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在青藏铁路设计时,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来自活和迁徙,对于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护区的铁路线,尽可能采取了绕避的方案。同时,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生活材校金习性、迁徙规减逐农均众火命非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都了野生动物通道,以保障360百科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野生动物通道设计时不仅吸纳了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的建议,还征求了当地牧民的意见。青藏铁路唐北兰毛段和唐南段分别设置心块旧春章其态了野生动物通道25处和8处,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3种形式。其中桥梁下方通道13处、缓坡平交通道7处、桥梁缓坡复合通道10处、桥梁隧道复合通道3处。对于高山山地动物群,主要采取隧道上方通过的通道形式;对于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主要采取从桥梁下方和路基缓坡扬久类通过的通道形式。
- 中文名称 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
- 外文名称 Qinghai-Tibet Railway wildlife channel
- 地理位置 中国青海--西藏
- 作用 野生动物保护
- 修建年代 2004年
动物通道
在青藏铁路沿线,已经设计了野生动物通道33处,通道总长达58.47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5.27%;在西藏,在经过牧场附近的铁路还设立了200多个家畜通道,以适应牦牛、驴、羊等的通过;这些家畜通道同时也可基本满足野生动物通过的需要。
理念起源
野生动物的家园由于人类活动的延伸和侵犯变得日以狭小和危险。人们可以看到的场景:夕阳西下,一务然条小蛇蜷缩着冰冷的身躯在余温未尽的柏油路面上体会日落前最后的温暖。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过,蛇儿殒命。第二日清晨,一只知更鸟发现了这条小蛇,正准备去吃,迎面而来的小轿车将其撞伤。中午时分,乌鸦发现了路边一息尚存的知更鸟,俯冲上前,碰上拐弯的大货车,失去了生命。
这一幕真实的惨剧就发生在英国的乡村公路上。虽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这种连环交通事故,但无疑就这样在车轮下毙命的小动物盾探不计其数。据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年死于车轮下(包括汽车、火车)的动物竟有数百万之多。"交通死亡动物"(Roadkilledanimals)已经作为一个在动物保护界日渐流行的新名词。国来自际上甚至成立了一些专门的组织救助在公路上受伤的小生命,并开展相关的研究足月,在专家的指导下设立了一些保护设施,如在有动物频繁出没的路段设置标志牌、围栏等,而其中最为有效和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野生动物通道。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在动物的家园划起一道道"三八线",筑起一堵堵柏林墙。车辆的喧嚣打扰了栖息地的宁静扩食,喜欢清静的动物不得不举家迁离。为获得充足的食物,大胆的动物冒险在公路上穿梭。丧命在车轮下还只表面现象,破碎的家园最终可能带来是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栖息地的破碎导致不同地区的种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近亲繁殖和稀有基因的丧失将会导致种群的退化甚至灭绝。而各种形式的通道在被铁路和公路切割成斑块状的栖息地间架起一道道生命的桥梁。
生命桥梁
野生动物通道(Passgae)用个形象点更别血影乱下你耐景兴乱的比方,就有点象是公路或铁路上的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只是过街的主角换成了动物。所不同的是动物没能聪明到绕远找斑马线和天桥言洲露投远呢黄底过马路,甚至在见到这些能保全它们小命的庞大设施时还会不知所措吓得逃之夭夭。因此建立野生动物通道远比人类使用交通通道复杂许多,先要搞清楚在哪些地方动物频繁穿越公路,把通道给它们送到家门口,通道的样式还要对动物的胃口,能引导动物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通道穿越公路和铁路。其实建立野生动物通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在发达的欧美地区,已有许识现厚剂零掌式多成功的先例。但在发展中的中国直至近年才将重大工程对动物的影响纳如日程中。青藏铁路工程头一次在设计和施工中纳入了有关动物通道的内容。让青藏铁路有可能成为一条真正的绿色铁路。
绿色铁来自路
青藏铁路绵延1110公里,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南至西藏首府拉萨,是目前(2004年)世界上线路最长的铁路。铁路的最高点在唐360百科古拉山口,海拔5071米,最低位置格尔木海拔也有2820米,海拔超过4000米的路段近970多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87%,可以说是一条团兴沉呼建在云端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也是世界上跨越自然保护区距离最长、数量最多的铁路,穿越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藏色林错自然保护区。
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至今仍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生态和社会文明,青藏高原既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物种,同时又是现代物种军了院良多苏保以镇新分化和分布的中心,是研究和开发野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天然实验室。青藏铁路深入青藏高取住府复乡语原腹地,是中国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主要江河棉英无影念灯这亚的源头地区。这里生活得快农鲜斗突术着大量珍稀的草原动物如藏羚羊、盘羊、藏原羚,这些大型食草动物活动范围大,不同季节间取食、饮水、繁殖配对等都需要进行大规模、长距尼供尽的溶位停离的迁移,尽管已经避开了他们长向重宽西越唱生活的核心区,铁跳路的建设还是会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原有的宁静生活带来无法预料的影响,为此在青音满服令岁南买材机藏铁路建设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倍受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在青藏铁路沿线设计形形色色的通道,搭建起了一道道生命的桥梁。
通道形式
桥梁下方通道 在青藏铁路线上共有上千座桥梁,巧的是大部分桥下并没有水,因此,铁路当建成后,恢复桥梁下原始植被及新进次,野生动物就可以在往日熟悉的环境下自由穿行。而对于下方有水的桥梁,就需要增加引桥高度和恢复引桥下方的景观,以使野生独议果动物在取食、引水时可以自然末斯通过,这种通道的形式特别适合于草原有蹄类动物通过。 | |
隧道上方通道 隧道本是铁路的工程固有的设施,但往源鲜针治顾伤践协供往在挖掘中会破坏周围原有的景观,甚至在周围堆放施工中的弃渣,这在其他铁路边可说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青藏铁路在设计和施工中都预先设计好废渣堆放地代烧点,并将于施工后立即进行处理,恢复隧道上方的原有植被,并周到地在隧道进出口增加防护网,避免野生动物掉下隧道口被撞伤。这种类型的通道适合于山地类型野生动物通过。 | |
路基平交缓坡通片输出配听推侵布口道 在一些地区可能没有可资利用的现成桥梁或隧道,而野生动物分布又比较集中,只能改造路基建立通道。通过降低路基两侧坡度、并在降低坡度后的缓坡上进行植被措施等,诱导野生动物从路基上通过,这种形式适合于喜欢攀登到高处观望后再通过的动物,比如岩羊、盘羊。 这种通道为野生动物搭建"过街天桥",火车从下方的涵洞中通过,通道上方种植草皮、边坡外缘垒以石块,模拟自然的山坡形状。一些专家还设想以驱赶家畜反复通过、在通道上方植被中撒牦牛粪等措施诱导藏羚羊等野生动物通过。 | |
复合通道 自然界的地形地貌千变万化,往往单一形式不能适合实际需求,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类型野生动物的行为适应能力和可塑性,将基本通道形式进行组合。 |
相关评估
时空考验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高原铁路,野生动物的迁徙保护,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独特、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青藏铁路通过的沿线两侧活动较为频繁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约有14种,它们活动范围大,不同季节间取食、饮水、繁殖、产仔等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长距离的迁移,青藏铁路的建设无疑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它们的正常活动产生阻碍。
这些"生命的桥梁"能真正发挥,动物不经过训练会象过人行横道一样自觉的过铁路?这个问题一时还没有可靠的答案,关于通道的利用率是一个科学界关注的复杂问题。动物的行为是复杂的,不同动物对通道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与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动物可能表现为畏惧不前,有的却可能视若无物。但动物的行为对环境有适应的特性,大多数动物有可能逐渐习惯穿越通道。在通道初建成之时,可能使用率不尽理想,但数年后有可能改观,动物也需要一个学习与适应的过程。此外,人们也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手段监测和评估通道的利用率,比如架设自动相机,摄象机和红外装置等等,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绿色通道究竟如何,这要看时间的考验。不过世界各国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可供借鉴。
适应测试
青藏高原上,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对栖息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对活动、迁徙路上的地形、地貌、植被因铁路的修建而产生的改变,特别是对新出现的野生动物通道,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藏羚羊的胆子很小,对以前没见过的铁路会产生畏惧,如果不敢穿越铁路迁徙,改变了它们的活动习性和规律,那其后果将是不可预测的。在铁路建设和试运营期间,从事野外考察和检测,以第一手数据、图片和影像等资料为青藏铁路的野生动物通道优化提供依据,就是让藏羚羊安静地走过。
三年的监测结果表明,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动物在行为上有逐步适应的趋势,特别是藏羚羊群迁徙穿越可可西里通道时行为上的恐惧感在缩小,适应能力在提高,穿越时间在缩短,穿越群体在缩小,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初显成效。三年的监测时间还不算长,目前(2007年)说野生动物通道对动物完全没有影响还为时尚早,铁路自身运行安全与交通可能导致的动物死亡将是今后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他们对通道的监测也反馈到了有关方面,对缓坡通道的设计提出了修改的意见。三年的监测结果还不能对野生动物通道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科学和系统的评价,继续此项监测也是势在必行。
最新数据
2014年,研究人员对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通道及周边野生动物迁徙活动所做的长期系统监测和调查显示,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以来,沿线野生动物通道的利用率在逐年提高,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迁徙规律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自2004年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进入建设高峰期开始,青藏铁路公司就委托中科院动物所和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对青藏铁路沿线的野生动物活动进行不间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运营以来,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活动、繁衍、迁徙、交流均正常。
2004年工程建设高峰期,记录到1660只藏羚羊穿越野生动物通道,2006年工程建成初期,记录到的上迁和回迁的藏羚羊数目分别为2122只和2959只,到2011年以后,通过通道上迁和回迁的藏羚羊数量均已超过5000只。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设置的位置、宽度和高度基本满足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规律要求,同时,野生动物也在逐渐适应青藏铁路的存在。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沿线分布有藏羚羊、藏野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其中线路两侧活动比较频繁的珍稀野生动物约有14个种类。根据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青藏铁路格拉段共设置了33处、总长逾58公里的野生动物通道。
2004年以来的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监测数据显示,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2011年以后的100%,同时,野生动物通过通道的集群规模和停留时间也在不断减少。
"藏羚羊、藏原羚均是喜欢集群活动的动物,集群规模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野生动物对铁路工程的害怕程度在减小,适应度在提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