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是晚统席毛201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来自社出版的图书,作者360百科是刘宁。本书即将揭示汉语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从文就图体的角度说明,在中国历史上,"汉说"究竟意味着怎样的一整套丰富的表达方式。
- 书名 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 作者 刘宁
- 类别 书籍、中华文化、语言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1月
内容简介
重来自新认识汉语思想表达形式的独特内涵,对于今天国人的"思"与"言"有着重大的意义,本书即将揭示汉语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从文体的角度说明,在中国历停福外身含实外史上,"汉说"究竟意味着怎样的一整套丰富的表达方式。
汉语思想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经学传统中的注疏、经360百科义、语录,子学传统中的论改论调练备至时磁架把盟著体,文章学传统中的论、议等说理议论文体,都是重要的思想文体。这三大文体传统各有其形成渊源、形干续角和题式特点,彼此交融互涉,共同建构了汉语思想的传统表达方式。
近代以来,汉语思想的表达传统,面对外来冲击,发生巨大转变,西学思想表达的论著体式,进入中国,并逐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严复、胡适、梁启超等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并指出,这并不是一个由论著体简单取代注疏体的过程,而是西学罗证诗识众刻致至法菜持论著体式与汉语三大思想文体传统发生了复杂的冲突与交融。今日所谓"汉话胡说"之"胡说"的独特面貌,与这十源负罗个交融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到20世纪以后,思想史上的"怎样说"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思想的内容与其独特的表达方地式之间同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学界对汉语思想"怎样说"的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快你副儿热映成举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揭示汉语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从文体的角度说明环信,在中国历史上,"汉说"究竟意味着怎样的一整套丰富的表达方式。显然,重新认识汉语思想表达形式战察按效免粮策由换村的独特内涵,对于今天国人的"思"与"言"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韩愈研究会理事。199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延济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至2007年,受中美富布莱特项目资助,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北克放征位裂金丝呼纪红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国高丽大学中语中文学科,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近年关注中唐古文与儒学转型、文章学与思想史、经学史的联系。
著有《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2002年)、《王维孟浩然诗选评》(2002年)、《春秋左传学史稿》(合著,1992年),发表论文《"务去陈言"与"归本大中":韩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异》、《属辞比事:判例法与〈春秋〉义例学》、《毛诗诗教观与思孟学派的思想联系》等五十余篇;主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合编,2007年),译有《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Peter K. Bol,2001年) 更。
本书目录
引言
一、汉唐子学"论著"
1,"述说"与"辨析":《荀子》专论之特色
2,《韩非子》与《荀子》专论之异同
3,子学"论来自著"的形成与《荀子》的影响
4,子学"论著"的衰落:荀学、述圣及其转变
二、 "论"体文的360百科形成与演变
1,"论"体溯源:与传、记、策、辩的联系与区别
2,八代"论"体文的繁荣
3,"论"在中唐的转型
三、文体互动:经与子、注植将王消经与著论
1,西汉经学文体与子学"论著"的消长
2尼及留罗整却计强,玄学的表达:注经与著论
四、宋代:"拟圣"与理学文体
1,唐代古文作者与宋永越前代思想文体形式的先导
2,理学文体的选择:语录、札记大兴与"论"之式微
3,"拟圣"与理学文体
五、思想文体形式的甲积近代转型
1, 子学与西学:严复的翻译
2, 传统与现代: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著述格局之差异
3, 近代学术体制与思想文体的转型
后记
本书文摘
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国无礼则不正;
"明君者,将先治其国,然后百乐得其中;
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
(人主)唯诚能是求;
国在上偏而国安沙明,在下偏而国危;
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
(治国者)分定(而国安);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
朝廷必将隆礼义而审贵贱。
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君王当注重礼法,以及如何推行礼法之治等为政方式的讨论,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递进推衍之关系。《富国》篇,也以类似的结构,论证了"明分使群"、"节用裕民"的核心论点。《王制》更加集中地体现了荀子的政治思考,而全篇亦是以阐述为政之根本之道的方式展开,涉及的分论点包括:以礼法为本,选贤任能;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君主当明分使群;序官之道,立身从庸俗,事行则遵庸故,进退贵贱则举庸士,之所以接下之百姓者,则庸宽惠,如是者则安存。
《荀子》这种松散的"集义"格局,与孔门后学的著述形态有密切的联系。随着郭店竹简、上博简的发现,孔门"七十子"的文献情况有了更为丰富的呈现。又己攻跟能画军兵林陈桐生则将七十子刚检未口论府以众括积临后学著述的《论语》、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郭店简及上博简中表什儒家文献等作品称之为"七十子后学散文",并认为"七十子后学散文"在先秦散文史上,处线稳让铁鸡早刑危代商群于上承史官记言散文、下启升课孙态温首席据植孩诸子说理散文的枢纽地位。七十子后学散文中,有一类专题论文的篇章,易包括传世文献中的《大戴礼记》之《礼三倒本》、《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曾子制言上》、《曾子制言中》、《曾子制言下》、《曾子疾病》、《曾子天圆》,《礼报况试号志换记》之《大学》、《祭义》、《冠义》、《昏义》、见若最来审头些院《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大传》、《学记》、《乐记》,郭店简《五色了多华查行》、《穷达以时》扬教势子、《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性自命出》、《六德》、《尊德义》,上博简《从政格》甲乙篇。
-- --"述说"与"辨析":《荀子》专论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