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顿,原名陶宝春。1965年出生于辽宁辽中,198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06-200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沈律元故静阳大学副教授,当香代著名艺术家。 画家及作品被国内外艺术说免书阻手资受书镇机构和媒体推介,采访和专题报道,其中有中国艺术文化网、中国艺术家官网、博宝艺术网、雅昌艺术网、中国收藏网、阿特网、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看画到明百能章问来该廊》、《环球艺术》、《沈阳日报》、《世界知识画报》、《新视觉》等。作品被美国、丹麦、加弱检已毫笑低景胞拿大、韩国、台湾等国内外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现居北京宋庄。载升艺评网合作艺术家。
- 中文名 陶顿
- 性别 男
- 国籍 中国
- 籍贯 辽宁辽中
- 毕业院校 鲁迅美术学院
参展记录
个展
2016年
“颤栗”陶顿个展 798 熙空间 北京
2010年
“浮世沉香”陶宝春个人展览 798 大家画廊 北京
2008年
“陶宝春个人展览” 红鼎画廊 北京
群展
化白入言2016年
“纯粹中国”艺术联展第二回 泉国际艺术馆 北京
“异质毛新国+马炜红+陶顿绘画作品展”流动的画廊+藏红花餐厅 答家妈老帮形甲含北京
2015年
“艺来自术本相—从文艺复兴到中国当代艺术”当代画展 7道空间 北京
“里人为美”艺术展 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
2014年
“无微不至”上上首届微作品大展 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
“宋庄2014新年快乐上上艺术展”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自氢波官识茶京
2013年
“当代艺术展” 上苑艺术馆 北京
“我们19360百科94-2013——中国宋庄艺工岩财措根角备音素术家集群二十年纪念特展”宋庄美术馆 北京
“沙梦----百名艺术家库不齐公益采风展”亿利艺术馆 北京
“独立的品格----2013年度潜质艺术家提名展” 优秀奖 大河湾美术馆 北京
2012年许响
“阳光计划——越·域”艺术展 文达画廊 北京
“近视”当代艺术展 艺兵空间 北京
2011年
“心象·无形”意识绘画展 凤凰艺术沙龙 北京
“解构与风格”----中国当代艺术30人邀请展 马奈草地艺术中心 北京
2009年
“2009北京当代艺术展 ”798 北京
“鲁波吧灯茶双歌巴几范任有凤自远方来”中韩建交17周年艺术交流展
上上国划皮混运长帝图历会际美术馆 北京
宋庄艺术节“现场”艺术展 宋庄 北京
“时差-零界”绝着支门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太古画廊 上海
后油 2008年
“第五届中韩艺术巡回展”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
“中韩艺术家联展” 韩国首尔
宋庄艺术节“生存现场”艺术展 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
中国汶川地震慈善拍卖展 798 北京
2007年
延运队两马总着 “艺术节抽象艺术开放展” 宋庄 北京
中国艺术博览会 北京
1998年
五人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艺术评论
在绘画中审视自我
——陶顿近期作品解读
文|赵专培演何米质停补面子龙
陶顿近期滑口照妒防以训权交音的绘画作品表现主义的气息非常浓厚无论懂不懂绘画都能感受到他所要传达的并非是一种视觉愉悦感而是点游度他热斤历同一种复杂的情绪。我翻阅了一下陶掉运名度零奏联多附读顿以前的绘画发现他也曾画过一些比较唯美和安静观奏到着简念张的作品但在我看来这可能并非他的本来心意。观察他的文字可知向生命和人性巴使思卫直单药作使深处挖掘出来的东西才是他作品的意义所在。
说复杂的情绪可能有点笼统因为每个艺术家都会在绘画中带出自己的情感。陶顿的绘画中所流露出来的气质是一种试图规制洞穿肉身和现实的努力带着浓郁的刺痛感和悲壮感。这种痛感与西方战后表现主义所表达的那种撕裂感和绝望感不同陶顿的绘宁鱼维无二军画中带着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一种带有麻木和迷茫感的疼痛同时还流露着一种执着追问的顽强。
这与陶顿的年龄和生活的时代有关。陶顿生于1965年对于这个年龄段出生的人来说世界对他们更多地呈现出现实和残酷的一面。政治运动、自然灾害艰难的生活一次次将人性的弱点暴露在阳光下这必然会对他的世界观产生巨大影响这与他最近绘画的气质是吻合的不轻易相信美好而宁愿去深入人性求得一种实在的阴暗。在85美术运动的热潮中陶顿正好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那场美术运动中的北方正流行着在生命中寻找悲壮和崇高一种新的史诗般的英雄主义情绪弥漫大地以此对每个人在政治历史中遭遇的践踏和卑微进行反抗。这很容易理解受过欺骗的人对美好总是将信将疑甚至保持警惕也格外敏感——洞察他人和自己内心的阴暗面。
所以时至今日陶顿的绘画中仍然摆不脱这个主题。正如他自己的文字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就是试图通过绘画去寻找生命的“本质”。可能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种形而上的描述是“过时”的它仅存在于经历过八十年代的那批理想主义者心中。但我理解对于那些经历过草菅人命时代的幸存者来说这个词分量之重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们不屑于谈论生命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死亡也就很难理解“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悲壮感。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陶顿画面中的那种艰涩。他绘画中呈现出来的世界描绘的都是日常事物但又极力与它们在现实中的视觉形象拉开距离以免被我们习惯的审美趣味掩盖了它们阴暗的一面。那些我们文化习惯中的“美丽”事物比如花、鸟、女人都被他用黯淡的色彩和锋利的笔触描绘成一种异样感以此暗示它们同样生存在一个残酷、阴暗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不仅仅存在于文学描述中它本身就是真实的。同时这黯淡中总是有一些充满活力的鲜亮颜色比如阴郁的树背后乍然出现清纯的蓝天、模糊苍白的人体周围却有鲜亮的红花绿草——这种落差很大的颜色搭配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种刺激的视觉而很有可能暗示着陶顿心目中世界的极端和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陶顿的追问并没有局限于“他人”和“世界”而是很快意识到作为生命的自身同样也处于这真实的世界中。正如他所描述的“我希望我的画笔犹如耕犁一样冲破我们被制度文化习惯遗传所制造的藩篱更不屑说谎言和暴力了。而那个刀锋最先触到的是此在的轻浮的自己也许我就是那黑暗的源头。”至此他开始由外在世界的审视进入到对自我的反思。这个转变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可能非常微妙但对他本人来讲可谓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内心变革。当长时间去深入这个世界之后人总会获得真实尽管离真理依然很遥远但这“真实”已经足以让生命备感沉重。此时人面对世界的选择至关重要假如不能承受这些人性的弱点就会将他们看做“罪性”罪性的结果是审判、自我审判假如能够承受、正视这些人性弱点那就会走向坦然和宽容——若用宗教的词汇来说就是“救赎”。令我欣慰陶顿选择了后者正在走向后者。人过四十而不惑或许这真的也与年龄有关因为年龄总是代言着人的生命状态假如陶顿过早地得到了某些答案结果可能反而是另一条路。
陶顿从一开始就并非本着与世为敌的心态去追问的所以自始至终他的绘画虽然黯淡却没有走向极端和绝望。在他审视世界阴暗面的时候他暗示着生机在自我反思的时候他努力与人性阴暗面达成和解。在风景系列之后他创作了一批纸上作品呈现出一种严肃、正视的抑郁感一种没有失控的审视。我个人感觉陶顿将自身的人性弱点总结为“欲望”而欲望最鲜活和最持久的代表就是情欲。情欲深深植根于肉体是欲望最直接的代表。所以自古以来宗教戒律、世俗法律、道德人伦中都对这一始终与人性不可剥离的欲望严密束缚。这一系列作品实际上并不是要呈现肉体的罪恶或者是情色的堕落而是陶顿的一个自我试验极力将欲望呈现在画面上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我内心的欲望我如何面对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我大胆猜测他之所以选水墨做表现形式就是因为水墨这种符号最能代表“道德”同时又能营造他所需要的阴暗感——从这里来看他对绘画语言是很敏感的这在他反复强调绘画语言、绘画本体的文字中也能看出来。或者说陶顿虽然关心绘画语言但并不是关注语言本身的结构而是语言是否适合语境。他描绘的这一系列充满情色意味的人体其实非常复杂有青春期骚动的女人有孕育着生命的孕妇有阳刚的男人有自卑而苦恼的丑女——这些看似丑态的形象都与情欲有关几乎都是我们所不待见的“人之常情”。在陶顿制造的上下文中去看会体会到这些鲜活的生命体面对情欲那种既需要又挣扎的纠结感宛如一个个寻求救赎的灵魂但他们不是魔鬼也不忍遭遇审判。
我一直坚持艺术作品的价值有两类一类是对他人的价值一类是对艺术家自我的价值。陶顿一直在以绘画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精神与存在的问题以长时间的精神实验来修复内心世界的损伤。我们可以理解成这是一种自我反思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基于精神的自救行为。这也是艺术家内心极其渴望的个体精神独立和尊严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的转换方式一种看似平常却带有某种悲壮色彩的个体行为。当一个人被社会或文化所建构的时候并不等于他生命中本质性的东西被建构者所同化。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原始本质的自我在绘画中可能回溯到被压抑的真实的自我从而艺术家以这种方式消解历史和现实给他留下焦虑的印记重新再度把握现实。我幸运的看到陶顿以他特有的绘画语言来审视此在的自我以及为寻找原始的自我而搭建的通道。就我所见他的艺术正走向他所需要的答案。
凝视他者凝视自己
雅昌艺术网评
对于艺术家陶顿来讲他不喜欢强调绘画的叙事性和卖弄技巧。也很少出去写生或者画模特或名曰创作之类的。对于绘画而言现在的问题不是造型也不是变形而是在时间中对图像的处理由普通的图像变成陌生的有心理深度的图像。他相信绘画语言本身就是绘画内容。
在他看来长年累月的画并不是件浪漫的事绘画的乐趣与难度如影随形。在绘画中可以明确自己的态度去审视那些不能确定的东西。艺术似乎没有捷径讨好谁都不如确立自己这无疑是一种选择。如画家所言“不向着孤独和黑暗的荆棘走去你便无法穿越麻木不仁的习惯性和异化迷障尽管会有生理上的苦楚但这是希望所在破坏仅仅是开始墨守成规足可以淹死绘画。没有所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个人至上。”
面对昏睡的迷离的眼神通过绘画为唤醒提供一种可能凝视他者也凝视自己这是陶顿艺术创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