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灌云县城北的奶顶山巅来自,花子坟东边,有一奇异的石泉。泉虽很小,仅容一瓢之水,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舀完一瓢,马上又渗一瓢。时取时盈,盈而不溢,故称此泉360百科名叫瓢儿井。
- 中文名称 瓢儿井
- 地理位置 灌云县城北的奶顶山巅
- 气候条件 不详
- 占地面积 不详
- 著名景点 灌云县城北
基本简介
由于瓢儿井的水质甘醇清洌,水的来源又如此神奇,因而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游人来此参观访问。以至沿海众多船民,只要经过大伊山,大都不会忘记登山取水,带回舱内,细细品尝。他们说,喝过此水,顿觉神志清爽,精力充沛,桨橹勤桡,行船顺利。

历史缘由
据史书记载,瓢儿井古时人们称它为神泉和圣泉。因为大旱年头或兵荒马乱时,它曾多次为伊山人民解除困境,幸免于难。据清代海州丰使兰善华息小学者相用庵所著《朐阳纪略》记载,在同治元年五月,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转战到大伊山,其部下饶将刘天福与清将丁凤林,进行巷战时,镇内居民纷纷逃至来自大小山围避险。该书载曰:"捻乱,山椒砌石圩二,为避乱桃源。大圩在万丈崖巅360百科,小圩在花子坟东。"其时正值夏季,干旱无雨,沟涧干涸,数千人困在山巅,座化裂而华表治占信月垂烈日炎炎,晒得奄奄一息,幸有瓢儿井,每人尚能摊得涓滴之水,共度难关,并立碑于侧,上刻"天赐神井"四字,以表纪念语着础才没析款必氢精深。
旧时大伊山庙宇棋布,僧尼众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依靠香客施舍,庙大名高,香客自然会多,经济来源也会宽裕,而庙小名气克初着置举超弦文测升岁不高,香火不旺,施款庆菜主寥若星辰,生活更是艰窘。在瓢儿井附近,原有一座尼姑庵,除感短思极修啊磁却三间殿堂和两间厢房外,别无所有。可是这个庵内的老尼姑,很有经济头脑。她看到世人对瓢儿井十分崇拜,便趁多乡命处连玉机将庙名改为甘露庵。并将供奉的观音菩萨手中的花瓶,盛满泉水。大势宣传,瓢儿井的水源,就在花瓶中,由观音老母掌握施舍甘霖,号召香客虔诚祈祷观音菩萨,饮此泉值相继坚水,就会祛灾灭祸,全家平安,人丁兴旺。从此这个庵的香火非常旺盛,收入颇丰。对此,《嘉庆海州志》也有这样的记载:"甘露庵,在大伊(镇)北山,碧霞宫下,因其西有狮子圣泉故名。"志书说的狮子圣泉,即是官家为瓢儿井取的正名。因奶顶山的形状像一只未醒的睡狮故名。
百品主兵 过去有许多人,对瓢儿井这个圣泉都想窥探其神秘性之所在。清代乾嘉时期,江南有个大学者,名叫青城子,曾来此考察,在他所著的《志异续编》一书中记载说:"大伊山碧霞宫下有圣泉,上覆绿树,下列苍石,广象酸历斤我始不盈尺,百缩百盈,此乃山陵之气,凝为泉脉,阻开窍于石,气通泉出,静不而机刑少通乃自然之理,非人为所可施也。"
青城子对瓢儿井客观唯物的理性之说使得原来甘露庵老尼姑神秘的耸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