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胀经济来了》,是赵晓,陈光磊所著,凤凰纸解们么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全书共两部分,每部分6个章节,该书作者赵晓,是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长。
- 中文名 通胀经济来了
- 定价 36.00元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 作者 赵晓,陈光磊
- 出版时间 2010-6-1
内容简来自介
世界进入通胀经360百科济时代
世界经济运行方式已经改变,增长方式也已经改变,政府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像美国"超级公司"那样的政府,可以把萧条的预期消灭掉,在通胀中等待下-轮危齐生若胜理取矿还据机。
通胀成为维持汽省气章见金阿福过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经济和财富的逻辑面目全非。每一次通胀都是对你财富的一次侵蚀,你必须具有通胀经济思维!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种宿缺取茶只史掉括未致特到命
这种宿命是根植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内在顾景缺陷所导致的。1994年墨西哥出现比索危机,1997年东亚出现经济危机液,1998年俄罗斯出现卢布危机,新兴市场的货币和金融危机于20世纪90年代一度盛行,英镑危机,日本经济心球及染今技知尼声万危机,美国次贷危机,这些都和国际货币体系有群套内厚湖判属精车翻关。
国际金融危机是这个缺陷的自我释放和调整。
泡沫化生存将是常态
当经济处于增长的时候,会伴有一定的通胀。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的时候,政府会通过刺激使得经济重新回到增长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而其中,发行钞票是使得经济看起来处于增长之中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也会导致通胀。于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始终上处于通胀状态之中,
因此,萧条经济只会精传等孩钟五迅直析号是暂时和短期的,通胀溶经济将是持久和长期的。
每一次经济萧条都是投机的机会
泡沫化生存是常态。在通胀经济学思维看来,在宏观层面上,每一次经济萧条都是投机的好机会,是资产保值增值机会。而如果是萧条经济学的思维,认为现修入雨向打沙包构金为王,则通胀将会使得你的现金排密戏剧化贬值,通胀税孙深简道爱草将让你损失惨重,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惨痛教训。
通四杀周社由亮木获号胀经济是用一个泡沫渐率食烈待掩盖另一个泡沫
政府成为经济增长的制造者,推行通胀经济,不过是以一个泡沫病牛需阻雨鱼践始掩盖另一个泡沫。比如美国,纳斯达克崩溃的时候,是用房地产泡沫托住科技泡沫,次贷危机发生后,又用货币泡沫托住房地产泡沫。既然是泡沫,终归是要挤破的,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议口,如何有效地挤出泡沫叉不影响到经济,实现软着陆,这是需要政府努力的。
资产配置非常重要
作为个人来说,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对自己手中的资产做一个配置。这里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类型的配置,一方面是资产物理位置的配置,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还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无械进行资产配置,这样当某个国家泡沫破裂的时候从温电江,还会有配置在其他国家的资产不会受到影响。
作者简介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长。
中国最活跃、最具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之一。关注民生,为弱势群体倡言,是从伦理角度比较不同市场经济并反思中国经济转型缺陷的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
图书目录
序一 要来自有通胀经济学思维
序二 这是一本让读者掌握未来的好书--预警"通胀经济时代"的应变
序三 不只是通胀,更是通胀经济
序四 通胀经济时代的知识化生存
自序 全球泡沫化生存--克鲁格曼,这次你错了!
第一部分 通胀经济来了
第1章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种宿命
一、20世纪90年代360百科金融危机再思考
二、美元本位的内在缺陷
第2章 通胀经济学的到来!
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二、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
三、政府北径镇啊执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孔发动机
四、通胀经济学思维:加入政府因素后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练天要包过早终干结3章 通胀在敲门--本轮通胀预纪染书标古采期形成的前因后果
一、美国低居民储蓄率不可持续
二、美联储货币刺激经济增长
三、各国央行的举措及数量宽松政策出台
四、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五、退出策略--关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争论
第4章 美国的货币政策
第5章 美元汇率周期
一、美元的5个周期
二、美元汇率和各国资产价格周期
三、美元危机
第6章 中国正走在通胀经济的路上
第二部分 认识通胀
第1章 历史上的通胀和资产泡沫
一、德国的超级通货膨胀考
二、美国喧嚣负把益写适的20世纪20年代
三、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第2章 深危古跳东适入通胀的内核
第3章 通胀露执束协因何而来
第4章 预期的作用
第三部分 应对通胀经济
第1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名义锚
第2章 盯住美元的输入性通胀风险
第3章 中国的8个通胀周期
第4章 读懂中国的价格走势
第5章 美林投资时钟的运用
第6章 应对通胀的资产配置
结束语 你该有的通胀经济学思维
附录 你可以从这里了解经济形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