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古楼 来自,位于北海公园白塔山的西农认航伟导秋简庆麓,左傍琳光殿,右近分凉情技地则比阁,与太液池对岸的预操震旦香林遥遥相望,始建于乾隆十二年。
- 中文名称 阅古楼
- 外文名称 Yuegulou
- 地点 北海公园琼岛西北侧的湖畔
- 建造时间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
- 外形 楼呈半圆形,玲珑俊雅
简介
坐落于北海公园琼岛西北侧的湖畔,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墙壁上,镶嵌着我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 石刻495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石代书法集成石刻,全名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左右。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帝然课自条称为"双绝"。这是一座集我国历代著名书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建筑特色
阅古楼呈半圆形,左右环抱,上下两层,依山而建,造型别致。装修素朴,窗扉严密,楼体前圆后方,中间为纵深的天井。
进入楼院,顿觉与外界隔绝,自成天地,幽静异常,若踏上蜿蜒的楼梯,则被引入琳琅满目的石刻丛中。
历史背景
阅古楼所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共收集了我国魏晋以来直到明末历代书法家一百三十五人的三百四十件作品,刻于四百九十五块石上。其中除晋代三位大书法家的杰作之外,还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的件钟乙先何根显学作品、北宋著名书法家苏轼的手迹。可谓洋洋大观,成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法书典籍。
《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问世后,历朝来自曾有不同的拓本,除乾隆时期的初拓本外,后又有嘉庆、道360百科光、成丰、光绪时期的各种拓本。到了民国以后,拓本繁杂,良莠不齐,刻石也受到不少损伤。过去拓本中以乾隆初拓本为最好。拓工精细,字口严整,墨黑如漆,光亮可鉴。
乾隆帝曾将三件稀世珍宝--晋代三位书法家的手迹收藏于此。它们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为了给这三件稀世珍宝增添光彩,乾隆十二年(1747)特令梁诗正等人将内府所藏《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三十二卷,专门在北海塔山西麓建起了环抱半圆形的"阅古楼"加以保存。
乾隆御制"阅展车席听笔款古楼"的一首诗曰:"宝笈三希卒获喜溶关束群呼杀海学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楼正四面开屏幛,神聚千秋作主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