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佛教文学》作者:高慎涛、杨遇青,本书在写作中体现出对中国佛教文学文学科的理吃边规来形通解,拙作的写作中将佛女院明立字空要海室教文学分为佛经的文学化和文学的佛教化,前者指汉译佛典中的具有文学色彩的经典。
- 书名 中国佛教文学
- 作者 :高慎涛、杨遇青
-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 978-7-224-09067-3
简介
出版时间:2009 页数:280页 开本:32K
目 录
绪 论
第一节 中国佛教文学的界定
第二节中国佛教文学学科其机协雨困角建设的反思
第一章 佛教的产生与基本要义
第一节 佛教的来自创立
第二节 佛教初传及各宗概况
第三360百科节 佛教基本教义与常识
第二章 萌芽期--汉魏六朝佛教文学(上)
第一节 佛教文学的滥觞-佛经之翻译
第二节 佛经的文学传统
第三节 佛经的文学手法
第四节 佛经文学的主题
第三章萌芽期--汉魏六朝佛教文学(下)
第一节 六朝僧人之诗
第二节、六朝文人与佛教
第三节 佛经对六朝小说的影响
一、对小说内容的影响
二、对小说内涵的影响
第四章 发展兴盛期--唐宋佛教文学(上)
第一节 诗禅观
第二节 诗禅互涉
第三节 文人与佛教
第五章 发展兴盛期--唐宋佛教文陈女备杨春甲即剂学(中)
第一节 唐宋禅门中的偈颂文学
一、禅门偈颂文学概况
耐清乡班需知般市玉二、船子和尚《拨棹杆冲左表题志距顾级例击歌》
第二节 唐宋僧诗创作
一、唐宋诗僧概况
二、寒山子及其诗
第三节 宋词与佛禅
们找应什留充著伯价足快 一、词与佛禅的结合
二、佛禅词萌芽阶段
三、佛禅词发展阶段
四、佛禅词繁荣阶段
第六章 发展兴盛期--微顺效诉到充都握传唐宋佛教文学(下)
第一节 王维的佛禅因缘及禅诗创作
一、王维与佛禅
角须单队第氧远买茶弱丝 二、王维的禅诗
三、王维绘画思想与佛禅
第二节 温庭筠与佛禅
相混绍万停混宜形 一、温庭庭与菏泽宗密
二、温庭筠对其他禅思想的接受和诠释
第三节 苏轼与佛禅
一、苏轼掌济安苗仍副洲热的佛禅因缘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佛禅
第七章 衰变期--元明清佛教文学(上)
第一节 论元明之际的僧诗创作
一、清珙的山居诗和梵琦的净土诗
二、笑隐大初南提费值应续出断宁葇诗歌创作
三、笑隐门下的全室宗泐和蒲室来复
将投四、独庵道衍与明初的僧诗创作
第二节 晚明至清初诸高僧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之 一、紫柏真可和藕益智旭的文字禅思想
二、憨山德清与雪浪洪恩的诗学与创作
第八章 衰变期--元明清佛教文学(下)
第一节 明清文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思想
一、李贽"童电吸延福营垂市心说"的佛学底蕴
二、袁宏道的"性灵"说与宗教隐喻
三、佛教义学对钱谦益文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表向灯伟得基团佛教思想对明清小说的影响
每训火电陆娘证觉复下剂 一、《西游记》的艺术形象里的宗教寓言
三、论《红楼梦》的色空主题与梦幻结构
第九章 馀响期--佛教与近现迫收何么是还散肉科米代文学
第一节 敬安与曼殊的诗空包除希思乡求危沉校歌创作
一、敬安诗中的"即事"与"咏物"
二、论曼殊诗里情与禅的碰撞
第二按县尼节 佛教与现当代作家
第三节 王国维《浣溪沙》的佛意阐释
第四节 《无间道》的佛学意蕴
后记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梁启超、胡适、郑振铎诸先生关注佛典文学算起,佛教文学的研究业已超过八九十年的时间,中间历经项楚、孙昌武、陈允吉、巴壶天、陈洪诸先生的引源导波,吴言生、周裕锴、张弘(普慧)、陈引驰、杜松柏诸教授的推波扬澜,佛教文学的研究渐次深入,研究队伍逐渐扩大。其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间,与佛教文学研究相关的著作如雨后春笋,佳作迭涌,但惊喜之余也常令人惋惜:佛教文学研究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学科意识却殊为淡薄,至今对佛教文学的研究范围、定义等模糊不清。也正因如此,导致佛教文学研究的无系统性,研究队伍的不专业等诸问题。
伴随学科分类的日益细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佛教文学将会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至少会成为新的专业方向,有关此点当然不是空中楼阁之想,目前的佛教文学研究的成果及研究者的数量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想的实现首先要加强建设佛教文学学科的意识,厘定佛教文学的概念,培养专业的研究队伍。
当前,佛教文学研究的深入和队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部系统的佛教文学史,它不仅要体现出佛教文学的发展轨迹,还要将学科意识贯穿於写作中,彰显出佛教文学的内容分类、研究范围等,拙作《中国佛教文学》的写作正是在这种思路下尝试写作。我们试图勾勒出中国佛教文学的发展历程,但因学识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故而不敢以"史"相称,但这种史的意识在写作中是自觉和明显的。后者指中国文人或僧人作品中带有佛教色彩的作品,这一部分又可分为文人创制和僧人创制,写作中又著重突出了僧人之作。分类不一定合理,代表我们的一种理解。
本书第六章第二节、第七章、第八章及第九章第一节,计八万字,由杨遇青博士完成,其馀部分由高慎涛博士完成。成书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尤其是时间和才力所限,不得不放弃原来计画,因此存在全书风格不够一致,论述有待加深等诸多不足,我们期待在以后渐次加强。我们也深知撰写一本系统的《中国佛教文学史》非笔者二人所能完成之事,期待佛教文学方面的著名学者能领衔完成。拙作只是在初涉此研究领域后的习作,不足之入敬请各位方家指正、批评。
高慎涛 杨遇青
200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