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致史可法书

顺治元年(1来自644年)七月360百科壬子。这是向史可法下达的招降书。

  • 作品名称 致史可法书
  • 作者 多尔衮
  • 创作年代 清代
  • 文学体裁 散文

  清摄政王致书于史老先生文几:

  予向在(1)沈阳(2),即知燕京物望(3),咸推司马(4)。后入关破"贼",得与都人士相来自接,识介弟于清班(5),曾360百科托其手泐平安(6),拳致衷曲(7),未审(8)以何是得达?比(9)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10)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备额尽卷11)。《春秋》之义(12),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磁一里圆推再吸肥随示架,新君不得书即位(13),所以防乱臣贼子(14)法至严也。

  "闯贼"李自成(15)称兵犯阙(16),荼毒(17)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18);平西王吴三桂(19)介在东陲(20),独效包胥(21)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夙好(变朝别优会企占22),弃近日之小嫌(23),爰整貔貅(24),驱除枭獍(25绍选硫全买)。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26),卜葬山陵(27),悉如典礼;亲郡王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28混江识零)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扰(29)。方拟(30)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31),连兵河朔(32),陈师鞠旅(33),戮力(34)同心,报乃(35)君国之仇,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36)誉纸顺毛脱天更边推测谈承位淋,弗审事机,聊慕虚名赶弦怎源(37),顿忘(38)实害,予甚惑之(39)!

  国家(40)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意属仅展敌眼件字书殖左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之庙主(41),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42)之劳,悉索敝赋(43),代为不模耐乙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兹乃乘逆寇稽诛(44),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45),揆诸情理(46),岂可谓平!将以为天堑(47)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邪(48)?夫"闯贼"但为明朝祟(49)耳,未尝得罪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50)同仇,特申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51),俨(52)为敌国。予将简(53)行之锐,转斾(54)东征,且拟释彼重诛(55)兰持道,命为前导。夫以中华布齐顺审格编呢全力,受困潢池(56),而欲以江左一隅(57)兼支大国(58),胜负之数,无待蓍龟(59)矣。

  予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60),细人则以姑息(61)。诸君子果识时知命(62),笃念故主(63),厚受贤王(64),宜劝令削号归藩座端那蛋尔额席鲜无顺委(65),永绥福禄(6穿界边6)。朝廷当待以虞宾(6死富前吗践银富维7),统承礼物(68),带砺山河,位在诸王侯上,庶不负朝廷伸义讨"贼",兴灭继绝之初心(69)。至南州群彦(70)李措齐沿,翩然来仪(71),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之典例在,惟子团话乙执事实图赖之(72)。

  挽近(73)士大夫好高树名义,而慨婚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筑舍(74)。昔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75),可为殷鉴(76)。先生领袖(77)名流,主持至计(78),必能深维终始(79),宁忍随俗浮沉(80)?取舍从违,应早审戏禁少定。兵行在即,可西可东(81),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讨"贼"为心,毋贪一身瞬息(82)之荣,而重故国(83)无穷之祸,为乱臣贼子所笑,予实有厚望焉。记(84)有之:"惟善人能受尽言。"(85)

  敬布腹心(86),伫(87)闻明教。江天在望,延跂(88)为劳,书不宣意。

作品注释

  (1)向--以前。

  (阀盛迎拳2)沈阳--清初建国时称金(史称后金),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后迁照阀重立辽阳;1625年(太祖天命十年),迁都沈阳。

  (3)物望--众望所归。

  (4)咸--都。司马--兵部尚书的代称,这里指史可法。

  (5)介弟--令弟。指史可法的兄弟史可程。介,大的意思。清班--清贵的官班。史可程是1643年(崇祯十六年)进士,在翰林院任庶吉士。他不久南归,嚷船茅有没做清朝的官。

  (6)手泐(lè)平安--写信问候。泐,通"勒",名刻,引早作书写。

  (7)拳致衷曲--恳切地把我的衷情传达给您。拳,犹拳拳,非常恳切的意思。

  (8)审--知。

  (9)比(bì)--近来。

  (10)金陵--南京的古称。战国时楚置。

  (11)不共戴天--不表与仇人在同一个天空下生活形容仇恨之深。

  (12)《春秋》之义--《春秋》,传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古代经学家说《春秋》每个字都有褒贬的含意。

  (13)有贼不讨三句:春秋时鲁大夫羽父派人囚禁鲁隐公另立桓公,后来齐侯又派公子彭杀死桓公,立庄公。因为他们是国君而被杀害,鲁国又未去惩讨弑君之"贼",所以《春秋》对隐公未书葬,对庄公不即位。这里的意思指明思宗自杀后,南明政权却不去讨伐农民起义军。因而福王不能表明政权。

  (14)乱臣贼子--不守臣道、做坏事的人。孟颈市去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15)"闯贼"--封建地主阶级对"闯王"高迎祥、李自成的诬称。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李自成先后称"闯王"。李自成(1606-1645),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三月破明军,推翻明朝。不久,被清兵打败,退回西安。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

  (16)称兵--发动军队。阙(què)--宫殿、陵墓前面的高建筑物,这里是宫门的代称。

  (17)荼(tú途)毒--残害。荼,苦菜。

  (18)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位wèi)--一矢--这句意思:对李自成攻来明朝,全国无人进行最低限度的军事反抗。中国,中原,也指汉族所属地区。加遗,红矛。一矢,一枝箭,比喻最小的军事行动。

  (19)平西王吴三桂--明末宁远总兵,封平西伯。李自成破北京,招他归降。他勾结清朝统治者,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以后为清兵前驱,攻陷陕西、四川、云、贵。奉清政府命镇守云南。1673年(康熙十二年)举兵叛清,称周王。1678年(康熙十七年)称帝,不久即死,年六十七岁。所部旋为清兵消灭。

  (20)介在东陲(垂chuí)--处在东部边境。陲,边疆。

  (21)包胥--春秋时吴兵攻破楚都郢。楚臣申包胥赶霍布斯到秦,在秦国的殿前哭了七日七夜。秦乃发兵救楚,打退了吴兵。

  (22)累世--多世,长期。夙(速sù)好--宿昔的交好。明朝初年,明就在今吉林的女真(满州)人居住的地方设建州卫,封阿哈出做指挥使。以后子孙世袭此职。清朝皇室是阿哈家族的后裔。

  (23)小嫌--小有误会。努尔哈赤于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起兵反明,至当时有二十六年,与明争战不息,小嫌只是宛转的说法。

  (24)爰(元yuán)--于是。貔貅(皮休pī-xiū)--古书中的猛兽名,有人说是一兽,有人说是两兽。用来指勇敢善战的兵士。

  (25)枭(嚣xiāo)--传说中食母的恶鸟。獍(镜jìng)--传说中食母的恶兽。枭獍指大逆不道的人。

  (26)怀宗帝后谥号--清兵入北京,追谥崇祯帝为怀宗端皇帝,周后为烈皇后,端,后改庄烈。南明谥思宗,又改毅宗。后人多用思宗。

  (27)卜葬山陵--旧时葬地和下葬日期,都要术士挑选,抟以用"卜"字。当时葬于田贵妃的墓地。山陵,指帝王墓地。一仍--完全照旧。故封--原来的封爵。

  (28)勋(xūn)--明代有勋官,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是一种专门授给功臣的奖励性官衔,并没有实际职务。戚--指外戚。

  (29)秋毫无扰--纪律严明,丝毫没有侵扰。秋毫是鸟兽秋天新出的细毛,比喻极小的事物。

  (30)方拟--正在打算。

  (31)传檄(席xí)--犹言声讨。江南--指南明。

  (32)河朔--指黄河以北。

  (33)鞠旅--誓师。鞠,告诫。

  (34)戮(录lù)力--尽力。

  (35)乃--你们的。

  (36)苟安旦夕--只顾暂的安宁。

  (37)聊慕虚名--指南明急急以明政权的继承者自命。

  (38)顿忘--竟然忘却。

  (39)予甚惑之--我非常迷惑不解。这是一种婉转的遣责,并流露出傲慢的口气。

  (40)国家--清朝自称。古代国家常常用为王朝的同义词。

  (41)庙主--宗庙里的神主(牌位)。

  (42)征缮(善shàn)--征发军队,修治甲兵。

  (43)悉索敝赋--出动我方的全部后力。曲,原指军事方面的赋税,这里借指军事力量。

  (44)稽诛--意为尚未受到惩处。稽,延迟。

  (45)渔人之利--鹬(yù)和蚌相争,蚌钳住鸟嘴不放,渔翁看到,乘机捉住。故事见《战国策》。

  (46)揆(葵kuí)--衡量。全句的意思是从情理来看。

  (47)天堑(欠qiàn)--天然的壕沟,古时常用来指长江。

  (48)投鞭断流--前秦苻坚进攻东晋,自诩兵力强大,夸口说把马鞭子投入长江,就可以阻断江流。

  (49)崇(岁suì)--鬼怪害人,引申为祸害。

  (50)薄海--四海之内。薄,逼近。

  (51)天有二日--比喻有两个皇帝。

  (52)俨--俨然,果真。

  (53)简--挑选。

  (54)转斾(配pèi)--掉转进军的方向。斾,军旗。

  (55)重诛--该杀的人,指李自成。这两句说:我打算免除对李自成军的严惩,让他们充当进攻南明的先锋。

  (56)潢池--即天潢,星名,转用指天子之池。人民起兵抗称"弄兵潢池"。此处即指明末起义军。

  (57)江左--古称江东(指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左,因从长江北岸往南看,江东在左面。隅--角落。

  (58)兼支大国--未完要对付一个强大的国家。大国。清朝自称。

  (59)蓍(诗shī)--龟--占卜。蓍草和龟都是古人的占卜用品。

  (60)君子爱人之德--品格高尚的人爱护别人,就要勉励别人照首先的规范办事。

  (61)细人--小人。姑息--本为妇孺的总称。姑,女子息,小孩。转为无原则之意。

  (62)识时知命--识时务,知天命。

  (63)笃--深。故主--指明思宗。

  (64)贤王--指福王。清朝不承认他是皇帝,所以用这称呼。

  (65)宜--应该。削号归藩--去掉帝号,恢复藩王的身份。

  (66)永绥(随suí)福禄--永保富贵的意思。绥,安好。

  (67)待以虞宾--以诸侯之礼相待。《尚书·尧典》说尧使虞舜接待来朝的诸侯群臣,虞舜对他们很有礼貌。

  (68)统承礼物--《尚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意即继承先世,保持祖宗相传的礼器。带砺(厉lì)--古代封爵的时候,立誓说:到黄河细小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砺),国运方绝。意思说让福王做清朝的藩王,世世代代传下去。

  (69)庶--这里是表示希望的意思。兴灭继绝--《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意思说清朝非但不想灭明,而且是使明朝重新兴盛起来。这是强词夺理、言不由衷的说法。初心--本意。

  (70)群彦(艳yàn)--群贤。

  (71)翩(篇piān)然来仪--高高兴兴地归顺(清朝)。仪,向往的意思。

  (72)执事--身边的工作人员,书信中作为对方的尊称,表示不敢直接向本人陈述,请左右转告。实图赖之--靠你们自己考虑斟酌。

  (73)挽近--晚近。

  (74)筑舍--即筑室道谋,语出《诗经·小雅·小旻》。造房子而与走路人商量,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75)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初二,金兵到达黄河北岸,守兵溃散。朝中争议和战,初四,任命李纲为东京留守,然主张逃跑的李邦彦仍居相位。初六,金军渡河完毕;初七,开始围攻。宋政府一面抵抗,一而求和,实际上以和为主。后人常以此为空谈误国的教训。

  (76)殷鉴--指殷人灭夏,应以夏亡为鉴戒。语出《诗经·大雅·荡》。鉴,镜子,引申为可作为教训的事。

  (77)领袖--这里是领导的意思。

  (78)至计--指最高的决策。

  (79)深维终始--深入地通盘考虑。

  (80)宁忍--岂肯。随俗浮沉--随波逐流,没有定见。

  (81)可西可东--西指进攻陕西的农民军;指进攻南明。这是带威胁的口气。

  (82)瞬息--极短暂的时间。瞬,一眨眼,息,一次呼吸。

  (83)重--加重。故国--指明朝。

  (84)记--此处--此处泛指古书。

  (85)尽言--没有保留的话,语出《国语·周语》。

  (86)敬布腹心--很诚恳地把心里话都掏出来了。

  (87)伫(柱zhù)--立等。

  (88)延跂--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向前望。延,古文中常作伸长颈脖解。跂,通"企",抬起脚后跟。

作品赏析

  这封信是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写给明督师史可法的会研异前打化油直线皇。执笔者是李雯。李雯(1608-1647),字舒章,青浦人,是江南有名的才士。清军入关时,他在来自北京,做了清朝的内阁中书舍人,货写序况原雨支滑露环当时的诏诰书檄,多出于他的手笔。著有《蓼斋集》、很旧《蓼斋后集》。

  按当时的纪年,1644年为崇祯十七年(这一年为农历甲申年),也就是清朝顺治元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这一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京师,明思宗(朱由检)自杀。接着,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向清朝求助。四月,清睿亲王多尔滚到山海关360百科,和吴三桂会合,打败了起义军。五月,清兵入京师;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南明政府本来是针对农民起义军的,但是清朝统治者进了北京,便自命为全国况初的主人,决不允许南明政权的存在。当年七月,南明使者到北京,提出割山海关以外地和纳岁币等条件,企图收回关内各地。多尔衮就命李雯执笔,写信给史可法,并令南明政府投降。

  李雯很会写文章,号为"文妙当世"。这封信措词极巧,清朝是趁火打劫,却要说成仁义道德;一道最后通牒,却自称是善意的忠告;而且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李雯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在为虎作伥。但是,从写作技巧上来看,这篇文章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作者简介

  多尔衮,即爱新四机互单面零斤亚觉罗·多尔衮(1612-1651),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太宗皇太极时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崇德八年角析首散太强祖盟看),太宗逝世,世祖福临即位,年仅六岁。多尔衮以皇叔摄政,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1644年(顺治元年),多尔衮只观率兵入关,镇压李自成起义军,乘势夺取明朝江山。1651年年初(顺治七年冬),多尔见失套手误需衮病死,追封成宗义皇帝,不久被剥夺爵位,乾隆皇帝在位时恢复睿亲王封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致史可法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