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印寺遗址位于崂山太清宫三清殿门前,始建来自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所创建。当初规模气势宏伟,香火旺盛。复渐普呀后因庙产纠纷与太清宫道士诉讼于官府,直至宫廷360百科,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万历皇帝降旨毁寺复宫,白没眼送等露企哪火现仅存残基和堆积在残基上的加工精细的花岗岩旧石料。地基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海印寺遗址,明万历十三渐换九口力领少各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於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
- 中文名 海印寺遗址
- 拼 音 hǎi yìn sì yí zhǐ
- 石柱径为 0.5米
- 地 点 太清宫三清殿前山门外
- 石柱长约 2米
遗址概述
海印寺遗址在太清宫三清殿前山门外,巨大的石柱、石梁堆砌


毁寺复宫。"碑周围的一片广阔之地,便是当年海印寺的旧址。横卧地面的石柱,,雕工精细,卯榫规矩,足证当时该寺建筑之宏伟。这座遗址是明代发生在崂山的一场"僧道之争"的见证。清代即墨文人有凭吊之诗来自文曰: "楼阁当年亦壮哉菜,香台此日尽成灰。云封古偈边尽官己且球仍长存曾困埋黄土,雨洗残钟长绿苔。莲社已同流水散,山花自向夕阳开360百科。至今夜月潮声急,飞锡犹疑过海来。"于此,一片题什修竹,郁郁葱葱,掩映中有一石碑,镌刻"海印寺遗会沉理优云址",另刻有一行小字: "独况看客物同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明气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
历史背景
明万历年间,这里发生过一场僧、道争地的纠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所谓的“僧、道之争”,就是僧人和道士为争夺庙产土地的一场斗争。僧方的代表人物是憨山大师,道方必配的代表人物是太清宫道士耿义兰。为使大家对这场斗争有个大致了解,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僧方憨山大师(1546-1623)俗姓蔡,义培查经科呀有落南对屋名德清,号憨山,浙江全俶人。憨山实际上是五台山的北台。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修行期间,因对北台情有独钟,便以此山名为法号。憨山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因曾在五台山为明圣慈皇太后设无遮道场,为重流格现含传旧皇家祈嗣,深得圣慈太后宠信。万历十一年(1583),憨山大师研读《华严经》时,发现经中记载“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心里非常向往,便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慕名而来。圣慈太后知道后,赐银 3000两给他建寺。可是,当时崂山一带正闹饥荒,憨山大师慈悲为怀,把用来建寺的钱赈济了灾民,自己则在那罗延窟中苦苦修行。因为那里位置较偏,人烟稀少,不利于弘扬佛法,两年后他便向南寻至太清宫,觉得这里环境不错、清雅幽静,就在此搭建了一所茅庵居住。万历十四酒年(1586),万历皇帝把15部《大藏经》分赐给全适注报正换诉然相得国名山古刹,圣慈太后又特赐了一部给崂山,因当时无处置放,再次赐钱建寺。憨山大师收购已破败不堪的太清宫庙产,经过4年的努力,于万历十八年(1590)建成海印长执县福寺,建成后,香火大盛。因为海印寺建在太清宫前,为了保护太清宫道教地产,以耿义兰为代表的太清宫道速光亚志非立料则封士起而抗争。四在万历十四年憨乙玉东均往孩则秋山大师修建海印寺之始爱,先是太清宫道士刘真湖婷比的存太和等人与之争夺庙址,后来耿义兰协助刘真湖等人走州过府、逐级上诉,但各级衙门因憨山大师背后有皇太后撑腰,谁也不敢得罪憨山,反倒将耿义兰以诬告治罪,并多次把耿义兰打得遍体鳞伤以反怀去武住。耿义兰不服,又赶赴北京告御状,还是得不到受理。耿义兰仍不气馁,继续多方上告,历时1己标至倍血0年之久;后来通过白云观道长张国祥,找到了在皇帝面前受宠的郑贵妃的关系,终于把状子送到了万历皇帝面前;又经过5年案辩,终于胜诉。万历二十八年(1600),万历皇帝下谕逮憨山进京问罪,并以“私创寺院”罪发配雷州;在御批“毁寺复宫”的同时,为嘉奖耿义兰护教有功,敕封他为“护教真人”,并颁赐新版本《道藏》5485卷,钦赐御伞、御棍、金冠紫袍,永镇山宫道场。经过这场官司,崂山太清宫还获得巨资重修,一时名声远播,空前繁荣。这场僧、道斗争实质上是皇帝与皇太后权力之争,憨山显然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只剩下这方遗址,让我们默默地咀嚼、回味着那段沧桑的历史。海印寺旧址山寺旧址今犹在,不见僧道两相争。这块长方形房基平台,便是海印寺遗址。这块刻有“海印寺遗址”的石碑,用的就是原来修建海印寺时的石材。碑刻记有“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