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在建筑工艺系开设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一共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中国振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来自工程师14人国,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8人,设有陕西省"三秦一学者"岗位,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
材料与矿资学院当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效如久判张州红刻井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7个二级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学院全部专业。学院设有材360百科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陕西省"名牌专或扬知划早型道绍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进入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中文名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
- 外文名称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Mineral Resources
- 简称 西建科大材矿学院
- 创办时间 1956年
-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学院简介
来自 学院设置是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360百科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是教育部福编矛的括教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脚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科研平台未黑齐全,学院下设粉体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劳速件烈述初见决红准粉红动安全卫生研究所和矿物资源井工程研究所6个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职能的实体研究所。拥有国家干牛升父下约决可职苏跳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陕西省新型装重运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矿山设计院\\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义抗读酸万反量检测中心。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河南海格尔集团、济南新峨嵋、北京东方建宇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学艺于适洲菜补九河住复院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河南濮阳濮耐高温(集团)材料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院、格雷经练记绿香否已露胶斯中国有限公司、广东留破言短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聚配长五脚济南新峨嵋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学院设立教育奖学金。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理论与技术、粉体工程、新型超细粉磨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研制等研究方向。近年来侵及本动米子真安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品,出版专著7部,教材35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若初终排胡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科研经费年均3000万元。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伟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本科生人才化品础否挥四简上沿表师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文明养成八示顾复饭宪原负唱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学院重视就业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均在98%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历史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1956年9月建筑工艺系下设建筑材料、构件、电工、化学及测量五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1958年建筑工艺系与工业经济及运输系合并为工艺经济运输系,下设建筑工艺、工业经济、工业运输、测量及化学五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工业运输三个专业。1965年12月工艺经济运输系更名为工艺经济系,工业运输专业划归建筑系,并把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改为工业经济专业,故工艺经济系设置建材、经济、测量三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工业经济专业。1970年冶金工业部教育革命座谈会决定撤销工业经济专业,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改为水泥专业,增设总图运输专业和耐火材料专业,同时工艺经济系更名为建筑材料系,设置测量、建材、总图运输、耐火材料、水泥五个教研室,办有水泥、耐火材料和总图运输设计三个专业。1980年撤销建筑材料系,水泥专业停办,建材教研室(含实验室)、总图运输教研室及总图运输设计专业划归建筑系,耐火材料专业(含耐火材料教研室)划归冶金工程系,而1977年招生的水泥专业学生分别转入冶金工程系的有色冶金和炼钢专业。1984年11月冶金工业部教育规划与改革工作会议决定耐火材料专业更名为硅酸盐工程专业。
1993年3月学校将属冶金工程系的硅酸盐工程专业(含耐火材料教研室、实验室)、属建筑系的建材教研室(含实验室)、1986年创立的全建制的粉体工程研究室、1993年2月创建的结构陶瓷研究室的教师、部分领导、管理人员和实验设备仪器等合并恢复成立了材料工程系。1993年11月24日冶人教高字[1993]第328号文批准新增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于1994年招生。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硅酸盐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整合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0年1月17日陕高教[2000]3号文批示,材料物理专业招生,2000年10月26日陕高教[2000]87号批准为新增本科专业。
2000年3月校党委会会议决定,在材料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材料学院),撤销资源工程系,并将该系安全工程专业(含安全工程教研室、实验室)划归材料学院。2002年,经学校研究,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提升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2005年经学校研究,材料物理专业暂停招生。2007年7月19日,校长办公会会议决定在材料学院恢复地矿类专业本科招生,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在2008年7月将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合并为一级学科地矿类专业本科招生,2008年9月陕教高31号文批准2009年增设矿物资源工程专业。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教高(2010)7号文批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功能材料专业为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同年将201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中一个本科班转至功能材料专业学习。2012年4月21日,为了适应学院学科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材料与矿资学院。
办学规模
专业设置
专业名称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材过毫重她程 |
师资力量
截止2比面胞级己吃画跟014年,共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8人,设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来自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
截止2016年9月,学院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7人,"百人计划"特聘专家4人,"三秦学者"1人,兼职教授37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
学科建设
材料与矿资学院当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7个二级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学院全部专业。学院设有材料360百科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剧数选倒划微线林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陕西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取限乐与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进入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本科生培养方案
4.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205Y)其前身为1956密西别官构扬年我校开办了"混凝土及建议介别犯威筑制品"专业。1999年正式开办"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2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提升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按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应用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本专业现有本科生约420名,近10年来,为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耐火材料领域培养输送本科人才12克烟片素如市府00余名。
主要学习材料条装穿绝激的地巴广亮点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其组成免广喜查、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有新材料开发、材料生产制备、材料应用管理的能力。针对三个专业方向、他们由往尼药难专业内容各有侧重点:
部格扬并现型灯言增型 ① 材料科学方向:研究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新材料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显群夫亲实弦车够棉理论和制备工艺。
②材料工程方向:掌握材料生产、新材料产业化、生态材料生产工艺过程设计和过程控制知识。
使搞支做凯别吃一活节 ③ 材料应用方向:掌握材料应用技术、性能检测,以及流通中的材待响调料管理等方面的基变语古异学把城影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材料特别是建养染筑材料和高温陶瓷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3)课程设置
材料科学方向: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量子力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工艺学、材料机械设备、材料热工设备、耐火材料。
材料工程方向: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工艺学、材料机械设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高温反应工程、过程检测及控制原理、粉体工程、工艺设计概论、材料工程设备。
材料应用方向: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工艺学、建筑概论、新型建件筑材料、混凝土工艺学、材料检测技术、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
(4)实践教学环节安武矿意刻吧育里演死士排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军事训练、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
4.2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218S)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采用课程教学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60-90人。
主要学习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程实训锻炼,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具备从事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能力。
(2)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课程设置
传递工程、材料科学基础、循环经济概论、环境科学基础、工业废弃物处置与处理、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系统工程导论。
(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4.3功能材料(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功能材料专业(专业代码:080208S)是为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配合国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新能源相关专业的人才,在2010年新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主要学习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具备从事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与开发、生产工艺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基本能力的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掌握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开发、工艺和技术改造、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能与应用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了解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学科前沿,具备从事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与开发、生产工艺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基本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3)课程设置
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功能陶瓷、电子材料与器件、铁磁材料学、铁电材料学、材料研究与测试技术、新型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
(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4.4矿物资源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107Y)自2008年恢复招生,现有本科生约150名,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按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分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办学:
①采矿工程方向:重点培养掌握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知识的未来矿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②矿物加工工程方向:重点培养掌握矿物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知识的未来矿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和矿物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规划设计、生产经营、投资、管理、教育和科技等部门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以及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的科学研究与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主要课程设置
①采矿工程方向:弹性力学、岩石力学、地质学、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爆破工程、矿井通风、矿山机械及运输、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业系统工程、企业设计原理、数字化矿山。
②矿物加工工程方向:矿石学及岩矿鉴定、矿物加工学、矿物加工厂工艺设计、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选矿测试技术及自动控制、矿物材料、化学选矿、黄金选冶。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4.5安全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安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1002)1985年在环境工程系筹建招生,1993年在环境工程系暂停招生,1999年在学校资源系恢复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2000年3月安全工程专业及99级本科生整体转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该专业以建筑安全为特色,并兼顾矿山、冶金和化工行业安全,现有本科生约180名,自开办以来为全国建筑、冶金等行业养输送本科生600余名。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安全科学及工程方面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熟悉生产系统风险管理与控制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了解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前沿的,具备从事系统安全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安全监察与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能在建筑、石油化工、矿山冶金等行业及相关咨询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安全管理、安全工程设计、安全评价与咨询、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3)课程设置
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防火与防爆、职业卫生技术、电气安全工程、特种设备安全、工业通风与除尘、高危行业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经济学、安全检测与监控等。
(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研究生培养方案
5.1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适合二级学科及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1)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理论及装备、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新材料与新工艺、磁性材料与器件、光学材料与器件、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
(3)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7学分(包括四门校公共学位课:自然辩证法2学分,科学社会主义1学分,基础外语4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社会实践性环节2学分。对于跨学科录取的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公共必修课 基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专业外语
专业必修课 数理方程、数理统计、计算方法、气固过程工程学、传递工程、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性能学、建筑材料物相分析、表面物理化学(Ⅰ)、混凝土科学技术、固体物理、材料化学(Ⅰ)、功能材料、传感器原理、
选修课 材料科学导论、粉体工程、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计算热力学、工程测试技术、流体力学、场论与矢量分析、冶金工程概论、有限单元法、优化与决策、模糊数学、断裂力学与增韧、电熔耐火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陶瓷、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胶凝材料学、混凝土质量控制与评定、混凝土外加剂、房屋建筑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高分子材料(Ⅰ)、材料热工技术与节能设计、电子材料学、铁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学、光学材料、超导电性材料、半导体物理、传感器信号处理与检测
补修课 (外专业考生) 材料科学基础、耐火材料工艺学、材料工程基础、有机化学、施工技术、分析化学、Matlab、无机化学
5.2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适合二级学科及专业: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
(1)培养目标
矿业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矿物材料学、资源综合利用、矿物加工理论与应用、矿物加工过程优化与控制、安全人机工程(包含设备安全与故障诊断、起重机械安全等方向)、安全管理工程(包含安全保障体系及优化、城市公共安全等方向)、工业灾害预防与控制(包含安全系统决策与优化、风险控制与预警、安全评价理论与技术等方向)、建筑安全工程(包含结构安全性、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等方向)
(3)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7学分(包括四门校公共学位课:自然辩证法2学分,科学社会主义1学分,基础外语4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社会实践性环节2学分。对于跨学科录取的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公共必修课 基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专业外语
专业必修课 数理方程、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方法、表面物理化学(Ⅰ)、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现代矿物工程、浮选药剂原理、重选理论、磁系设计原理、现代安全理论与方法、火灾爆炸学、系统安全性分析、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建筑防火设计、机械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
选修课 粉体工程、黄金选冶、矿物材料导论、计算机语言、粉体表面改性、矿物资源综合与利用、选矿数学模型、非金属矿深加工、计算机C语言、灰色系统、随机过程、优化与决策、系统可靠性、科研方法与科技写作、数值模拟、重大危险源辨识、建筑消防工程学、振动力学、信号分析与处理、房屋建筑学、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初步、人机工程、模式识别技术、时间序列系统分析、城市防灾减灾工程、服役结构可靠性评定、数学实验、数据库系统原理、系统工程
补修课 (外专业考生) 矿物加工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安全科学导论、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
5.3 环境材料(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环境材料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制备、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环境新材料与新技术
(3)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7学分(包括四门校公共学位课:自然辩证法2学分,科学社会主义1学分,基础外语4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社会实践性环节2学分。对于跨学科录取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公共必修课 基础外语 自然辩证法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 专业外语
专业必修课 数理方程 数理统计 表面物理化学(Ⅰ)、材料化学(Ⅰ)、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环境材料学、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选修课 胶凝材料学、功能材料、粉体表面改性、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用后耐火材料再利用技术、高分子材料(Ⅰ)、高等传热学、水环境化学、粉体工程、材料热工技术与节能设计
补修课 (外专业考生) 材料科学基础、有机化学
5.4材料学(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材料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风;系统掌握材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具有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并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对外交流。
(2)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理论及装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理论与应用、金属材料理论与应用、功能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
(3)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16学分。
公共必须课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列主义理论、第一外国语(英、日、俄)、第二外国语(日、俄)
专业必修课 高等流体力学、高温过程动力学、材料科学前沿(专题报告)、高等传热学、数理方程、计算物理、气固两相流、材料化学(Ⅱ)、环境材料、功能材料、现代材料加工学、现代物理冶金学、高温物理化学、混凝土及化学外加剂的若干前沿问题、混凝土工程理论与应用、模糊数学、张量分析、数值求解、材料学方法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应用、材料设计与模拟、材料热力学、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基础理论、铁磁学、合金热力学、传感器原理与技术、优化与决策、高分子材料(Ⅱ)、先进高温结构陶瓷
补修课 材料性能学、材料科学导论、传递工程、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
5.5环境材料(自设专业)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环境材料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风;系统掌握本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具有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并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对外交流。
(2)研究方向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绿色建材、洁净生产技术、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
(3)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16学分。
公共必须课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列主义理论、第一外国语(英、日、俄)、第二外国语(日、俄)
专业必修课 高等流体力学、高温过程动力学、高等传热学、数理方程、计算物理、材料化学(Ⅱ)、气固两相流、环境微生物学、高分子材料(Ⅱ)、现代材料加工学、现代材料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高温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前沿(专题报告)、材料学方法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应用、材料设计与模拟、材料热力学、电子材料基础理论
补修课 材料科学基础、表面物理化学、现代材料分析技术
5.6建筑材料(自设专业)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建筑材料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风;系统掌握本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具有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并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对外交流。
(2)研究方向
生态建筑材料、建筑功能材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化学外加剂、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
(3)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16学分。
公共必须课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列主义理论、第一外国语(英、日、俄)、第二外国语(日、俄)
专业必修课 断裂力学、优化与决策、模糊数学、材料学方法论、材料科学前沿(专题报告)、混凝土及化学外加剂的若干前沿问题、混凝土工程理论与应用、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材料化学(Ⅱ)、材料性能学、现代生态环境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Ⅱ)
补修课 材料科学基础、有机化学、胶凝材料学、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
流动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冶金工程学院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部分研究所为依托,经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03年批准设立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的一级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由1956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校初期的混凝土制品及其工艺和后期的水泥、耐火材料、炼铁、炼钢、轧钢、有色金属加工等专业发展而来。其中耐火材料、炼铁、炼钢、轧钢、有色金属加工专业是西北地区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1981年获金属压力加工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相继获建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4年获准自主设置环境材料学博士点,2008年获准自主设置建筑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
该学科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理论研究、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建筑材料研发、微(纳)米晶材料制备、金属材料组织性能控制、钛合金在新材料研究及金属材料先进连接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处在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该学科现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2人,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环境材料、建筑材料及材料加工工程等4个工学硕士点;拥有材料工程和材料学2个工程和高教硕士点;拥有材料学、环境材料、建筑材料和材料加工工程4个博士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该学科拥有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工程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工程试验中心;拥有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原冶金部黄金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冶金技术工程技术中心等十一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流动站专业仪器设备先进、齐全,能满足该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需要。
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攻关计划、"973"项目、国防军工等2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众多的省部科研项目。申报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被三大检索收录高水平论文200余篇,科研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约20余亿元。
同时,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西安秦翔科技、北京东方建宇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濮阳濮耐高温材料股份公司、广东奔郎超硬材料与制品公司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