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永辉,男,1972年出生,浙江东阳格叫握位人。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 、江苏特聘教授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括带头人、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海大学苏州研究(生)院执行院长、河海大学研究来自生院副院长(兼职)。
- 中文名称 陈永辉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
- 出生日期 1972年10月
- 毕业院校 河海大学
人物经历
199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1994年起在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读研究生,硕博连读,于2000年在河海大学取得岩土工程晶赶每让十阳听班因专业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在河海大敌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担任教师、讲师,2003年评为副教授,2004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11年香纪旧依给序宗庆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来自,2012年评为河海大学教授,聘为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软土工程方向的研究,在软基加固机理和新技术开发、淤泥固化和360百科资源化利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以及软土工程固结变形计算理论和控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半变性成果和重大工程实际应用。
率婷怎万审数 1. 软土地基处理与工程安全;
2情. 淤泥固化及废弃土资源谓弱化利用;
3. 环境岩土工程;
4. 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科研成果
已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水利部"948"项目和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等重大项目8项,参与国家重点基金项目1项。省市科技计划、基金和重大工程项目约60多项,参与国家重点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出来自版专著1部(2版),主编和参编指南和规范6部。授权发明专利28项,另有已公开2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2项。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2)的责第华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去到马露书效活神牛章艺排名第1)等省、部级以上奖合计11项。
主讲课程
360百科 土力学
地基处理技术
土力学试验
学术兼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单细逐程分会常务理事
南京土木建筑学会理事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软土工程专业委员会
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反领良弦丰学会会员
江苏省沿海开发与处活侵兵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大规模围垦工程平台海堤工程安全稳定与防护团队负责人
江苏省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滩涂工程建设安全与土斗英直响还争资源高效利用团队负责人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超长细比路堤桩屈曲理论及透明土模型试验研究,2012~2015。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专项:高含水率疏浚泥堆场综合处置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测试与分析,2015~2017。
水利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复杂工况下江河治理垂直护岸关键技术研究,2015~2017。
水利行业公益东克府查送子性科研专项:河湖底淤综合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2012~20假重法置运混室粒须缩农14。
水利部"948"项目:淤泥就地固化关键设备的引进与技术研究,2014~兴次终纸设上科妈手亲宪2015。
水利部技术示范项目:河湖底泥固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推广,2017~2018。
义怕宪固员失住假液渐伟 浙江省交通科技计划项目、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等数十项。
浙江省括关于处理已通车高速公路软基桥头路堤沉降的应用技术研究,2008~2011。
就地浅层固化软基处理方法综合利用技术研究,2012~2015。
海域公路建设关键性技术研究,蒸植师香2013~2015。
新型板桩垂直防护在内河高等级航道中的理论研究及应用 ,2015-2017。
路堤工程就地固化方法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研究,2017~2019。
深厚软土区不同软基处理方式过渡段设计关键技术,201资系溶可承厂严7~2019。
获奖成果
获国杆课告玉刻形电究家奖1项、省部级奖14项等共20项
《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刚性桩复合地基新技术与应用》获20刚子历目步刻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2 ;
《塑料套管微型桩复合地基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15年更参争渐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
《软土就地固化技术、装备与工程应用》获202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何再如可武球统字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
获得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方丝少饭也台都成越南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
获得2021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英才人物奖 。
《废弃土就地固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排名第1。
《一种桩土互动浆固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施工工法》获2014年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2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TC桩)加固软土地基试验研究》获2010年度中国公路学会排名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1。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2),省部级奖1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秀专利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