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300多年历史的"祭瑶娘"是弄光村独特的民间习俗,村民们举行舞狮、抛锦张里包、竹筒对歌续苦站内带磁走、壮剧表演、长桌宴等系列传统活动,表达对传说中敢于冲破世俗偏见嫁到壮家的本村始祖"瑶娘"的爱戴和纪念。据了解,"祭瑶娘"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来自遗产保护名录。
- 中文名称 壮族祭瑶娘
- 所属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
- 遗产级别 自治区/省
- 遗产编号 165
遗产信息

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龙他侵势岑生献 (男 1952.12)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
确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号:桂政发〔2010〕25号
传说
"祭瑶娘"是田林县弄光屯360百科独特的壮族民间习俗,规训已有300多年历史。传钢世跳力结械据受攻说很久以前,有一位漂亮的蓝靛瑶侵兴曾而湖认参行穿五卫姑娘看上了弄光屯的一位小伙子,当时壮瑶不准通婚,但这对有情人敢于冲破世俗偏见,约定在正月二十五那晚到山坡上对歌传情,反乙怎随重活第私订终身,最终打破族规,结为连理。这位姑娘嫁到弄光屯以后,她用民间医术为村民治病疗伤,节日组织村民举行抛锦包、对山歌等竞技娱乐活较纪提振只早军南终动,使弄光屯在健康田错金游娘类察、欢乐、团结、和谐中逐渐壮大。她去补世后,该村村民们视她为本屯始祖,尊称她为"瑶娘"。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弄光屯村民举行一系列的传统竞技娱乐活动,以表达对"瑶娘"的爱戴和纪念。
习俗
在弄光村,每当正月二十五那一天,全村人穿上节日盛装,高高兴兴地聚集在村子中央瑶娘庙前的平地上举行祭拜瑶娘来自活动。活动由村委360百科会组织,负责所有经费。群众则自觉出一大米、米酒、柴火等东西来参加活动。他们分工有序,已婚的男子忙着杀猪、杀鸡、宰羊;女的忙着包粽子、舂滋粑、团米花。老人们则在庙堂里摆上煮熟的猪、鸡、鱼、粽子、滋粑、米花等供损独通洋味素弱急品,点上香火,念叨祀语,按照一定程序举行祭拜瑶娘仪式。

与此同促领期时,平地上的小伙子、姑娘们也玩得起劲,有的丢枕包、有的打陀螺、有的打长短棍、有的拍飞键。别看这些普通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在这里却另有一番意义。就说打长短棍吧,要用一根长木棍挑起短棍抬起来,还要甩出越远越好。对方必须迎着飞奔而来的短棍,争取在落地前把它接住,这样才算赢。这里斗的是勇气,每项活动都体现出小伙子才气,是姑娘考察小伙子能耐的办法。进行了这些热身运动之后,他们开始对起了山歌来。男的一边,女的一边,双方摆开架势,通过优美的山歌对唱,一问一答,斗智斗勇。答不出来的一方,被大家一阵哄笑。失败一方面红耳赤,想好歌词再来一次对歌。等到邻村的小伙子、穿配远阿组更势宗境息孙姑娘也来了,他们就分散对歌,这里一对,那里一双,这时候唱的自然是情歌了,温柔、缠绵,歌美人欢,有情投意合者,初定恋风极州师织更急果殖非夫爱关系,待日后交往理解后结成连理。如果在这天找到情人,委木那就是瑶娘保佑,他们的爱情会跟研特旧苏女更甜蜜和幸福,两人白头到老,相伴一生,恩爱到永远。 用竹筒电话对歌别有风味。男女青年自制两只竹筒,一头盖上薄膜,用一根细线连起来等到拿小于值娘顶两就成一部"对讲机"了。用这多阳张突心吸律概转块千种方式对歌,可以做到专人专线,在嘈杂的环境中进行热线对歌,不让其他人听见。并且隔一段距离对歌,适合初次认识的人使用,避免因陌生害羞。这种方式对歌,为了纪念当年瑶娘思念弄光村小伙子的心理过程。开始是由专人唱一些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山歌,双方他们互诉感情,互相祝福,互相鼓励。向补歌声优美,歌词动人,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听了,让人感动之极。傍晚,庙里的祭祀活动仪式各项程序基本完成,人们举行隆重的长桌宴会。负责后勤工作的人员把祭祀过瑶娘的贡品拿出来切成小块,回资端尼较波对失得锅再炒一次,加上各种香料,制成香喷喷的菜肴。这时,另一组人已经用木头制成一条长长饭桌,用芭蕉叶铺在木桌上,再把肉、菜等摆在桌子上。当晚,全村所有的人集中在这里吃上大团圆饭。当地人认为,吃了祭祀过瑶娘的贡品,那是瑶班投研娘吃过的物品,人吃了会沾上福气,得到瑶娘的保佑,来年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所以,大家都主动来一起进餐。按照传统习钢与批器使福冲持职夜惯,外地人是不能吃祭祀过瑶娘的这些供品的。我们这些外村人只好站在那里,看着那长长蛋孙一条桌宴上,人们吃饭乙航犯句吃肉、互相敬酒,好一幅景委些渐客六抗粒刘而什热热闹闹的和谐场面!
晚上,最热闹的祭瑶娘舞会开始了。据友人介绍说,以前是点燃篝火照明举者止范甲卫行的,篝火舞会更热闹。但那晚用电灯照明的晚会也十分精彩。首先是由两头威武的狮子出来闹场,锣鼓声、喝彩声、笑声、鞭炮供品感听做整开声交汇在一起,响彻殖检研来在空旷的山谷。接着,10多位强壮的男士身着各种颜色和款式的瑶族服装,戴上各种各样和善的面具,扮演成瑶娘。瑶娘扮演者很有讲究,必须是成年男子,身体强壮,心地善良的人。因为通过一代代相传,瑶娘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一个勇敢、坚强而又善良的形象。在男权统治的社会条件下,女人和体弱的男人是不能扮演瑶娘的,否则是对瑶娘的玷污和不敬。当然,能扮演瑶娘的人自然会感到一种荣幸了。 一个个瑶娘扮演者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有节奏地摆手、甩脚,沿着顺时针方向不停地转,不停地唱着山歌,跳起了欢快的转圈舞。他们唱着保平安、保丰收、保兴旺之类的山歌,场外观众有节奏地跟着唱起来:

"请尊敬的瑶娘显显灵,保佑子孙健康、平安!"
"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请神圣的瑶娘赐福,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弄光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当唱到互动点时,全场观众大声齐应着,一唱一合地附和着。他们认为能应的就是得到福气了,欢乐的气氛推上一个又一个高涨。
保护
"壮族祭瑶娘"是田林县潞城瑶族乡弄光村弄光屯独特的壮族民间民俗,该习俗历史悠久,反映壮、瑶两民族冲破世俗偏见、团结和谐、奋发图强的精神,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该村群众都组织举办活动,从不间断。2010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