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秃疮花,拉丁学名:Dicranostigma franchetianum(Prain) Fed油音罪de,罂粟科秃疮花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体含淡黄色坏烧穿承级矛汁液。茎2-5条,高达25厘米,疏生短柔毛,上部分枝。基生叶多数,裂片间通常圆形,花药长圆形,加之永让啊钢钟即开裂后弧曲;花果期3-9月。
根或全草供药用,可以治疗各种口腔疾病。
- 中文名称 滇秃疮花
- 拉丁学名 Dicranostigma franchetianum(Prain) Fedde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生长环境
来自 生于海拔1700-2800米的草坡。
形态特征
草本,高15-20厘米。茎多数,上部分枝,被短柔毛。基生叶狭倒被针形,长6-15(20)厘米,宽2-4厘米,羽状深裂,裂片4-6对,疏落把女紧普钢切离,裂片间通常圆形,具羽状深裂、浅裂或呈波状,其先端均为圆形、钝或凸 尖;具叶柄,长2-5厘米。茎生叶长1-3厘米,无柄,360百科半抱茎。花3-5朵于茎或分本态存垂宗枝顶端组成聚伞状花序;花梗长2-3厘米;顾缺穿清热孙花芽卵形,长0.7-1.3厘米;萼片宽卵形,长约1厘互什挥展致座规操士第卷米,无毛,先端渐尖成距,至末端略扩大,连距全长达1.5毫米;花瓣近圆形,长约1厘米,黄色;雄蕊宪却儿属袁仅拿多数,花丝丝状,长约3毫米,花药长圆形,开裂后弧曲;子房狭圆柱形,长约6毫米,无毛端秋,密具疣状突起,花柱极短,柱头2裂,直立。蒴果线形,长6.5-7.5厘米,宽约0.2厘米,无毛,2瓣自先端开裂至近基部。种子卵珠形,长约0.5毫米,具网纹。花果期3-9月。


分布范围
分布滇西北(丽江、鹤庆)四川西部亦产。模式采于康定。
主要价值
根或全草供药用,治风火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