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黄惟一

200来自5年7月6日清晨6点40分,凝聚360百科着行政总指挥黄惟一和他率领的团队心血的实践七号科学实验卫星,一往无前地飞向浩瀚的宇宙。对黄惟一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因为在短短的33个月里打造出这样一颗全新权易染用临情历的卫星,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历史沙专促触供上确实是一个创举。

  • 中文名称 黄惟一
  • 别名 别名黄延龄
  • 出生地 云南昆明人
  • 性别 男

背景介绍

  实践七号卫星是肩负着国家重大项目的实验型卫星,也是上海航来自天技术研究院卫星研制史上一个难度较大、研制经验较少的型号,其复杂性在国内也属罕见。从2002年8月接到喜序修旧粉务派还报基研制任务到2005年5360百科月发射升空,时间不到3年,研制周期较短。在技术上,实践七号卫星有效载荷没有预研基础,该星的姿轨控、推进歌表心它妈序杀确侵士系统、星敏感器是研究院头一次搞;卫星微型有效载荷、稳速阻尼展开机构和大面积对地遥感机构系统在国内都属于首次研制,技术名仅曾船害上有许多难关待突查抓苦井植破。此外,卫星要执行多端司照口次变轨,除太阳帆板要展开外,还有8块板要米字形展开。任务很具挑战性,要在短时间里拿出产品,难度很大;而且研制队伍中新人居多,实践经验不足,用研究院一位领导的话说:"这是一支在我院卫星型号研制中,学历最高,但经验最少的技术队伍。"其中,有近80%的主任设计师没有完整地经历过整颗卫星的研制过程。曾有一位领导拍着黄惟一的肩膀说:"这下你可捧了一个'烫手山芋'。"

人物事迹

  一副千斤重担落在了以黄惟一为代表的研制队伍的肩上。这年他已年近花甲,但他有着"廉颇不服老,出征披战袍"的志向,把这次任务作为一种责任和一次人生的挑战。不管有多严峻的考验,他早已在心里筑起了一道不倒的"铜墙"。

  作为卫星的总指挥,黄写子交胜香惟一在作了充分的酝酿之后,提出了既积极又稳妥的思路:一是"方案阶段与初样阶段工作交叉进行阶快子乐、初样阶段与正样阶儿来少段工作交叉进行"的工作思路,二是"指挥超前,调度有力"的工作要求。这一思路基于黄惟一20多年从事型号研制工作的经验,对确保33个月完成卫星研制任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方案设计到整星出厂,黄惟一全身心地投入到卫星的研制工作之中。针对型号研制周期短、技术新、要求高、经费少的实际情况,他精心主持确定了卫星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地面大型试验方案、飞行试验方案等。为了保证节点进度,他给自己不断加压,每天都进行"双想";用宝钢成本倒逼法,来给卫星安排每阶段的任务;提出了狠抓设计源饭试移盐排头的意见,要求设计人员一定要做到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确保产品方案设计在研制过程中不反复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问题现场及时处理,即便是双休日也如此。黄惟一不但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力学的基础也较强。一次在进行初样振动试验时发现了问题。在此之前,黄惟一曾要求设计师将地平仪的承力支架阶员调克哪固定在大梁上,但这位设计师有点自负根预那香完右济待落规,认为黄惟一是搞系统的,对星体结构不一定那么在行,没有采纳黄惟一的建议,结果问题出现了。黄惟一却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不埋怨磁又神裂孙病践害,真诚对待、不责备",积极地处理好问题。后来,这位设计师抱着试一下的态度,按照黄惟一的方法做了,问题得到了解决。从此他们对这位总指挥从心底里敬佩,经常与换写既随望顾极呢黄惟一一起切磋技术问题。卫星在初样阶段发生100多个技术和质量问题,在全体研制人员补课归零以及研究院其他型号的支持帮助下,历经3个慢只曾独月得以全部解决;正样阶段出了10个问题,经过研制人员连续奋战终于克服;最后到了发射基地,卫星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问题。

  由于研事审制经费少,星敏感器不可能从国外引进,而国内又没有成熟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黄惟一与型号总设计师侯建文一起跑遍了序多万造者国内有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设计人员一起论证产品设计方案、一起参与产品试验,终于研制出满足姿控要求的星敏感器。有一家非航天系统单位,承担研制有效载荷,由于第一次研制航天产品,质量控制不够严格,产品不稳定,出了些质量问题。为此,黄惟一组织研究院有关技术、质量人员一起多次到该单位进行讲解和交流,帮助他们进行质量体系完善,有些同志连春节放假的时间也是在这家单位度过的。最后,终于使该单位研制的产品的质量指标达到任务书要求,赶上了卫星的研制进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黄惟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