
《上海白俄拉丽莎》是2010年5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赵鑫珊。
- 书名 上海白俄拉丽莎
- 作者 赵鑫珊
-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5月
- 页数 410 页
基本来自信息
作者: 赵鑫珊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2010-5
页数:410
定价: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试指7807418368
内容简介
《上海白俄拉丽莎》的主人公白俄女子拉丽莎都目睹了,亲身经历了。这些历史大事件合在一起是一架巨大算盘(天算)的计算结360百科果,拉丽莎这架小算盘能有什么作为?听听这架小算盘的故事吧!离一个时代太近或太或皇卫击判气若远,都不利于我们看清、把握、吃透那个时代,上海的白俄现象距今刚好七八十年。不太近。也不太远,它同苏联兴亡史息息相关,另外,我们只有从不同厂入们同船以稳侧面和角度才能更好地走近那个时代的意义和实质。通过小说形象也是一个重要角度或侧面。只要它符合"逻辑与存在"法刚,第-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克里姆林宫屋顶上的苏联国旗落地(苏联解体)都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
文摘
森林生态学对由枯死枝叶等组分组深肉成的森林凋落物(fores局区故音施迅t litter)认识较早,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至50年代,E.Odum提出营养元素循环的6条途径,其中通过碎来自屑食物链,即由腐食动物和微生物等对有机腐屑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是最主要速积农袁庆留径技压果的途径。此后,有关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包括凋落物分解影响因素、分解过程模型等。一般认为360百科从较大尺度上来说,凋落物分解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在相同气候区,凋落物胞香龙担率本革总始分解过程主要受基质质量的影响。对于分解过程的描述最为常见的是Olsen提出的凋落物分解过程(失重过程)的指数衰减模型,但营养元素的释放则复杂得多。长期以来,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研究主要沿用凋落物袋方法,这种方法在野外简便易行,对于认识和研究凋落物的早期分解过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正由于这种方法的限制,对凋落物分解的后期过程认识较少,特别可存写套所架是对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土月采保敌壤有机质贡献方面的认识还很缺乏。同时,经典概念中的凋落物(小型枯枝、落叶、花、果等)在整个生态系统“碎屑”中仅占一小部分,相应的地下部原赵稳营算选呀分周期性细根死亡、天然老林中的枯立木和倒击助土同喜木等粗木质残体、采伐更新(目前主要为人工用材林)过程中产生的采伐剩余物等,这些组分均不宜包含在凋落物范畴内。
经典的凋落物概念还个德施最失举及其相关的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兰称蛋尽突境妒于进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复杂性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单纯的枯枝落叶凋落物生态过程难以完完迫二物例孙胶重么转下整地描述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能量流动以及其他方面的功能。因此,本宪晚黄宗书提出“森林残落物”这一概念:森林残落物是指森林在生长发育、抚育、采伐以及更新过程中,由正常新陈代谢过程、自然或人类干扰过程产生的有机残余物,这些残落物或者积累在土壤表面,或者残留在土壤剖面当中,构成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结构组分。这些残落物组分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能星量流动、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等功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显然,森林残落物涵盖了地上部分枯枝落叶(经典凋落物)和地下部分死细根残体,这部分残落物是系统正常代谢过程产生的促官非;残落物还包括天然林中的倒木和景枯立木等粗木质残体、自然和人为干扰产生的植物残体、采伐更新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包括根桩),等等,这部分残落物来自自然或人探领胞兵木于春学毛宪未为干扰过程。这两部分都是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货袁格电转广苏接板坚天管理的重要结构组分;这一概念的提出保留了经典的凋落物概念,它是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地上部分正常代谢产生的小枝、落叶、花、果、树皮等,这一点有别于自于雷决与雷指叶绿集和然和人为干扰产生的折枝断梢,也有别于天然林中的枯立木、倒木等粗木质残体;死细根残体虽然也是正常代谢产物,但没有凋落过程,也就没有归人凋落物,以免产生混淆;同时这一概念突出了森林采伐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剩余物,包括枝叶和根桩等。
后记
飘浮,命运
——后记
这部长篇小说写了大约7个月,8易其稿。之前我一直在学术领域老实巴交地耕耘、劳作、收获。这回突然转向写小说,多少有点“超越自我”的意思。
这里有个角色转换问题;有点像一个坦克老兵,参加过60多次大小会战,受过伤,最后退了伍,转了业,在田野上第一次开起了拖拉机。
从坦克手到拖拉机手是角色的转换。这是我写长篇小说的感觉。
在最后定稿、准备交稿的日子,我才完全明白小说的主题思想已经大大超越了当年的上海白俄现象。我是把上海白俄女子拉丽莎的命运试图放到苏联的兴亡史(1917—1991)这74个叶绿叶黄——20世纪最重大事件之一的大框架内或大背景来观照。这样便突破了上海小历史的狭窄窠臼而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多个较深层的涵义。(在小说中,我作了这样的安排、构思和设计:拉丽莎的寿命比苏联的寿命长)
我的志向是:不做上海弄堂里的小市民,力争做个大上海的大市民和世界公民。——这就要具有世界历史眼光和广宽胸怀。
撰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取得“大上海大市民”和“世界公民”资格证书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这尤其在上海世博会拉开帷幕的前夕。
我已经体验到,创作长篇小说是很过把瘾的事:
在我独立王国,撞我自由之钟。
作家是出海捕鱼的渔夫。他手中握有一张无形的大网,企图将天地人神一网打尽。
历史小说试着努力去汇集某个历史时期最为饱满、丰富和细腻的感情,并使之形象、生动和典型,最后去攀登对该时期的最高认识。
汉字“飘”和“浮”都给我国古代诗人写绝了,写尽了!比如:
“人居天地间,飘如远行客。”(潘岳,247—300)
诗人用了一个“飘”字来刻画人生之旅的根本(哲学)处境。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即便你活到95岁长寿)也只不过是地球上一个匆匆过客!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人生之旅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我们只知道自己在尘世永远在飘浮、漂泊中度过一生,既短暂又脆弱。
我们地球人都是“盲人”。《佛经》有言:
“日月高悬,盲者不见。”
最后,我想交待一段经历:
2008年12月10曰,我在电话里把我正在修改的小说梗概告诉我的二十年的老朋友、同我经常泡咖啡屋的“宇宙闲吟客”周启英先生。他说,他小时候家住陕西南路一栋临街的四层楼房。弄堂门口有栋小洋楼,半地下室便住着一户白俄(社会经济地位当属于下层)。童年时的启英先生还亲眼见过另外的白俄在当年的垃圾箱旁拥抱、接吻的情景。
“那便是上海最后残留、零星的白俄了。通过孩子的眼睛去看,去观察,你成了见证人!”我在电话里说。
第二天下午,我们相约,启英开辆“别克”来浦东接我去踏察他的故居,重点是用相机拍下当年白俄栖息的屋(半地下室)、附近的建筑场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我修改我的小说。
在他的陕西南路故居63弄踏察过程中,我拍了多张照片。在谈话扣,我提到当年有家火爆、著名的“弟弟斯咖啡餐馆”(英文叫D.D's Care Restaurant,D.D's Night Club),营业额极高,夜总会有舞场,乐队伴奏,门面畏宽,霞飞路813—815号。业主白俄德沃列茨,经理洛吉诺夫。这家咖啡茎的具体位置,今天无法确定。启英说,他知道原地,就在国泰电影院斜对面,只是立面完全翻修、改造过,叫“红房子西餐馆”(三个店面,其中843号专供应咖啡)。我们作为“阿拉是上海人”,心里充满了怀旧思绪,最后走进去,坐了下来。我继续同启英神聊我正在修改的小说初稿。 “我听下来,你的小说有三个内涵是一以贯之的:飘浮,命运;当然,小说中还谈论了“R”和“E”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沉重。” “是呀,知我者,周启英也!这三个内涵像三根支柱,支撑着我的长篇小说。若是把它们抽掉,整个小说便会轰隆一声坍塌,散架! “开始我并不清楚,只是写到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在我笔下,上海白俄女子拉丽莎是天地间小草上的一粒露珠,她的一生可以折射出整个20世纪的大变动,”我喝了一口卡普奇诺咖啡,又继续说,“一开始构思、创作的时候,这三个内涵和露珠的折射在我的头脑里不很清楚,后来才渐渐明朗、清晰、浮现出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实这两个概念是哲学概念。所谓命运,其实是大算盘(天算)同每个人手巾的小算盘(人算)的错综复杂关系的结果。我的整部小说就是力幽表述这关系。这样,它便成了书稿的副标题,那是经过5次反复、修改才最后确定一F来的。在创作过程中,修改这个环节特别乖要。改前和改后很不一样。在整部小说中,‘算’不是个计算数学概念,而是个哲学概念。” 无巧不成书。在我们桌旁有两位西方客坐了下来。他们主动同启英搭话。启英顺便用英语向他们介绍了这家咖啡屋的历史。 “白俄?”他们听不太懂。肩英向他们解释了“俄国十月革命”这个因,然后才有“白俄”这个果。欧洲人听后表示出十分惊讶、好奇的神情。事隔七十多年,这里又有许多国籍的咖啡客云集,客朋满座…… 上海的历史在这里画了一个圆圈圈。黑格尔有句名言:否定之否定才是真正的肯定。这位大哲学家喜欢把哲学运动、哲学进展比喻为画了一个圆圈,但终点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原先的起点。它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比先前更为丰富、较为高级的哲学概念形态或层次、层级。通过上海白俄现象和拉丽莎的跌宕命运,我想把小说写成这个样子:读者读到一半出门办事或参加友人的生日晚会,心里还在记挂主人公的结局。读完之后,以后有机会经过淮海中路,会情不白禁地放慢脚步,寻找当年白俄开的店铺(包括咖啡屋),侧耳听听是否有说俄语的声音传来;或是深秋的晚上,踩着梧桐落叶,路过上海西区二三十年代西式带阁楼的屋,久久看着从窗帘透出的光,想起这一带曾有过白俄。今天正在迎接世博会的上海,因拥有白俄加盟的历史,而增添了一层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底蕴、厚重和海纳百川的眼光。作家用笔在纸上写小说,同他笔下的人物厮守在一起,成了另一种人,另一个赵鑫珊,过着另一种生活。让小说主人公(拉丽莎和刘一平)的最后结局留下丝丝缕缕永久性的遗憾才是人生的真谛: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唐诗) 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存在。它一点也不逊色于现实的存在。它只会更丰富、更浓缩和更深刻。不少作家曾为他所虚构的人物命运流过泪。我相信确有其事。我则同我笔下虚构的人物一起认真地经历过、感受过和思虑过,包括选择时的困惑和痛苦,以及时代的焦虑和严酷。 2008年和2009年交接的几个月在我一生的写作生涯中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第一次成了“写长篇小说的我”。当然,这个“我”并没有脱离“哲学的我”(The Philosophical I)范畴。“写长篇小说的我”是个较小圆圈,“哲学的我”是个最大圆圈。大包容小。我企图把世界哲学问题、思想和观点转化为文学形象,即转变为文学问题、构思和语言,成为小说的审美和小说的观照。——这就好比我们把机械能或太阳能转变为非常适用、方便的电能。杜甫提出过“篇终接混茫”的美学理论,是我青年时代读到的,印象极深。明代有学者则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便是结尾要有缭绕萦回的意境。清代的李渔则提出“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的美学命题。有关拉丽莎的坟墓场景安排便是我遵从以上美学原理所作出的一种尝试或实践。我企图用几个符号去刻画、走近死亡的本质。因为符号比普通日常语言文字能说出更多、更深的东西。庄子有言:“古之人在混茫之中。” 今人的处境(包括生与死)不也是这样吗?从生到死,人的生存本质都是在混茫中。这是人的命中注定。无独有偶。就在我最后定稿的日子,2010年3月24日,《参考消息》摘了俄罗斯《晨报》网站上的一篇文章,说作家埃丽维写了一部描述有关上海俄罗斯移民(白俄)的小说《白色上海》——它是浓缩的历史,也是小说,获得众多书评家的赞许: “此书堪称为今春本国小说界的最大收获!” 1922年,11艘白俄军舰满载着近2000名俄国难民驶进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港…… 埃丽维决定通过文字来重现那段历史。当今俄罗斯青年一代对先辈如何在上海艰难地生存下来感到好奇…… 但在埃丽维之前,俄罗斯没有任何作家把目光对准旅居上海的白俄。在历史小说家的笔下,消逝了的岁月借助于文字和少许图片会奇迹般地重现,被作家挽留、定格下来,作为那代人曾经悲欢离合存在过的、足够让人信服的证据。巡视历史理应从多个角度,形成多个侧面。创作历史小说是其中一个。它的最高使命是把复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原为人生,落实到对人生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探索。作家以经过筛选和提炼过的回忆的力量,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冷酷和无情作出有效的抗争和搏斗。历史小说是作家同时间永不回头的箭头的一次狠狠较量。尽管最后败下阵来的永远是人,但作家奋起格斗的勇气和较最过程本身却是悲壮的胜利或胜利的悲壮。这才是历史小说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2010年春
媒体推荐
如果人们不对道德敬而畏之,那么,政治就休想走出一步……所有的政治都必须在道德面前双膝跪地。
——康德 道德上站不住脚的行为,他在政治上也不可能站住脚。
——林肯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人,只有在自觉的历史意识中,才是清醒的,现实的,有根基的。没有根基的生存才是真正的随风飘泊的浮萍。
——赵鑫珊
目录
题记七则
我终于拿起了笔——《上海白俄拉丽莎》的缘起和性质
一、混血儿结构
二、意大利风格的咖啡屋
三、阿拉是上海人
四、俄罗斯问题专家汪之成教授
五、我见到的最后一对白俄夫妇
六、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七、交待一些大背景和基本的历史事实
八、逻辑与存在
拉丽莎,你在哪儿?——卜海莫里哀路—栋带阁楼的房子
一、《新闻报》上一则小广告
二、师生第一次见面
三、失眠之夜和《少女的祈祷》
四、第一堂俄文课
五、《六月船歌》
六、拉丽莎的三封信
七、《春天奏鸣曲》
八、《怀乡诗集》引起的巨大反响
九、刘一平给拉丽莎的信
十、“小小咖啡屋”
十一、拉丽莎住院
十二、写情书是恋爱最高方式
十三、贝多芬的《公爵钢琴三重奏》
十四、刘一平同加夫纳将军成了朋友
十五、将军的盛情邀请
十六、散步中的拉丽莎和刘一平
十七、1939年新年
十八、出乎意料
十九、色情狂维克多
二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十一、又泡“小小咖啡屋”
二十二、复课
二十三、浙江乌镇
二十四、娜塔莎的婚礼
二十五、天意
二十六、墓前对话
二十七、阿诺维茨基的苦恼
二十八、关心欧洲局势的拉丽莎
二十九、从俄国话剧到世界悲剧文学史
三十、吉卜赛女人的预言
三十一、1940年元旦
三十二、共度“帕斯哈”节日
三十三、拉丽莎体验养蚕
三十四、走近上海老百姓生活
三十五、《乘着歌声的翅膀》
三十六、共同在戏剧上狠下功夫
三十七、决定命运的1941年——拉丽莎的内心是个“拔河赛”的赛场
三十八、大银行家的女儿李琴娜
三十九、最后一课和最后的三重奏
四十、没有了拉丽莎的上海
四十一、走上抗日前线
四十二、“来往天地间,人皆有别离”
四十三、赴美留学
四十四、拉丽莎,你在哪儿?
四十五、话分两头
四十六、拉丽莎在镇上当老师
四十七、判刑10年
四十八、牧羊女
四十九、乡村女教师
五十、俄罗斯的历史画了个圆圈
五十一、壁炉前的回忆与思考
五十二、西风残照千里孤坟
漂浮,命运——后记
作者简介
赵鑫珊,教授,作家,2004年柏林“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评委,上海世博会顾问。 2008-2009年我国(包括香港地区)中学把他的6篇散文收进语文教材。总共出过65本书,包括《孤独和寂寞》《“王”这个汉字》。 赵先生说,他常记起马克思的这段名言:“作家绝对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在必要时作家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掉自己个人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