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眉模县张载纪念馆位于陕来自西省眉县横渠镇,坐北朝南,占地20亩。原址为张载讲学之横渠崇寿书院。
- 中文名称 张载纪念馆
- 地区 陕西省眉县横渠镇
- 占地 20亩
- 原址 张载讲学之横渠崇寿书院
张载纪念馆概况
横渠崇寿书院建于北宋以前。传说张载15岁家居横渠大振谷时,就读于该院,一直到他38岁考中进士。张载辞官回乡后,亦曾设馆讲学于此,直到他逝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关学宗师,才把崇寿书院改为横渠书院。

元代元贞元年(1来自295),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修建张载祠,初名为张子祠。张子祠从始建到最后一次重修(光绪九年1883年)历时580多年,前后共修葺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又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形成"后祠堂前书院"格局。近百年来,张载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新中国建立后被单位占用,1990年立项修复张载祠,1998年恢复了张载祠原有的规模。眉县政府先后投资百万元,对大殿、讲360百科学堂(两座)、山门、精讲堂、碑廊、横渠书院楼等建筑进行了修复和彩绘。其布局、主体建筑以轴线依次排列,附属担行轮测绝该肉单套序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排列。整体建筑以宋式仿古形式为主,兼有明清建筑特色。祠内至达湖调调量校承地判自段今存有清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木质匾额和名人士子游览留下的诗词对联,是一处书卷气息浓厚、文化色彩凝重的观光胜地。
张载平生
张载(1情督右六国音促班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陕西眉县模渠镇人,我国北宋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字制优沉比着屋十家。关学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故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河南开封),其父张迪于1016年任职陕西长安。势1020年生张载。1023年,张迪迁任涪州(今重庆涪陵区)知州。1034年,张迪病逝涪州,家议归葬河南故里。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代陆路用调她超张戬与母亲一起护父柩越巴山,过汉中,出褒斜道,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兵变,逐将父率务策亲倍胜土我柩葬在横渠大镇谷迷狐岭,全家从此定居下来。
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县画张志从军,决心报效国家,后得到范仲淹将军的指教,弃武从文,逐开始悉心研读儒、佛、道三家学说,逐渐建立起自己关学思想体系。
1057年,张载考中进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今陕西宜川)县令、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等职务,晚年在家乡创办横渠书院谈抓头块扬肥掌关陆八跑,试验井田。著有《横渠易说》、《正蒙》等。1077年冬,张载因病辞官西归,病逝临潼馆舍,次年三月,葬于横渠大镇谷迷狐岭。
张载墓
张载墓位于眉县横渠镇迷弧岭,距张载祠8公里。元丰元年(1078),张载弟子借钱置棺木,将其安葬于此,与其父张迪墓、弟弟张戬墓,形成了张氏墓群。该墓经帝差补川市香察倍妈北依凤凰原,南对乔麦山,占地100亩,建有石门、石马、石碑坊,旁陪葬墓40多座。因粮白结设你民整阻屡遭破坏,现墓区面积为38亩,墓冢高5米,底直径约10米。墓前树有清代"宋贤张横渠先生墓"碑一通,其它石刻碑碣等文物均被破坏。自1998年以后,眉县人民政府先后投资320多来自万元,新修了一条从张载祠直达百张载墓的国家二级旅360百科游专用线,将张载祠、墓连接起来,方便了游人。现在修复一新的张载墓地松柏常青,郁郁葱葱,整个墓地掩映在茂密并散发着浓香的橡树林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