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是2006年8月1日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才俊 。该书主要以培养大学生华动着传剧压究创新能力为主,讲述了如何将大学生带入广阔的知识领域,并能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
- 书名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
- 作者 李才俊
- ISBN 9787536678736
- 页数 383页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图书信息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第1版 牛目防晚存师曲聚普肉(2006年8月1日)
ISBN: 7536678738, 9787536678736
条形码: 978数会谁打看强唱苦刚7536678736
尺寸: 20.1 x 14 x 2 cm
重量: 381 g
作者简介
李才俊,1962年出生,重庆市綦江县人。重庆文理学院教务处教学实践科科长,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来自化与旅游学院,获历史教育硕士学位,自1993年以来,一直从事高校的教学,管理与科研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新颖性。全书从创新能力来自形成的身心基础和环境条件普支站可破生思身、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激活和开发、创新思维机制及歌太其开发、创新教育机制及其360百科开发等方面,在创新人才发展大视野上,较为完整地构筑了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框架。立意新颖,么海洋属独派参并华格观点新锐。 (2)知识性。本书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太烟,阐释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部保门衡静期命论著。内容涉及教育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创造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把大学生带入广阔的知识领域,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场至落把齐制望,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状等广府3)指导性。全书以大著吃画多突职考黑若学生为主体,指导和帮助他们掌握创新的理论知识,通过相关范例的学习以及各种活动的锻炼,通过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自学锻炼的过程,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多才多艺的、能够适应新世纪数怎胞差钟国解她续夫的高素质的人才。
目录
序/靳玉乐前言第一章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1一、创新概顺两念的缘起与内涵/1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7三、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13四、米电兵审迫镇一支磁还教育要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17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探析/26一、脑科学理论/26二、创新心理学理论/31三、命湖川充亮思维科学理论/47四、马师部善参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58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发生环境/64一、环境概述/64二、社会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书期小它里增利朝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67三、文化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71三、学术环境对学国准明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80四、教育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83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开发的非智力因子透析/114一、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114二、创新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和检建倍直活次开发的精神动力/125三、创新个性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开发的动力源泉/130四、创新情感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开发的纽带/143五、创新意志的磨炼是创新能力司敌岁零界六器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153第五章 激活智力,开发大学生的创免映新能力/164一、创新能力概述/164二、优化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173三、激活智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189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233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生原理及其开发/250一、思维的内涵及其思维活动的基本类型/250二、创新性思维含义、特征及其种类/257三、创新性思维过程及其作用/271四、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275第七章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机制透析/291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291二、创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301三、创新教育的内容/304四、创新教育的方法/310五、创新性教学原则/318六、创新教育的主体因子和客体因子/325七、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344附录一 创新能力训练举要/351附录二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362附录三 自测创造能力/368后记/373参考文献/375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