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樵史通俗演义

《樵史通俗演义》又称《樵史》《樵史演义》,是清代江左樵阳否心面试富持养百子编辑的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共八卷四十回,成书于清初。

小说记叙了明朝天启、崇祯、弘光三朝二十五年间的史事,表来自现了明朝与满清政权的民族对抗、明朝与农民义军的阶级对抗及明朝内部客魏阉党与东林、复社之间的激烈党争这三大社会政治矛盾。其中所叙魏忠贤之祸国殃民,尤为触团惊心,使读者看到明朝阉党之宿疾何等严重。作者360百科将三种矛盾交织于一轶,反映出明朝灾亡的主要原因。小说所记史事,多为实录,其中虽然不乏某些珍贵史料的记载,但在艺术上比较平庸。

  • 作品名称 樵史通俗演义
  • 作品别名 樵史、樵史演义
  • 作者 江左樵子(一说陆应旸)
  • 创作年代 清代
  •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明朝天启皇帝十六岁登基,宠幸乳娘客氏,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司礼监太监魏忠贤勾结客氏,二人狼狈为奸,把持朝政。皇帝成了傀儡,连皇后亦遭诬陷。朝中大臣都附炎趋势,拜魏忠贤为干爷。魏、客二人设内营、置酷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弄得些何花海民穷财尽。

  山东连年旱灾财除太严给语盾胞望,民不聊生。白莲教兴起,教主徐鸿儒招兵买马,率十二万人马攻县袭府,攻破数城。不久被官军围困,徐鸿儒粮尽援绝.出城就缚。捷报至京,魏忠贤阉党贪功占为己有,大臣左光斗、魏大中不服上本,触怒魏党。魏忠贤专横跋扈,竟敢骑马在御前走过,天启皇帝无可奈何。阮大铖投靠魏忠贤得宠,并将东林党的《点将录》献于魏党。都察院杨涟奋身奏本,数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魏大中联络同僚上疏声援。魏党威势嚣张,党羽徐大化、许显纯编织罪状,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六人拿问下狱,皆死于酷刑。朝臣人心惟危,或请求外放,或告假还家,无人敢与魏党作对。魏忠贤吩咐心腹李永贞,由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出面参论周顺昌、高攀龙等七人以邪党定罪,派锦衣卫捕拿,震惊朝野。秀才王节率百姓数千人跪街鸣冤哭送,与校尉发生冲突,激起众愤,打死校尉一人。魏忠贤爵位显赫,将厂臣、私党逐一加官封荫,将诸王逐出京城。各地党羽竞建生祠.以奉魏阉,并请封魏为王。

  天启驾崩,崇祯继位,振肃朝政,朝臣纷纷参劾魏党。魏、客氏见大势已去,畏罪来自自缢,其家财充公,党羽均遭惩处。朝廷开释受陷下狱的官员,启用忠良。将阮大铖驱逐出朝,许显纯等恶吏问罪斩首。崇祯遣散宫中内官,荐选良才起用,烧毁《三朝要典》,另修《天启益屋只置实录》。

  陕西延安金再元油处沉济介分景有府米脂县双泉堡有叔侄二人李鸿基、李过,不喜读书,酷好抡枪弄棒。鸿基臂力超360百科人,要做大丈夫横行天下磁起,遂改名李自成,娶妻韩氏。韩氏与人通奸,李自成雨做数矛联右除没蒸件湖劈死妻子,到县衙自首,被收监候审。李变卖家财贿官求释,仍被判徒罪。李自成一时怒合战起,杀了知县,逃往甘肃投军甚司括室玉全二推微

  崇祯二年末,十万东兵逼近京师。崇祯急传檄四方勤王兵入援,河南巡抚范景文率兵北上救护京师,东兵退去。李自成投操加菜终开些顾十还好加在甘肃总兵杨肇基军中任总旗,结识了闯王高如岳。好汉遇见英雄,二人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后李自成怒杀王参将,班古甲练显逐请极领知罪在不赦,奔兰州投靠高闯王。高依山结寨,打家劫舍,积草屯粮,人马日壮。朝廷派熊文灿来剿,高闯王死于军阵。李自成带残部逃往汾西,一年间又聚众数万人,连破数县,兵马到处,无不披靡,侄李过也随身跟从。崇祯帝封卢象升为兵部尚书,被李自成用智谋击败而阵亡。山西大饥,李自成期海受粮尽,流入河南。张献忠假意投降官军,被熊文灿用为心腹,张献忠又率众复反,十万人马声势超过李自成。崇祯大怒,将熊文灿钟较落下狱。

  开封杞县举人李岩,家私富厚,性气豪爽,轻财重义。值连年灾荒,李发仓济贫,引客静力友判布因兴蒸浓底起宋知县与土豪劣绅的不探走许留买眼条集定望章满,以谋为不轨罪将李岩拿禁在狱。百姓聚众千人救李劫狱,李岩带弟李牟等人教全投奔李自成,又荐了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等一齐来归。罗汝才雄霸山东称王,也推李自成做盟主。李自成与罗汝才合兵围攻汴梁,被神箭陈永福射瞎右眼,便决黄河水灌汴梁再攻,未能如愿,就居解向法南下与张献忠会合。张献忠在湖广连破十城,攻占襄阳,楚、襄二王被杀,杨嗣昌自刎,湖广巡按刘熙祚被捕,不降而死。李自成大将刘宗敏在河南大败孙传庭,李自成杀了罗汝才和贺一龙,并了两部兵马共三百余万,浩浩荡荡破潼关入西安,次年元月称帝建大顺国。刘宗敏、李过奉命直攻大同,城破,李自成分兵三路,每战必胜,直抵北京平子门下。崇祯帝任废无常,人心涣散,闻警亲手撞钟,百官竟无-一至。崇祯帝见大势已去,于煤山自缢。曹太监开城门迎李。李自成入京后出榜安民,选官授用。牛金星计议登基大典,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降。李自成杀吴父逼降,吴三桂乞清兵相助入关声讨李自成。李北伐败,退兵回陕,吴三桂带清兵一路追杀,李损失惨重。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谤,将李岩兄弟诱杀,军师宋献策隐去,众叛亲离。李自成率残部至湖广黔阳罗公山,准备结寨久驻,不料一病身亡。祟祯帝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朝中大权尽归马士英、阮大铖,马、阮二人专权误国。清兵入关南下,弘光帝仓惶出逃。

作品目录

  樵史通俗演义卷一

  樵史通俗演义卷二

  第一回 幼君初政望太平 奸珰密谋通奉圣

  第二回 诸臣聚讼因边事 两奸招党乱乾纲

  第三回 权奸收拾朝士心 岛帅罗织忠言罪

  第四回 白莲贼平归己功 中书官败累众正

  第五回 众儿著攻击之效 一手握枚卜之权

  第六回 涿鹿道上红尘滚 爪牙班中青简繁

  第七回 杨都宪具疏几危 叶阁老受辱求去

  第八回 奸计成一网打尽 正人败八面受敌

  第九回 涕泣联姻敦友道 纵横肆毒乱朝纲

  第十回 毙校尉姑苏仗义 走缇帅江上解厄

  樵史通俗演义卷三

  樵史通俗演义卷四

  第十一回 众正囹圄再遭毒 异灾京邸忽飞殃

  第十二回 杀义烈人心公愤滥祠荫祖制纷更

  第十三回 图居摄奸谋叵测 构心腹密计无成

  第十四回 新天子除奸独断 大篡逆失势双褫

  第十五回 应风云众正齐纠 震雷霆巨奸南窜

  第十六回 奸臣得姬殒身恶 恶珰有义奄殉死

  第十七回 逆种寄赃慌落陷 客巴割爱泣投缳

  第十八回 科部疏雪正臣冤 羁戍路逢天子赦

  第十九回 伸刘冤奸弁伏法 锄遗孽各逆典刑

  第二十回 文武才推抚甘肃 彪虎党定罪爱书

  樵史通俗演义卷五

  樵史通俗演义卷六

  第二十一回 凶星出世多强力 恶曜临门得艳姿

  第二十二回 李自成杀妻逃难 艾同知缉恶遭殃

  第二十三回 新天子金瓯枚卜 众君子盛世弹冠

  第二十四回 慰忠魂褒封特旨 毁要典采纳良言

  第二十五回 范铨部超抚中州 申巡抚进秩枢部

  第二十六回 李自成报效新总 梅巡抚镇定乱兵

  第二十七回 范抚军不战成功 高闯王因山结寨

  第二十八回 叛贼聚众毒秦晋 流氛分队犯梁楚

  第二十九回 李公子投闯逃祸 扬督师失机殒身

  第三十回 众阉开门迎闯贼 群忠靖节报君恩

  樵史通俗演义卷七

  樵史通俗演义卷八

  第三十一回 智士潜形获免死 边帅愤志逐幺么

  第三十二回 南京公议立新君 淮海沥血陈时事

  第三十三回 褒忠臣权相市公 定爱书法司被逐

  第三十四回 史可法屡疏筹国 阮大铖明谋翻案

  第三十五回 先太子真赝难分 权尚书锋芒太露

  第三十六回 祭先帝逆党假哭 选淑女宦官横行

  第三十七回 各镇将纷纭互角 众武弁疲癃可怜

  第三十八回 假皇后禁死狱中 真将军兴师江上

  第三十九回 左将军檄文讨逆 史阁部血泪誓师

  第四十回 罗公山李闯卒灭 杭州路马相潜奔

创作背景

  明清之际激烈的社会动荡,给当时的文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小说家也不例外。作品就成了他们在动荡时局中的一种心理寄托,或表达他们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或抨击和讽刺黑暗的乱世政治和社会现实,或者进行一些历史反思。《樵史通俗演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按扉页识语有"明衰于逆挡之乱,坏于流寇之乱,两乱而国祚随之";序及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六回评语中提到明末刊《剿闯小说》及清顺治八年 (1651)序刊《新世弘勋》;计六奇也最保各点辑《明季北略》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已见到该书,知该书作刊顺治末、康熙初。

  江左樵子,或来自谓即松江青浦(今属上360百科海市)人陆应畅(约1异族块厂广为含混论572一约1658)。郭浩帆在《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一期)撰文,云陆应肠所作《樵史》,为杂记性质的著作,与《樵史通俗演义》无关。钱江抝生不知何许人,孟森在《重印樵史演义序》中认为伯思层脱与作者为同一人。

迫花章长蛋  序说作者作此书时,"闲则取《颂天胪笔》《酌中志略》《寇营纪略》《甲申纪事》等书,销其岁月。或悄焉以悲,或戚焉以哀,或勃焉以忠,或怃焉以惜,其喜乐之两情,久而樵之,以成野史"。可见作者广采旧闻,带有深厚的感情,写作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书中不少事双础,且为作者亲见亲闻。

  作者有意存史,不是流于空谈,而是落实到创作之中。首先表现在史料拣择上,自序云"闲则取《颂婷必棉粉敌重天颅笔》《酌中志于钟西同控视州略》《寇营经略》《甲申纪事》等修案培找仍怎表推突连书"。以上诸书多专记一事,如《酌中志卫讨笔哥号印叫略》专写宫闱,《颂天颅笔》专写党争,《甲申纪事》专写变乱,在各自领域均可称权威,可信度较高。《酌中志略》为宦官刘若愚所作,其久居宫中,与客先巴市说常魏周旋多年,记载逆珰事迹最为翔实。作者几片胜声不仅在自序中明确指出材料取自《酌中志略》,还将其列入文中,如第二十三回写崇祯即位后扫灭奸党,刘氏被污获罪,故著《酌中志略》以圆定记口出执自白。《颂天颅笔》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记录谕旨、召对、奏章,也为《樵史》所用。

  除了拣择可靠材料,作者还自觉地以史家笔法著书。以时间为经,事件针严费张项凯亮某为纬,颇似实录。《樵史》对时间的把握尤其谨严,往往逐年逐月记录,遇大事则精确至日。

人物介绍

  魏忠贤,据史料记载,"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不胜,为所苦量演次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忠贤自万历中而帮眼议技房选入宫,隶太监孙暹,夤缘入甲字库,又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谄事魏朝。朝数称忠贤于安,安亦善遇之。长孙乳媪客氏,素私被顾预入露呢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熹宗即位后,魏忠贤与熹宗的乳母客氏皆受宠,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与同朝太监魏朝争客氏,某夜在乾清宫暖阁吵闹起来,惊醒了熹宗,熹宗问客氏的心意,并为其做主,将魏忠贤送给她,随后魏忠贤与客氏矫旨把魏朝发往凤阳,并遣人将他杀于途中。这些在《樵史演义》第一回中都有所介绍。根据《明史》记载,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小心谨慎,无所举动,此年九月,他首先把客氏赶出了皇宫。十一月,崇祯帝免去魏忠贤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谪发凤阳守祖陵。崇祯帝的决定并没有引起魏忠贤党羽的骚乱,于是,他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魏忠贤接到密报以后,自缢身亡。在小说中,与魏忠贤有关的人和事占了很大的篇幅。作者对于魏忠贤这个人物形象并没有做过多特写和塑造,大部分是通过事件来反映他的人物性格的。

  周顺昌,东林党人,是一个敢于同魏党碰硬的汉子。当魏大中被押经过苏州时,周顺昌亲自为其送行,并把自己的幼女许配给大中的幼子,这种行为足见周顺昌为人耿直的性格,不畏阉党淫威的个性。后来,周顺昌被入狱。在狱中,周顺昌仍表现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樵史通俗演义》中所写到的辽东战争事,与《辽海丹忠录》《镇海春秋》的立场不同。书中说"有个杭州人毛文龙,平日好为大言,没甚本事",说毛文龙"原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干得甚事?自得镇江钦依,遽自尊大,手下兵将也都失望,其时有劝他凭城力战的,他先胆丧","只知贿赂魏挡,假报军功,杀戮无辜,胜似强盗几分,弄得天下民穷财尽"。这些,可作为明末清初人对毛文龙的另一种看法的代表。

  书中通过叙述史事,流露对故国的怀念,表达对导致明朝灭亡的各种人物的痛恨,寄托惆怅心理。

  一是对故去明廷的眷恋。这种眷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1、表现为对明廷阵亡将领的热情称颂,第28回中写卢象升的阵亡,第29回湖广巡按刘熙柞的被杀,第30回写巡抚蔡慰德、中军时盛等人的牺牲等等;2,表现为对殉国、殉君行为的极力褒扬,这样的描写在小说里比较多,仅在第30回里就写了范景文、倪元璐、李邦华、李国祯等30位官员、皇亲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时,为明廷殉葬的壮举;3.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崇祯帝自尽前后的过程,把一个末代帝王在死之前的所作所为和心态写得淋漓尽致,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阵亡将领的崇敬,对殉葬行为的宣扬,对崇祯之死的无比哀痛。

  二是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明朝末年是一个党派纷争、奸臣当道,君王昏庸、生灵涂炭的社会,作为明季的亲历者,作者吏加渴望清明的政治,更加关注百姓的生活,更加贬斥贪赃枉法的官员在小说中,表现为对农民起义的同情性描述。这也是作者对农民起义矛盾心理的体现。如在写充州之战白莲教再次惨败时,这样描述道:"(齐)本恭残兵败将,逃至横河,山水爆发,言兵又至,一平被杀,一半淹死。"这显然是对百姓遭难的一种同情。在李自成杀死艾同知与王参将,以及民众杀死宋知县的事件中,二者明显有同情李自成和李岩的因素,贬斥艾同知的贪赃枉法,揭露杨总兵的用人不当,斥贵宋知县的官逼民反。作者也试图通过描述明季的这些事件来勾勒自已的政治理想:希望官员清政廉洁,善待百姓;希望军中量才为用,善待士兵;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轻摇薄赋。

  二是对明廷之"贼"的痛恨。作者在表达对起义者的痛恨时,除通过对女性的浮荡与不贞的虚构描写来曲折表达外,还直接再现了起义者残酷的掠杀:如第4回描写徐鸿孺"打家劫寨,杀人如草"。

艺术特点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樵史通俗演义》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它的致命缺陷是体侧混杂。作者并没有掌握小说创作的基本章法,既想写成小说的模样,有时又刻意追求史传笔法。为了追求实录,作品中嵌入了相当多的诏旨:奏章等文件,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如第二十四回总共只有四千余字,而引录的诏旨、奏章就占了三千余字,令人不堪卒读。作品没有贯穿全书的情节线索,只是按着时间顺序记时事、述轶闻而已,因此作品中也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甚至没有可称为主人公的人物。书中前前后后写到了百余人,但他们都是随着事件发展的描述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形象也都模糊苍白,更不必说有什么典型人物的塑造了。

后世影响

  书中录入不少诏书、表章、檄文、函牍等,为正史所不可能收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以,书一问世,就受到各界重视,稍后编著的《明季北略》《平寇志》等,都从中采取资料;康熙时所编的《杞县志》中《李公子辨》即依据本书;孔尚任《桃花扇》传奇所附征引书目也有该书,注明采用了其中二十四段史实。

作品评价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孙楷第《戏曲小说书目解题》:"其记事不枝不蔓,繁简得宜,不愧为讲史小说。至于每篇歌咏,亦激楚感慨,侧然有变徵之音,在明季小说中最为杰出。"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姜荣刚: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时事小说创作观念的演变,反映了小说与史传复杂的纠葛关系,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环境下,小说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即一是向正统文学靠拢,企图获得正统文学的认可,其表现则是小说的政教化、史化与诗文化,这是提高小说地位的必由之路,《樵史演义》即是这一发展趋向的极端表现。一是保持小说文体的独立性,按照小说文体的内部要求进行艺术创作。这两种趋向往往交互渗透,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演进路径。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写刻本,藏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1937年北京大学排印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1987 年中州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8年中国书店影印北京大学排印本,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初写刻本。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樵史通俗演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