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làng),汉语常翻密己海用字(一级字) ,形声字,最早见于小篆 。本义指波浪,引申为像波浪起伏的事物,又引申为青苍色(水色)。
(基本信息栏来自参考资料: )
- 中文名称 浪
- 拼音 làng
- 注音 ㄌㄤˋ
- 总笔画 10
- 郑码 vsx
字源演变
浪,形声字。命检县落引达水(氵)表意,篆书形来自体像水流,表示水流会360百科产生波浪;良(liáng)表声,良有很意,表示很大的水波是浪。本意是大水波。
"沧浪":1.古水名。所指不一。《说文》:"浪,几际烧先沧浪水也。南入江。"《书·禹贡》:"嶓苏确蒸已原项面儿林明提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孔传:"别流在荆州。"六宣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2.青苍色,多指水色。《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怕氧尔半苗而穗苍狼。"毕沅辑校:"苍较触价新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泉。"李善注:"孟子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3.形容头发斑白。唐姚合《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鬓沧浪有几茎。"4.歌曲名。《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影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以"沧浪"指此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又,《集韵·唐韵》:"浪,浪浪,流貌。"《楚辞·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王逸注:"浪浪,流貌也。"以上诸义读láng。
又音làng。《玉篇》:"浪,波浪也。"引申为像波浪起伏的事物,如麦浪。又,放荡;放纵。《广韵·宕韵》:"浪,谑浪。"引申越便以束速道只盟为轻率、随意等义。又,州名。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láng | 名词 | 古水名。有汉水、汉水景针措右亮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 | 《书·上季传止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分雨紧长吗大仍又东为沧浪之水。 孔传:别流在荆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刘澄之着《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 宋姜夔《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 ||
歌名。 | 气娘根圆致斗华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的染校不派安上能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天贵宁施浪',亦有全曲。 清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 | ||||
白附等临渐借指青苍色的水。 | 唐韩愈《合江亭》诗: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明高棣《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 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以跟够层措清诗存人》:﹝华硕宣﹞《湖上》云:'忽惊鸥鹭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 唐寒山《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鹪鵊在沧浪。 | ||||
纵横散乱貌。 | 汉刘向乡坚油《说苑·善说》: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征,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 ||||
动词 | 流末拿果况煤貌。引申为流逝。 | 宋秦观《寄孙莘老少监》诗:天上图书森似旧,人间岁月浪如驰。 | |||
形容词 | 青苍色。多指水色。 | 《文选·陆机》: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泉。李善注:孟子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 战国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清毕沅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 清龚自珍《贺新凉》词:一桌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 | |||
形容头发斑白。 | 唐姚合《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绕鬓沧浪有几茎,珥貂相问夕郎惊。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关河泱漭连兵气,齿发沧浪寄病身。 | ||||
放荡无行。 | 清郝懿行《宋琐语·言诠》:《宋书·文九王传》:'休佑平生浪抗无赖,吾虑休仁往哭,或生祟祸。'按今人以浪抗为不牢固之意,此之所言似谓浪当无检也。浪抗,一本作狼抗。 | ||||
làng | 名词 | 波浪。 | wave | 晋左思《吴都赋》:长鲸吞航,修鲵吐浪。 唐杜甫《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等赴成都府》诗: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 《水浒传》第三七回:正是慌不择路,走了一个更次,望见前面满目芦花,一派大江,滔滔浪滚。 杨朔《雪浪花》: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 | 风浪;激浪;浪波;浪淘淘 |
州名。 | 今四川省屏山县一带。参阅《新唐书·地理志下》。 | ||||
像波浪起伏的样子。 | sth.resembling wave | 热浪;林浪;麦浪 | |||
姓。 | 晋代有浪逢。见《通志·氏族五》。 | ||||
动词 | 起波;波动。 | 晋左思《魏都赋》: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 唐鲍溶《周先生画洞庭歌》:不下此堂临洞庭,水文不浪烟不动。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竹扁担在她那浑圆结实的肩膀上一闪一闪的,平桶边的水,微微地浪起涟漪,一点也不洒出来。 | |||
鼓,划动。 | 《文选·孔稚珪》:今又促装下邑,浪拽上京。 | ||||
方言。敞开,亮出来。 | open | 茅盾《春蚕》: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 | |||
方言。逛。 | wave;wander |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七:上海,花花世界,够她浪啦! | 浪跄;浪迹萍踪 | ||
形容词 | 轻易;随便。 | freely |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鹅鸭》:先刻白木为卵形,窠别着一枚以诳之。不尔,不肯入窠,喜东西浪生宋陆游《衰病》诗:衰病不浪出,闭门烟雨中。 清李渔《慎鸾交·久要》:小生素重天伦,看了生身的父母,极其尊大,不敢在他面前浪措一词。 | 浪舌;浪;浪侃;浪使;浪语 | |
空的;无用的。破烂的。 | empty;useless;tattered;ragged;worn-out | 《红楼梦》第九六回:那人先自唬的手足无措,见这般势派,知道难逃公道,只得跪下给贾琏碰头……贾琏啐道:'你这个不知死活的东西!这府里希罕你的那扔不了的浪东西!' | 浪广;浪荡;浪荡灯 | ||
副词 | 徒然;白白地。 | in vain | 唐寒山《诗》之七七: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 宋苏轼《赠月长老》诗:功名半幅纸,儿女浪苦辛。 明陈海樵《贺新郎·客中有怀》套曲:灯前瑶斝,花间琼佩,浪把春光虚费。 康有为《正有二日避地到星坡得》诗之二:平生浪有回天志,忧患空余避地身。 | 浪死;浪泊;浪度 | |
表示否定。 相当于莫、不要。 | 唐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之二: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 ||||
方言。极。 | extremely | 韩起祥《刘巧团圆》:我女儿一见就喜浪了。 | |||
方言。犹上。用在名词后,表示一定的处所或范围。 | 《官场现形记》第八回:大人路浪辛苦哉!走仔几日天? 刘半农《只有狠心格老子呒不狠心格娘》诗:只有狠心格老子呒不狠心格娘,你看看东村头浪格李金郎。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来自说文解字
沧浪水也。南入江。从水良声360百科。
说文解字注
浪她肥阻,沧浪水也。按据此解可证前后某篆下皆当云某水也。浅人删之信加落代久矿。存一水字。非是。南入江。禹贡曰。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许以漾浪沔三篆全偁道漾。经文记禹时汉水故道也。其下流为沧浪水入江。与今水道同。其源出陇西氐道嶓冢山至武都者、今不可考。从水良声。来宕切。十部。按当平声。今但为波浪字。
康熙字典
《广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卢当切。《正韵》鲁堂切,音郞。沧浪,水名。《水经注》:水出荆山,东西流为沧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广舆执灯晚联鸡自尽记》:在青州临湽。
又浪浪,流貌。屈原《离骚》:沾余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荡貌。扬雄《羽猎赋》:聊浪乎宇内。
又浶浪,伯黑热汽惊扰貌。张衡《西京赋》: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前汉《地理志》:河南阳武县有博浪沙。
又乐浪,汉郡名。卽古朝鲜国。
又庄浪,县名。属平凉府。
又《唐韵》来宕切。《集韵》《韵会》《正韵》郞宕切。音阆。波也,水激石、遇风则浪。
又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谑浪,不敬也。《诗·邶风》:谑浪笑傲。注:浪,意萌也。
又井名。《张僧鉴浔阳记》:湓城有浪井。
又姓。晋浪逢。
又《集韵》里党切。音朖。孟浪,犹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庄子·齐物论》:夫子统称块右把构独以为孟浪之言。徐邈读莽练该肥肉裂买推弦朗,向秀读漫澜。
字形书法
书法白翻态证曲提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音久脚给例艺载地垂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建溶连苗角期宪守抗张队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八良势浊 | 反切 | 拟音 |
---|---|---|---|---|---|---|---|---|---|---|---|
浪 | 广韵 | 宕 | 平 | 唐 | 来 | 开 | 一 | 数盐粮下爱站军陆生六次浊 | 鲁当切/卢宕切 | lɑŋ | |
宕 | 去 | 宕 | 来 | 开 | 一 | 次浊 | 来宕切/鲁当切 | 外烧手际达营旧约裂应lɑŋ | |||
集韵 | 宕 | 平 | 唐 | 来 | 开 | 一 | 次浊 | 考他第吧随地志卢当切 | lɑŋ | ||
宕 | 上 | 荡 | 来 | 开 | 一 | 次浊 | 里党切 | lɑŋ | |||
宕 | 去 | 宕 | 来 | 开 | 一 | 元积议收显倒风导受龙次浊 | 郎宕切 | lɑŋ | |||
剂宗韵略 | 平 | 唐 | 卢当切 | ||||||||
去 | 宕 | 郎划毛滑范主脚西黑持爱宕切 | |||||||||
增韵 | 平 | 唐 | 鲁堂切 | ||||||||
去 | 宕 | 郎宕切 | |||||||||
中原 | 阳平 | 江阳 | 来 | 次浊 | laŋ | ||||||
去声 | 江阳 | 来 | 次浊 | laŋ | |||||||
中州 | 平声 | 江阳 | 卢当切 | ||||||||
去声 | 江阳 | 狼荡切 | |||||||||
洪武 | 平 | 阳 | 来 | 来 | 次浊 | 鲁堂切 | laŋ/luaŋ | ||||
去 | 漾 | 来 | 来 | 次浊 | 郎宕切 | laŋ | |||||
参考资料: |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编宗歌耐危迫歌免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术本汉系统 | l | ɑŋ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阳 | l | a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阳 | l | ɑ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阳 | l | a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阳 | l | ang |
两汉 | 西汉 | 阳 | ||
两汉 | 东汉 | 阳 | ||
魏 | 阳 | ang | ||
晋 | 阳 | ang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l | ɑ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l | ɑ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l | ɑ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l | ɑn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l | â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l | ɑŋ |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