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赋都

赋都,即中国赋都,指的是中原文化发祥地--十三朝古都洛阳

  • 中文名称 赋都
  • 外文名称 Fu's capital
  • 别名 中国赋都,中华赋都等
  • 代表城市 洛阳,北京,西安,南昌,岳阳等
  • 宗旨 发掘、传承和发扬赋文化

​缘起

  千古悠悠兴废事,一夜纸贵洛阳城。

  赋都,即中国赋都,指中原文化发祥地---十三么半坏首鸡朝古都洛阳。此称谓来源于著名来自辞赋作家-周晓明先生,在2007年4月8-11日,洛阳辞赋峰会(即"2007年中国-洛阳辞赋创作研讨会")上的提议:"洛阳辞赋历史渊源流长,自两汉,至唐宋,始终是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域,犹其是河洛文化与河图洛书,使辞赋成为阴阳之道---中华国粹。故,360百科当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当先确立中华辞赋之都,洛阳当为其中华赋都也。"。

洛阳

  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球清支突镇械编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针成医素外。道学、儒学、佛学、理学或渊源于此,或首传于此,或光大于此,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国花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中国古都协会确认定,中国八大古都分别为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而洛阳古都史多达居团相假续1500余年,西安古都史1300多年,北京、南京次之,开封、杭州、安阳等次次之。显然,洛阳雄居八大古都之首。洛阳处于河洛平原之间,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主情情画信可发出流文化。在河洛文化的悠悠历史长河中,辞赋文化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洛阳与治东三程席赋,渊源极深。洛阳一直与辞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历史何其悠久,源远何其流长。古往今来,名流才士,鸿生巨儒,无不于此耽其心智,肆其才情。洛阳自古赋家辈出,赋作琳琅,华章炫辉,光芒四射,风流千古,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无与伦比,冠甲中华。举凡帝京山水形随敌小胜,宫殿台阁,人文胜迹,娱游盛况,风俗礼仪,典故传说,无不见之于辞赋歌咏之中。诚可谓赋家之心:包揽漠漠宇宙,总道科游超门括繁繁万象。澄怀味像,得天地英淑之灵气;物我两忘,悟道源高溥而渊系计述破友应买远。大量的咏洛赋作不惟于赋体流变及发展意义之重大急影错岁部压真参,且为千年帝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譬如:班固作《东都赋》、《西都赋》而享誉文坛、千古传诵;张衡撰《东京赋》、《西京赋》而震撼朝野、名噪华夏;左思著《三都赋》即《魏都赋》、《蜀都纸刚千属娘某赋》、《吴都赋》欢家源而洛阳纸贵、天下传抄。曹植咏《洛神赋》而覆压赋坛、惠布万年。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chǔ)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或以牡丹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也俯首即拾、比比皆是。譬如,尚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等,虽然名之以"记",实则赋也。自古以降,历朝历代,讴歌斯邑眷眷然而留佳作者,焕焉难述。因此,洛阳不但是天下之中心,而且是辞赋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是辞赋研究和探讨的中心,是赋体文化创作的基地

  辞赋,是中华国学之经典,是中国独特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学二十多种文体掉国中,誉为阳春白雪、高山仰止的最高文体。二十多年来,中国辞赋的复兴走过了从研究到创作,从分散到有组织的转变。为了更好地继承辞赋文学,挖掘辞赋潜力,使便线十为成久辞赋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优秀文明的推进服务之粮国经。当今中国有北京、西安、洛阳、南昌、成都、岳阳五市提出了打造赋都文化品牌的倡议。

  中国赋都,亦称中华赋都,简称赋都。

历史条件

  十三朝古顾守大显反单末期快呼都洛阳,文化渊源与文化积淀,厚重非他地可比拟。

  1.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 西亳 偃虽稳数离硫活独钢此核编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3.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4.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5.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25年-190年

  6.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7.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8.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9.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10.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11.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12.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13.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人文条件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1. 夏都斟鄩: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河洛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代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继建都斟鄩。《逸周书 度邑》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仲康居斟鄩。"其地就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夏都斟鄩的规模范围、建筑设施、整体布局等各方面状况,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正在逐步廓清。一般认为,洛阳的都城史是从夏朝建都斟鄩开始的。

  2.商都西亳:公元前16世纪,夏代国王帝桀荒淫暴虐,"残贼海内,赋敛无度",遂使"万民甚苦","百姓弗堪"。商汤率诸侯伐桀,战于鸣条,桀败走,死于南巢。汤即天子位,定都西毫。位于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共计200余年。偃师尸乡沟商都西毫遗址已于1983年春进行发掘。

  3.(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位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于是四朝辅国大臣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太甲居住在桐宫三年,悔过反善,伊尹才把太甲迎回到都城西毫,而使之重新主持国政。太甲修德,万国部落纷纷归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

  4.(八百诸侯会孟津)公无前1046年,商纣王昏乱暴虐,淫乱不止,诸侯都叛离殷商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以太公望、周公旦等人为辅佐,师修文王之业。武王二年,东观兵于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诸侯不期而会盟津(孟津)者八百",诸侯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不久武王灭商

  5.(周公营洛)周武王灭商后,准备营建洛邑(洛阳),但未及实施。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天下之中"的洛邑进行大规模营建工作。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各隹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周公营建成周城,设明堂宗庙,洛邑成为周王朝的都城。新都建成后,按《何尊》铭文。成王"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义民",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6.(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7.(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夹辅,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周代实行的以镐京、洛邑共同为都的两都制变为以洛邑为唯一都堀的国都制度。

  8.(孔于入周问礼乐)周敬王时期,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来到周朝国都洛邑。孔子在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时任周守藏史,他告诉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9.(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年),由于成周毁于王子朝之乱,而王子朝之余党犹存。周请诸侯为周筑城。于是晋魏舒、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鲁仲孙何忌、郑国参等大夫会于京师。晋士弥牟制订工程方案,计算城墙高度、长度、厚度和沟渠深宽,考察土方数量、运输远近,以及所需器材和粮食,预计用工多少和完工日期,以命令诸侯服役。

  10.(刘邦南宫论三杰)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洛阳,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说,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11.(光武中兴)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退功臣,进文吏",加强中央集权,兴修水利,汉朝成中兴之势。

  12.(东汉建太学)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刘秀曾亲临太学视察。太学规模宏大,"诸生横巷,为 海内所集"。汉明帝刘庄还在太学亲自讲学,"诸儒并听,四方欣欣"。汉顺帝时,又扩建太学240房,1850室。此后,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经常达到三万余人。东汉以后,曹魏、西晋、北魏直至隋唐相继延设洛阳太学。洛阳太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13.(倭国来朝)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月,倭奴国派遣使节来洛阳奉献,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赠"汉倭奴国印"一枚(原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岗市出土)。这是日本第一次来朝。

  14.(永平求法)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遣郎中蔡倍、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音等到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二僧,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年),用白马驮回洛阳。后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始。

  15.(班超出使西域)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1.(白虎观会议)东汉时,由于对"五经"解说所持态度以及解经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倾向不同,因而有今文、古文之争。建初四年(79)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大会诸儒,审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一书,作为官方典籍公布。《白虎通议》全部为今文经学。由于朝廷支持,今文经学在东汉前期广泛流传,该书也成为官学的通用教材。

  2.(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年),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汉书}用了20余年时间修成,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3.(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时,许慎在洛阳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古文、籀文1163个为重文:每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540部,14篇。此为中国文字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之创作。

  4.(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献给和帝,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5.(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太史令张衡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138年)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州早1700多年。

  6.(大秦遣使入洛)东汉恒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臣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欧州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

赋都名人

  洛阳,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利于当代新辞赋文化的崛起和辞赋创作的繁荣。从洛阳现存墓葬可以看洛阳辞赋土壤:

  苏秦墓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佩六国相印,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使强秦不敢东窥函谷者达15年。今洛阳老城东20公里,汉魏故城东南,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一冢为苏秦墓。

  吕不韦墓 位于今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吕不韦曾任秦国相国,参与过秦朝统一大业。(毕竟吕组织过<吕氏春秋>的编写)

  唐僧墓 唐僧,唐玄奘,陈姓名韦,洛阳偃师人,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十七年,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为中国佛教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僧墓位于缑氏镇唐僧寺西北约200米处,墓冢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树,生机盎然。

  白居易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诗作颇丰,流传三千多首,他秉性耿直,体察民情,深受人民爱戴,死后葬于洛阳。即今龙门东山(即香山)瑟琶峰上。

  二程墓程颢,字佰湾,号明道。程颐,字公叔,号伊川先生。兄弟俩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兄弟墓和其父程王向墓,简称"二程墓",位于今伊川县西约1.5公里处的白虎山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著名的名胜古迹。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 营建洛邑,在洛阳制礼作乐。

  老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曾为东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长期在洛阳管理图书典籍。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倡导合纵说的重要活动家。字季子。洛阳人。传有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之故事。致力于纵横之术,先后游说六国,劝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纵之势。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归赵封为安君。后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民间活动,被齐人车裂而死。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葬于洛阳。

  吕不韦:秦国相国,史记中称他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编《吕氏春秋》为秦的统一事业做出了贡献,封地有河南洛阳十万户,在洛阳自尽,葬于洛阳。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班固:投笔从戎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年),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许慎(约54年~约149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人,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初为郡功曹,后举孝廉,入京为太尉府南阁祭酒,并从贾逵受古学。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许慎诏命为五经博士,校书东观,兼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许慎称病归故里,审定其巨著《说文解字》,三年后(公元121年),《说文解字》定稿,遂遣子许冲上奏安帝。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魏武帝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曹操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魏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召等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局面。曹操在220年病故于洛阳,时年66岁。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qiáoǚ今安徽亳(bó)县)人。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juàn)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

  曹丕(187~226),魏文学家。即魏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禅让"方式代汉自立,改元黄初。登极以后,在黄初三年(222)、六年曾两次亲征孙吴,皆未能过江,不果而还。七年五月,病卒于洛阳。曹丕今存诗歌,较完整的约40首。墓在洛阳。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葬于洛阳。

  稽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曹魏宗室婿。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好老庄,学无师授,与阮籍齐名。其人不满时政,不堪流俗,毁弃礼法,"非汤、武而薄周、孔"。以东平人吕安系狱所牵,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于洛阳。临刑前奏《广陵散》。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陈留尉氏(今河南)人,曾为步兵校尉,魏高贵乡公时官散骑侍郎。他的主要作品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格调高昂,在五言诗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有《阮步兵集》。名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石崇(249~300),西晋文学家。字季伦。祖籍渤海南皮(今属河北),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石崇年少敏慧,勇而有谋。20余岁任修武县令。元康初年,石崇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在荆州劫掠客商,遂致巨富,生活奢豪。以斗富而闻名,被害于洛阳。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古代著名的美男子,有容似潘安之称。潘岳年轻时,拿着弹弓到洛阳城外游玩,姑娘们争相向他丢水果,每每满载而归。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历任著作郎、给事黄侍郎等职。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永康元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淮南王允、齐王乱,被杀于洛阳。

  左思(255~305年)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出身寒微,怀才不遇,官仅至秘书郎。曾以十年构思写成《三都赋》,士人竞相传写,致使洛阳为之纸贵。

  陈寿,字承祚,晋安汉人。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入晋举孝廉,楚著作郎,终御史治书,在洛阳撰《三国志》。

  刘琨(270~317),西晋诗人,军事家。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早年曾在洛阳金谷园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他年轻时就有"隽朗"之誉,以雄豪著名。他听说好友祖逖被任用,曾与亲故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晋书·祖逖传》还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怀帝永嘉元年 (307),刘琨为并州刺史,但"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晋书·刘琨传》)。后又误信谗言,被□人所乘,败于刘聪,父母亦皆遇害。愍帝建兴三年 (315),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但不久又败于石勒。败后投奔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相约共同扶助晋室。后因段匹□的部下末波暗通石勒,俘获琨子刘群,并迫使刘群作书约琨为内应反对段匹□。事泄,刘琨被段匹□杀害。

  上官婉儿(公元664年-公元710年),河南陕县人(今三门峡市陕县人)唐代才女上官仪的孙女,祖父和父亲被害时始出生。因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才得免死,被配入皇宫内庭。上官婉儿自幼才思敏捷,诗词出众,其诗词风格多与祖父上官仪相似,并将祖父绮丽浮艳的"上官体"发扬光大,一时名流多集其门。上官婉儿14岁就为武则天掌诏命,参与政事,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上官婉儿本与武则天有杀父之仇,因看武则天政绩显著,深得当时中下层官吏的拥护,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唐中宗李显在位时被封为昭容,她代朝庭评品天下诗文。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

  王维:701年生,761年逝世,祁(今山西祁县)人。唐诗人、画家。字摩诘。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与弟缙并以词学知名。天宝十五年(755)叛军安禄山军陷长安,拘摩诘于洛阳普施寺,授以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曾三次到过洛阳,做了多首传世名作,并与杜甫在洛阳相会。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生于河南巩县。长期生活于洛阳,并以洛阳为家乡。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吴道子中国唐代画家。被尊为画圣。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垂拱二年(686) ,卒于上元元年(760)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 、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 ,奇踪怪状,无有雷同。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长期生活于洛阳。

  张说(667~730)唐代*相、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曾因不屈服于武则天、张易之兄弟的*威而流放钦州。也曾因对稳定唐室有功而被睿宗、玄宗委以重任,三次出任*相。玄宗封其为燕国公。擅长文辞,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苏廷页并称"燕许大手笔"。有《张燕公集》。

  颜真卿(公元707~785年),琅邪临沂人,字清臣,他是北齐颜之推第五代曾孙,颜之推曾著有颜氏家训留传后世。颜真卿的书法早期学褚遂良,他的书法主要融合了篆书的笔法,因此在字的特色上,大多有园笔藏锋、劲力收敛的感觉,在字的架构上宽疏而园满,将魏晋以来北碑中那股锋芒毕露、左紧右舒、刚劲外放的笔法加以收敛,因而创立书法上另一种的新风格,后宋代四大家的书法,皆受颜真卿笔法的影响,因此颜真卿算的上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 葬于洛阳。

  许远(709-757) 字令威。今伊桥人。唐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忤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唐玄宗召其为睢阳太守。至德二年(757)正月,遭安庆绪部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以数千兵卒协力固守睢阳。坚持至十月,粮尽,罗雀掘鼠充饥。终因外援不至,城破被执,送至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渡河北走时,遭杀害。葬于洛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中进士, 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 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晚年隐居于洛阳。葬于洛阳。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小说家。其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他的诗作,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如《国家词》、《织妇词》、《采珠行》、《连昌宫词》。他的小诗《行宫》,写得含蓄有味。虽只有四句,而读者不觉其短。他写的《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元稹,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优秀作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长期在洛阳任职。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人。唐朝著名诗人,与当时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结为"忘年交"。韩愈曾以"我愿身为云,东野变成龙"来形容和他的交情之深。孟郊两次参加会试不中,直到46岁才中进士。他欣喜至极,作诗,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句,常为后人所引用。他50岁任溧阳县尉,56岁时由河南尹郑余庆推荐为水陆转运判官。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再次荐他任兴元府参军。他带着妻子前往,走到河南阌乡县时突然得疾而死,时年64岁,葬在洛阳。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飞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洛阳宜阳人。唐皇室远支,早已没落,家境贫寒。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官至奉礼郎,但终不得志。其诗对现实加以揭露、讽刺,表现出政治不得志的悲愤。艺术上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具有积极浪漫精神。但有些作品情调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传世。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长期生活于洛阳。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曾在洛阳任御史。

  韦庄 (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遂任命他为*相。其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负盛名,在洛阳做秦妇吟,后诗中自称为洛阳才子。

  李煜:南唐后主,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景的第六子,生于937年,959年被立为太子.961年即位,没有年号. 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 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 李后主在位14年,975年被俘去位,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 葬于洛阳。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资治通鉴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在历史学和考据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同时也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明代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列,着有《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六一词》一卷、《六一诗话》一卷、《毛诗本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洛阳牡丹记》、《归田录》。 曾在洛阳任西京留守,作《洛阳牡丹记》与《新唐书》。

  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因隐居苏门山,后人称其为百源先 生,卒谥康节。其先范阳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交游甚密。曾据《易传》关于八封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虚构成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形成其象数之学(也称"先天学")。

  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苏州吴中区)人,宋真宗朝进士。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仅存五首。葬于洛阳。

  程颢(1032~1085)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伯淳。洛阳伊川县人。曾和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宋仁宗嘉二年(1057)中进士,初授户县主簿。熙宁初年(1068)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屡次召见。因与王安石议新法不合,出为州县官吏,历签书镇宁军判官、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先卒。嘉定十三年(1220)谥纯公。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后人集其遗文语录为《程子遗书》。

  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宋仁宗嘉元年(1056)入京师太学读书,后至洛阳等地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哲宗元*&元年(1086),由司马光、吕公著推荐,官至崇政殿说书、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四年(1097),因政见不合,削籍放逐涪州(今重庆涪陵)。元符三年(1100)受命权判西京国子监,不久被罢职。大观元年(1107)卒于家。著作有《伊川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均收入《二程全书》。

  玄奘(602-644年),姓陈,法名玄奘。洛阳偃师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与鸠摩罗仁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游学天竺各地,名震天竺,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了长安。译出经、论35部,凡1335卷,1300多万言。多用直译,笔法严谨。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他到天竺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人为纪念他,在其故乡村南建唐僧寺一座。寺内大殿为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完好。陈素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古代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流域的古代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日洛阳嵩县莘乐沟。努力钻研治国之道。所以,他既是奴隶,又是奴隶主子弟的"师仆"。商部族的首领汤求贤若渴,几次去求伊挚,他没有从。空桑涧西南平地上有个小山丘,相传就是商汤请伊挚的三聘台。之后,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挚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并很快得到商明代在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重修的"元圣祠"是作为伊尹的出生地而建的。祠门的对联把伊尹与孔子并举,称伊尹为元圣,称孔子为至圣。后来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一位贤相,尊他为元圣。

  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之了,武王之弟。周公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他协助武王姬发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建立了周朝。武王卒后,成王姬育继位。而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草创、百废待兴之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京制、周公居洛期间,制礼作乐,确立了周朝的统治体制,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成王成人后,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周公营建洛邑并长久居洛,与洛邑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洛阳的人们都尊敬周公,把周公作为幸吉祥、胜利的象征。

  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尹洙自幼聪敏好学,早就与兄源知名于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调绎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曹参军,安国军节度判官、知光泽县。又举书判拔萃,为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后召试殿中,任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不久被贬郢州酒税,徙唐州。后复任太子中允,知河南县。又任经略判官,继迁集贤校理、通判州事、加直集贤院、太常丞、知泾州。又徙知庆州、晋州,迁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路州等。庆历七年91047年) 四月十日病卒,终年47岁。 尹洙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学。

  朱敦儒(1086-1175年),字希真,河南洛阳人。朱敦儒是宋代一位著名的词人。其负早期秀婉工丽,注意词的格律和四声,多写隐居生活。南渡后,家国之难,流离之苦,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慨使他的词风大有改变,使他唱出了具有这个时代特征的愤激慷慨的主旋律。他的后来出仕,众说不一。宋高宗说:"此人朕且囊荐以隐逸命官,置之馆阁,岂用始怡退而晚奔竟耶。"看来,他后来出仕是有难言苦衷的。 朱敦儒有《樵歌》,也称《太平樵歌》,有人把他的词风分为三段:即早年词风浓艳、丽巧;中年词风激越慷慨;闲居后词风婉明清畅。这三段又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格调的三部曲。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挚,洛阳伊川人(亦说栾川人或嵩县人)。因官封为尹,故称伊尹,又称阿衡或保衡。原为有莘氏女陪嫁于汤的媵臣,因精通治国之道,汤授以国政,在助汤灭夏中所建功勋卓著。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立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将其放逐桐宫(今虞城南)。3年后,太甲悔过,复得其位。享年百岁,卒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与汤并祀。传有《伊训》、《咸有一德》等,已佚。

  白圭:生卒年待考。战国著名商业活动家,魏惠王时大臣。洛阳人。主张用"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办法贸易致富。遇到丰年,收买谷物,卖出丝漆;遇到荒年,卖出粮食,购进帛絮。被历代商贾尊为鼻祖。

一加五赋都

来自词汇阐释

  一加五赋都,辞赋学新称谓。这里的"一"是指"北京"赋都。"五"指"西安、洛阳、南昌、成都、岳阳"文限五大赋都。为了突出"北京赋都"在辞赋界的引领地位,故将北京单列于前,五大赋都分列于后,于是产生了"司散八团黑六友一加五赋都"的辞赋新概念。

北京赋都

  业胡祖易标绍社守一、世界大都会。北京,中华人频六要三求良再担搞民共和国首都,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愿损夜台各却论原局意吧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历史悠久的国际高等大学北京360百科大学、清华大学也坐落于北京。

非执些问区北京

  二、中国传统辞普副免映次周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辽金元明清时期,北京产生了大量的辞赋作品,尤其是明清两代,辞赋又一次发扬光局况列依脸击技影大。盛世赋兴。明朝永乐盛世,辞赋有较大发展。有清一代,诸帝王俱可谓较为开明,尤其袁看套温跟初初云影考是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辞赋这种以歌颂盛世为主的文学体式,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所创作的辞赋数量,比历代创作的辞赋数量总和都多。

  三、当代辞赋振兴的最要平台。光代中华民族又一次进入汉唐盛世一样的时代,辞赋也随之复兴起来。北京以首都的优势,在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中发挥当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不仅是中国碑赋文化工程院、中华国学院驻地,为辞赋复兴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2011年中国辞赋家协会、中国青年辞赋学会相继于北京诞生,对于当代辞赋复兴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

  四、大缘起:2012年4月14日,中国辞赋家协会洛阳老君山辞赋研讨会举行,会议期间,钟阳代表中国辞赋家协会阐述了赋都新理念。指出,立足全国的高度,唯有打造北京赋都,才能引领中国辞赋的知角方井督单滑田发展,这是最具现实意义的赋载适次坐都。由中国辞赋学会从继承传统和研究的角度首先推出的洛阳赋都,具有基础性的重大意义。而中国辞赋家协会从辞赋创作和国学复兴未来的大方向推出的北京赋都,并且同时致力五大地方赋都的文化发掘与建构,也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如果说中国辞赋学会打造的洛阳赋都是纬,那么中国辞赋家协会打造的北京赋都则是经,都具有历史和文化依据,两者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西安

  1、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

  西安,古称"长兴置广溶真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西安

  西安,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发现,将中国城量在预零两步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公元前12世纪周朝始,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有着12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帮待笔致深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脸号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2、汉唐赋的主要创作中心。史载司马相如为汉武帝写了著名的《上林赋》,并因此被武帝封为郎。

  不仅司马相如、杨雄等汉代辞赋大家长期生活在长安,而且唐代的王勃、李白、韩愈、柳宗元等辞赋名家俱曾于长安生活过,他们创作的辞赋作品对后世辞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西安打造西安赋都,复兴辞赋,弘扬民族精神。当代辞赋名家以霍松林先生为核心,包括钱家骧、余震宇、翟增泽、姚敏杰、骆浩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辞赋作家群。汉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引为自豪的时代,国力达到了无以伦比的高度,当时中国的威望盖过全球任何国家,以致后世不断回忆那个时代,尤其是民族衰落和复兴之时。今天,中华文明正在全球快速复兴中,中华民族正为其百年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辞赋的大气雄浑与时代的隆兴是相吻合的,复兴辞赋,歌颂国富民强的盛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合符代文学的要求。

  辞赋隆盛,再回汉唐。打造西安赋都,引领辞赋的复兴,实为顺理成章,这可以把国人的目光引向中国强盛的汉唐时期,并以之为奋斗目标,此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西安赋都是中国辞赋家协会诸贤立足民族文化之本位,从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华文明大势,审视今天中国文化之复兴,于2011年7月推出。此议一推出,即引起海内外学界高度重视。

洛阳

  洛阳古时称雒阳,神都。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洛阳与辞赋渊源深远。开启中华民族文明之光的"河图洛书"的传说也发生在这里。"三皇"、"五帝"曾于此生活,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这里建都,自夏以降,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故称"十三朝古都"。因"九"表示多的意思,所以又常称"九朝古都"。历代在这里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

河图洛书

  由于洛阳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国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在这里产生了一大批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而且也诞生了一些对中国思想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学说。比如,儒学奠基于此,道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盛行于此,理学开创于此。

  历史上,洛阳诞生了三都赋、洛神赋等名赋。并因三都赋洛阳纸贵而闻名遐迩。2002年,首届国际辞赋创作研讨会在洛阳召开,是为当代中国辞赋复兴由研究到创作的转折。并有孙继纲、谭杰等辞赋大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道学、儒学、佛学、理学或渊源于此,或首传于此,或光大于此,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国花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城市之一,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最具海外影响力的中国城市等荣誉称号。洛阳自古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称,"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洛阳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为神都(神州大地之都)的城市。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国花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南昌

  南昌成为中国赋都之一,亦有充分事实依据。

  中国辞赋的源头,固然是楚辞、汉赋,但真正为后世最常效法的是唐代的骈文和律赋,而诞生于南昌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骈文之范本,其四六句等体式对后世辞赋创作影响至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楚辞与汉赋是根,唐代的骈文、律赋是果。

  江西历代辞赋大师辈出,东晋有隐逸派辞赋鼻祖陶渊明,唐代状元卢肇、易重,宋代有文坛领袖欧阳修,大文学家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朱熹、陆九渊等,元代有汤显祖,明代有解缙等,并且韩愈、苏轼、苏辙等在江西也留下了一批优秀辞赋作品。

  在当代,南昌有张友茂、钟阳、胡迎建、张来芳,附近有杨纪伟、程建平等大家。南昌有辞赋作者七十余人,江西全省有辞赋作者两百余人,是中国辞赋创作队伍中最为盛大的一支力量。在南昌市政府的支持下创立了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并且是中国辞赋网和中国辞赋家协会秘书处所在地。先后发起了百花赋创作和首届中国青年辞赋论坛,发起和主持了起了很多辞赋征文活动,在全国影响巨大。

成都

  2011年,四川赋界提出了成都赋都说。成都成为中国赋都,主要理由如下:

  1、成都为赋圣司马相如的故里,是四川最早入正史之文学大家。

  2、历来巴蜀赋派大家辈出,古代还有扬雄、王褒、李尤、诸葛亮、李密、李白、苏洵、苏轼、苏辙、李调元,今有魏明伦、何开四、张昌余等。

  3、赋是成都本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本土的才是有特色的,有区域特色的人文,才是民族的、世界的。

  4、赋是贵族和精神贵族的文娱休闲方式,是四川"休闲经济"的根与理论依据;

  5、四川也是大石文化(巨石文化)的重要源头,碑赋文化主要载体就是大石和辞赋,两者结合则相得益彰。

  6、成都"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名片被地震破坏,成都灾区需要一张崭新的名片来抚平受难者心头的创伤与阴霾。

岳阳

  湖南辞赋界提出岳阳赋都说,其理由如下:

  岳阳市为赋祖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拥有江西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千古辞赋名篇。

  岳阳市属的汨罗市是屈原流放和逝世之地,是楚辞文化的主要诞生地,也是辞赋的发源地。

  石印文。

  是故,无论是历史文化传统,还是现实状况,西安、洛阳、成都、岳阳、南昌俱堪称中国赋都,五者如五大巨柱,为中国辞赋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地政府可以以此为契机,既做大做强当地的文化,亦服务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国辞赋界也可依托五大赋都,做大做强辞赋文化,为国学的全面复兴辅筑一条光辉大道。

媒体链接

  光明网-《中国辞赋家协会老君山辞赋研讨会圆满举行》

  本次会议以研讨谭杰的《老君山赋》为契入,进而逐步深入探讨中国辞赋发展的方向,国学复兴的趋势。探讨如何以道家思想澄澈社会,辞赋文学如何服务当代社会,如何引领辞赋文学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会议分析与批评了当前中国赋坛某些违背文以载道精神的不良现象。会议还就"辞赋之都"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与会者认为,中国有西安、洛阳、南昌、成都、岳阳五个城市建设"辞赋之都",都各有其人文依据,都应该支持,但打造北京赋都则最具现实与引领性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赋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