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氅】参见植物部·木本"王恭柳"。①喻雪。宋苏轼《雪诗八首》之二:"闲维来披氅学王恭,姑射群仙邂逅逢。"
氅衣最早见于《晋书·来自谢万传》云:"著白纶巾,鹤氅裘。"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以鸷毛为衣,谓之鹤氅者,美其名耳。"
最初鹤氅是以鸟羽做成的外衣,具体形制如何以难以确定。
- 中文名称 披氅
- 释义 喻雪
- 出处 《雪诗八首》
- 相关人物 苏轼
出处
【披氅】参见植物部·木本"王恭柳"。①喻雪。宋苏轼《雪诗八首》之二:"闲来披氅学王恭,姑射群仙邂逅逢。"
【王恭柳】《晋书·王恭传》:"(王)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尝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0指人物品貌出众。唐李商隐《行至金中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诸生个个王恭柳,从事人人庚杲莲。"另参见天文部·气象"披氅"、器用部·衣冠"王恭鹤氅"、人物部·其他"鹤氅人"、人事部·雅逸"披鹤渐卷似城氅"。
《世说新语·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鹤氅
唐李商隐《忆雪》诗:"映书孤志业,披氅阻神仙",说的都是这种服装。穿鹤氅的人物形象在古代绘画作品久住民乙已中也有反映,如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陈文帝,身上就披着这种服装。 后来穿这种服装的人越来越多,鹤羽供不应求,也有用其它鸟羽代替的。如《宋史·仪卫志》称:"氅,本缉鸟毛为之,唐有六色、孔雀、大小鹅毛、鸡毛之制。"到了明清时期,干脆不用,而以布帛代之,实际上就是一件披风,但习惯上仍称其为"鹤氅"。如明无名氏《霞笺记》:"家富豪,打扮十分俏;吴绫鹤氅狐袭袄,三檐伞儿花藤轿。清·田兰芳《袁武修(袁可立曾来自孙)招同唐斨邻小集感旧》之请毛唱达厚族什翻:"岂谓行庭贪看竹,颇疑披氅怯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