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西晋到东晋的早、中期,由于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是东晋政权代表的是门阀世族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其后期的政治日趋腐败,结果不仅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其与广大劳动人民间的阶级矛盾也更为尖锐。
- 名称 晋安之乱
- 地点 浙江
- 时间 402年
- 参战方 晋安帝、孙恩以及卢循领导的农民
- 结果 孙恩、卢循失败
事件
到了东晋末年,即晋安来自帝元兴元年(402年),不堪奴役之苦的广大农民,爆发了以孙恩、卢循为首的农民大起义360百科。举事农民以五斗米道为掩护,自先在浙江海上发动起义,随即登陆攻占上虞,旬手日间响应者达数十万人之多。次年卢循率众攻入晋安(今福州),晋安太守不得不接受其符书并供其调役。在福州一带,卢循坚持了三年时间,终因寡不敌众,转而乘船去番禺(今广州)。卢循余部漂泊于江海间,其中有一些散落于福州地区沿海一带,称为"泉郎"或"游艇子",以船为家,或兼结庐江畔,但可随时迁徙。
"泉郎"对福州地区的海运事业和国际贸易都有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南朝梁、陈时期,豪环欢区特加联周夜北强割据的很多。其中与闽中有关的有留异、周迪、陈宝应三人。陈宝应为侯官人。其父陈羽乃晋安豪霸,屡屡煽动人们在晋安击杀郡将,而后他又勾结官府进行"剿破",从中骗取官府信任,进而攫取了一郡兵权。侯景之乱时,晋安太守萧云集图将政权交与陈羽,羽因年老只能主持郡务,而把兵权交给技演企假陈宝应。梁时陈宝应被授为闽州小更讨段承月底虽格精或刺史,领会稽太守。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陈宝应的岳父留异造反,次年败逃晋安,投靠陈宝应。后陈王朝派强兵入闽讨伐,陈宝应全军覆没,逃往莆口(今莆田),被擒获,并押解往建康斩首。从此,结束了南朝梁末以来闽浙赣的割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