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生在葱上,引致叶枯。发病初期葱叶呈枯白色,后变灰褐色,病部生出砖褐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中文名称 大葱灰霉病
- 病原中文名 大蒜盲种葡萄孢
- 病原拉丁学名 Botrytis porri Buchw.
- 病原分类地位 半知菌亚门
- 病害类型 真菌
为害症状
寄生在葱上,引致叶枯。发病初期葱叶呈枯白色,后变灰褐色,病部 生出砖褐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症状识别大葱叶片发病有三种主要症状:即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其中白点型最为常见,叶片出现白色至浅褐色小斑点,扩大后成棱形固音者选便华盟伟吸见至长椭圆形,潮湿时病斑上有灰褐色绒毛状霉层,后来自期病斑相互连接,致使大半个叶片360百科甚至全叶腐烂死亡审走阶村将就该江两;干尖型病叶的叶尖屋,初呈水渍状,后变为淡绿色至灰褐色,后期也有灰色霉层;湿腐型叶片呈水渍状,病斑似水烫一样微显失绿,斑上或病健交界处密生有绿色绒霉状物,严重时有恶腥味、变褐腐烂。
病原形态特征
大蒜盲种葡萄孢(Botrytis porri Buchw.),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国内新纪录种。在PDA上菌落灰色,气生菌丝不发达,分生孢子梗较多,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倒卵形,群体亮灰色,单个浅褐色,大小10.8~14.9×8.1~10.8微米,其特征是在PDA或其他培养基上形成大型不规则菌核,直径20~30毫米。
发病规律
病菌随发病寄主越冬或越夏,也可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田间病残体上与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侵染下一季寄主植物的主要菌源。 在温湿度适合时,越季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接触植物体后,主要由伤口侵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而侵入。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后再侵入植物。菌核和病株带菌残屑也可混杂在种子间,随种子调运而传播。生长期中病株产生分子孢子随气流、灌溉来自水和农事操作而分散,引起多次重复侵染。 冷凉、高湿的环境条件最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18~23℃有利于灰霉菌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和发病,但是在低温(0~10℃)下病原菌360百科仍然活跃。在适宜的温度下,湿度和降雨状况是灰霉病流行的关键因素。 露地大葱秋季苗期即可被侵染,冬季病情发展缓慢,春季再度蔓延并达到发病高峰。冬春季阴雨天多,降水量大,发病重。早春降雨情况决定侵染菌量高低,而4~套丰送思题钢坚践著练5月份雨天数往往是影响大物班任及面积流行的关键因素。 连作田和田间卫生状况不良,遗留有较多病残体的田块,菌源量大,发病早而重。必阿短秋间认距生样安投凡是能提高田间湿度抓搞故啊委布段语劳和不利于植株健壮生长的因素都有利既决胞争精敌效谈选于灰霉病发生。土壤云跳据构爱范否杀粘重,排水不良,灌水不当,过度密植,偏施氮肥,植株衰弱,伤口、刀口愈合慢等情况都能导致发病加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选找讲由引胜事必或菌核越冬或越夏,也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田间残留血稳儿什茶定土单支当鸡体于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为侵染。随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蔓延。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是发生和流行的条件。大葱一般秋苗期即可被侵染,冬季发展缓慢,春季条件适宜时再蔓延,并达到发病高峰。4~食精系历书5月雨天数多少和阴天时间长短是判断是否大面积流行的关键因素。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选用、培营义变京治本育抗病品种。
抗卷改(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病菌传播蔓延。
现属接(3)加强大葱田管理,采用案千整树志围据杂房雨迅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口收己再间侵抗病力。合理密植,使葱田通风透光,防止高湿低温条件出现。
(4)清洁田园,实行轮作前作为蔬菜定作物要及时清理田胞降间,地头的残枝叶和枯枝烂叶,要烧毁或深埋,以减少传染源。实行轮作可减少病害发生。一旦发病应及时摘除病叶,带出田绝还预府富病例放还间烧毁或深埋。
(5)合理施肥,控制浇水施肥要做到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结合,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空气湿度大或连阴雨天要避免浇水;雨季要及时排涝,防止地内渍水;做到勤钢中耕,松土散湿;如需浇水,以晴天上午进行为好。
农业措施
病地应实行轮作,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残体。携出销毁。多雨地区可推行垄栽和高畦栽培,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
药剂方法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5%特克多(噻菌灵)悬浮剂30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6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武夷菌素(BO一10)水剂150倍液,隔7~10天1次,共3~4次。由于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必须用药时,要注意轮换或交替及混合施用。如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加万霉灵粉剂1000倍液或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有利于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缓抗药性。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