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来自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大学生一窝蜂追求风光职业,遭遇选择性失业。
- 中文名称 选择性失业
- 外文名称 Selective unemployment
选择性失业 - 背景
近年来,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数的比重分别是35%和23%,而我国仅为来自5%。显然,我国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两种表现:
其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
其二,某些大学毕业生在360百科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
选择性失业 - 简介
愿沉色较达失业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一般是讨考到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愿意就业,激晚赶属孔向植布气士有业不就,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属于失业的范畴;非自愿失法先宽龙烧留控著业则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愿意就业,却掌便客往景杨委建司无业可就。而选择性,既不同于自愿失业,因为这些人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且在积极地寻轻防临获础死想教称化径找工作;也不同于非自愿求些类硫送输河女号失业,因为这些人并非无业可就,而是挑肥拣瘦,宁可失业也不愿"屈尊就嫁"。简言之,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深混陈圆脱业的状况。
选择性失业 - 数据调查
智联招聘对5000余名职场人做的一项调查来自显示,"律师/法务"以45.3%的得票率成为职场人心目中最风光的职业。接下来风光职业的排序依次为:银行工作人员(39.7%)、设计/创意(38.6%)、公务员(37.8%)、金融/证券(36.7%)、翻译(34.8%)等怕。
2010年12月11日,人民网和麦可思联合发布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研究报告显示,76%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为什么认知和现实存在这么大的差距?人们判断风议龙距光职业的标准是什么?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30.1%的人首选"社会地位高",其次为"收360百科入高"(24.6%),第三为"经常获得新知识"(21.6%)。接下来还包括:掌儿都载粮何交际面广(14.1%),自温河喜坏反亚见由支配时间多(8.2%)等。
选择性失业 - 弊型误端酒松理端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选择性失业在许多社会群则也活皮体中都存在,当前在部分大学毕业生中尤为突出。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于己于国都不利。就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性失业的弊端主要有:它意味着在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起始阶段遭受挫折,对个人心理和成长道路都有负面影响;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壮志未酬",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尚无回报,已经成人却未能自食其力;韶华流逝,后续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择业难度有某权沿印绍烈费料板究增无减。当然,也有个别大学生货续导在走出选择性失业的低谷之后,最终找到了较为可心的工作,利益大于代价 。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极少。
就国家吸兴战晶而言,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推推宁间择性失业与某些单位的缺岗现象和低素质员工的顶岗现象并存,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不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人司才资源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选择性失业 - 原因
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来婷觉木突看,一部分毕业生的择业养液喜且陆动伟创负因观念和择业预期严重脱离实际。目前,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17%,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带来的就业大众化趋势十分器明显,但某些毕业生仍固找用亚承名厚聚活想略早守"精英择业"的理念,不愿接受"大众就业"的现实。
客观原因
课己组国此 从客观原因来看,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负有课一定的责任。近年来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少都是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约几边孩友质成凤,助长了某些毕业生盲目攀高的心态。许多高校特别是某些名牌高校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不到位,使一些学生仍沉迷于"天之骄子"的幻觉之中。此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网络很不完善,某些毕业生对实际情况不甚了解,从而难以找准工作定位。
职业认知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指出,出现职业认知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总聚焦某个职业的成功者。实际上,在赚钱多的职业中,通常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距非常大,而普通职业中,两者的差别并不太大。
职业声望是社会大环境的"晴雨表"。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看来,地位和收入排在职业声望标准的前列,这样的选择值得我们注意--社会的价值观正在向权钱倾斜。青年求职时,当然也会倾向能为自己带来稳定、体面、优厚待遇的职业。
选择性失业 - 如何应对
从根本上改变某些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的感概局面,显著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学校、家长、社会多管齐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努力寻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汇合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能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地方去。
二是努力创建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体系,不断推进相关人事、劳动用工、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抓紧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打造透明、全面、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
三是逐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选择性失业 - 专家看法
当年轻人一窝蜂地去追求风光职业时,会不会高不成低不就,造成"职业选择性失业"?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全国调查数据显示,个别专业供大于求,导致的失业问题十分突出,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2011年本科和高职高专的"红牌"专业(失业问题突出的专业)与2010年完全一致。在本科"红牌"专业榜上,动画、法学、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继续榜上有名。
于海认为,上述专业中,很多都是被认为将来可以从事高声望职业的专业。这诱使一些大学在设置专业时变得没有节制。像法学、国贸等专业,不管有没有条件,几乎各个学校都开设,招生人数年年增长,导致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实际需求。
于海在上海做了10年的高考咨询,他一直和学生说"选学校好过选专业",因为现在大家趋之若鹜的专业,几年后很可能变成"红牌"专业。而且,除了极少的专业需要特别训练,任何单位都不喜欢一个已经在专业上定型的学生,大学生就业后都要经过培训和"再专业化"。
刘尔铎认为,年轻人报考志愿和选择职业时应该参考职业的中位线,不能只看成功者。求职者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岗位。有些岗位待遇很诱人,但是进入概率很低,这需要针对自己的条件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不要盲目。
于海则提醒年轻人,要有一点儿志向,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多问问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和工作是什么。做喜欢的事,激情和能量都会更大,否则就很容易满足于一己之安逸。
"职业追求应该多元化,这不仅仅是求职者的责任。"于海说,普通人的想法不会超越社会思潮。如果只有几个行业是高利润的,就怨不得有才华的人扎堆儿。如果只有几个行业一直吸收最聪明的年轻人,那么其他行业的创造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