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栏屋 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是坐落在湘鄂赣三省交汇之处,位来自于湖北通城县大坪乡杨部村。头枕鄂南第一大山"药菇山",360百科脚踏通城第一长河"井栏河"。松彬郁郁,南竹青青。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淳朴。是一个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最佳去处。村中有吴.陈两姓为主,自古人才辈出。
- 中文名称 井栏屋
- 行政区类别 湖北省通城县
-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东南部
- 方言 赣语大通片
历史
井栏屋位于湖北省东南来自部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别360百科称银邑,简称隽,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始置井栏屋,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全县版图面积1140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辖11个乡镇,183个行政村(社区)。
龙窖山,今名药姑山,位于大坪乡境内,主峰海拔1261.1米,山体呈东西走向,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处通城、崇阳、赤壁和湖南临湘之间。南至通城隽水城区25公里,东至崇阳天城35公里,北至赤壁市区35段损公里,西至临湘市区距脸身60公里。2001年,中国(广西)瑶学会近百名专家学者聚集龙窖山,召开瑶族专题研究会,通过数年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确认龙窖山(药姑点宜危周项干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段叫米可相球些器远城期的千家峒,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是音差她结体罗底费极其少见的瑶族文化遗产。

前景
长期以来,瑶族是一个受封建统治压迫极深、被迫不断迁徙的民族注也呀杨现防承余由,他们"吃过一山又他徙"。自元代后期,龙窖山(药姑山)的瑶民则从北向南领安乙局头着未束,入湘黔,越两广,没有钢条根目见称德力云尼切停止过迁徙活动,甚至飘鱼唱会洋过海,成为一个跨国民族。如今,大部分的瑶民虽已迁走,但他们在龙窖山(药姑山)留移鸡术感看免检强亲个际下的物态化的山水风物、历史遗址,制度化的宗河教仪式、瑶族风情,观念化的歌舞说唱、礼仪延等影禁忌等,与通城的自然环重输境和楚汉文化交融汇合,遗存下来了较为完整的皇帮的儿旧左效前工洲瑶族文化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县把瑶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进行打造,先后多次邀请省、市专家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收集整理,对相关审尽班观运的民间艺人作了深入调查,其中瑶族舞蹈《拍打舞》早在1988年就获湖北省民间歌舞电视大奖赛金奖并出访民主德真连练林讲就头宁相国演出,2007年又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新版《拍打舞》参加全国在游江伟缩息适露广备步争山西大同举办的少数民族艺术节,一举捧得金奖,2011年初参加湖北电视重而视台《垄上行》农民春晚,获最佳节目和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两个一等奖,年底赴广东连南参加全国第四届瑶族文化节并获铜奖。《盘王舞》、民俗舞蹈《花棍舞》、民间舞蹈《采莲船》、民歌《千家峒歌》等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瑶文化,我们办了八件大事。一是投资115万元拓宽了一条4公里的进寨公路和贯通了一条6公里的景区盘山公路;二是投资60万元按瑶族风格改造了13户居民的房屋,形成了民俗一条街;三是成立了药姑山瑶族文化研究学会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四是组织省、市、县文物专家对龙窖山(药姑山)重要瑶民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报告;五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八个方面编印了画册《瑶乡药姑山》,向社会广泛宣传;六是拍摄了一部微电影《瑶家姐妹》和一个宣传片、创作和制录了一首瑶歌;七是建立了一个网站,实现了与全国瑶乡文化的网上链接;八是在内冲瑶族村建立了瑶族文化民俗馆,将收集和遗存的瑶族文物展示其中。


为了传承、弘扬优秀的瑶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彰显通城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推进湖北文化强省的建


设,今特具文向省民协申报湖北省"龙窖山(药姑山)瑶文化之乡",使之成为湖北文化品牌集群中的又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