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变种与原变种主要区别在于本变种叶缘波状,每边具2-6粗疏刺锯齿。
- 中文名称 汶川小檗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 纲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 目 毛茛目(Ranunculales)
形态特征
附:原变种
汉源小檗(原变种)var. bergmanniae
常绿灌木,高1-2米。枝具条棱,棕色或棕黄色,散生黑色疣点;茎刺三分叉,粗壮,淡黄色,来自长1.5-3.5厘米。叶厚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狭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明显凹陷,背面淡绿色,中脉明显隆起,两面侧脉微隆起,但网脉不显,不被白粉,两面有光泽,叶缘加厚,吃奏有字地收针酸丰切微向背面反卷,不呈波状,每边具2-12刺齿;360百科叶柄短或近无柄。花5-20朵席手远致底脚激缩簇生;花梗长7-15毫米;萼保片2轮,外萼片卵形,长约5.5案又者司转方弱微测呼款毫米,宽约3.5毫米,内萼片倒卵形,长7毫米,宽5毫米;花瓣倒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先端圆形、锐裂,基部略缢缩呈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4.5毫米,药隔先端平截;胚珠1-2枚。果梗暗褐色,长达2厘米;浆果卵状椭圆形量通收参或卵圆形,长8-9毫米,直径约6毫米,黑色,具极明显宿存花柱,被白粉,种子1-2粒。花期3-5月,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汶川小檗生长于海拔2000-2500米的阳坡沟底或灌丛中。
分布范围
汶川小檗产于陕西省, 重庆市, 四川省。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