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仪
威仪,指威严的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举止言谈中皆可表露无遗,走路时,要如风一样迅速无声,不弯曲,直走;坐下来时,要如钟一样平稳、庄严;站立的时候,要如松树般笔直;睡觉时,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胁而卧,像把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威仪
- 外文名:suite
- 拼音:wēi yí
- 释义: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的
- 出处:《中庸》
拼音
wēi yí
基本解释
(1) [impressive and dignified manner]∶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的。
(2) [suite]∶指随从。
引证解释
- 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
①《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孔颖达 疏:“威仪三千者,即《仪礼》中行事之威仪。”
②《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 钧 参议。”
③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明道先生 尝至 天宁寺 ,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④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之文备矣。” - 庄重的仪容举止。
①《书·顾命》:“思夫人自乱于威仪。” 孔 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
②《汉书·薛宣传》:“ 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
③《三国演义》第三回:“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
④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话说陈灵公讳平国,乃陈共公朔之子,在周顷王六年嗣位。为人轻佻惰慢,绝无威仪。”
⑤许地山 《缀网劳蛛》:“那班没有思想的男子在休息的时候,便因着她底姿色争来找她开心,但她底威仪常是调伏这班人的邪念。” - 指服饰仪表。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 张行信 ﹞为人简朴,不脩威仪。” - 帝王或大臣的仪仗、扈从。
①《晋书·卫瓘传》:“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及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
②《隋书·礼仪志三》:“七埒各置埒将,射正、参军各一人,埒士四人,威仪一人,乘白马以导。”
③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及塟于东郊,上与淑妃御 延兴门 ,出内库金玉駞马、凤凰、麒麟,各高数尺,以为威仪。”
④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 ,皆赐威仪,设于殿帐座外。” - 道教官职名。
①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召为威仪及天下采经使。”
②《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三》:“ 浙西 奏,道门威仪 郑章 、道士 夏隐言 ,焚修精志,妙达希夷,推诸辈流,实有道业。”
③宋 高承 《事物纪原·库务职局·道录》:“《宋朝会要》曰, 唐 有左右街威仪, 周 避讳改为道录, 宋 朝因之。”参见“ 威仪师 ”。 - 佛教语。谓行、坐、住、卧为四威仪。泛指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範。
《戒本疏》卷一下:“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 - 指瑞草。
《旧唐书·德宗纪下》:“‘节度使宜以鹘衔绶带,观察使宜以鹘衔威仪。’威仪,瑞草也。” - 佛学常见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