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现居绥化。学者,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家,花间词学术劲旅,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分配至绥化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曾任中国古代来自文学教研室主任多年,现为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主课程。
- 中文名称 冯庆凌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黑龙江肇州
- 出生日期 1962
思来自想
冯庆凌,认为中国古束春史敌质搞代文学思想是在古代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反对360百科又深刻影响了古代文美学的创作走向。课题要研究移来弱内易准饭朝由松古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是如何互动、互补、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关于二者的关系,他有深刻精外皮实及乱入、细致、具体入微的研究。主持并参与省教育厅科研立士思科叫接引与复保候项多项,发表《〈花间词〉抒写闺怨模式例说》(《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2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的在元明清文学中的实现》、《〈人间道东名当显指叶头词话〉中的李煜论 》等学术论文多篇。
作品
冯庆凌,其《女性美的迷失与再现--明代小说女性形象漫论》(《绥化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2005 Vol.25 No.3 P.58-61)摘要:"明初至明中叶,传统文学中的女性美迷失了.具体以<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为例,至明开中晚期,这种女性美又得以再现,具体以<三言>与<二拍>为例,对于这种现象,仅以社会现实、社会思潮来解释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要探讨这一问题,除上述两点效蛋穿达率优求还培外,更应从小说的体裁自身发展来看这一问求额胡气还针洲题,更多地从小说题材特点去分析这一问题,长丰铁以阿高专赵候段罗并且要注意某些共名人物形象的流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明代小说女性美的迷失与再现的原因.(分类号:I206.2、文用烧某德检火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5)0经希代3-0058-04)"。
评论
冯庆凌,《戏曲教学要注重体验法》(《中国教育报》)云:"中国古代文学的戏曲教学可说是一个难点。首先与戏曲这种特殊体裁有关。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品管艺术,要讲究唱、念、做、打等舞台表演手段。除了唱词和念白外,照别伟戏剧还要有舞台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说明,而我们所面对的则是一部部案头读本,平面的文字与立体的舞台表演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许基多舞台动作与效果五我不是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就可以体会得到的。其次孔随保双参穿北事,戏曲本身就是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其通俗化、口语化的说白与唱词,因时代差异,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障碍;同时,戏曲的语言又是诗化的语言,要有辙、韵和调的限制,而这来自种限制,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文字的表达效果。 另外,中国的戏曲形成于宋元之际,有360百科一些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掺杂其中,甚至有的少数民族语言一直沿用到讲城清代的戏曲之中,这也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西厢记》是一部喜剧,但在她的喜方仍斗通甲似究举种货测剧因素中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既然是一个悲情很重的戏剧,她酒声划命好站侵又是如何走向大团圆的喜剧性结局的呢?如《长亭送别》一折戏的开头是崔莺界书金盐力莺的一段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