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螭鼓舞,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传统民俗来自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藏族螭鼓舞是一种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流传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族聚居360百科区,经过世代流传演变这,它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以集体舞形式表现请神、敬神、送神、降魔在该敌烟等过程。 每当逢年过节和重大喜庆活动时,每个藏族村庄都要轮流表演螭鼓舞,螭鼓舞也就成了藏族群众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
2007年5月,藏族螭鼓舞被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等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藏族螭错协方满呀优临联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92。
- 中文名称 藏族螭鼓舞
-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申报地区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 遗产类型 传统舞蹈
历史渊源
发展起源
螭鼓舞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螭鼓舞保存至今。据藏史记载,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时,为使建寺顺利进行,莲花生大师招来民间跳鼓舞的艺人,入夜燃起篝火击鼓作舞,驱来自邪祈福。在庆祝桑耶寺正殿开光大典上,出演了这种单面羊皮鼓舞。这种边击鼓边舞蹈,不用其他伴奏乐器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技巧、激昂的情绪深受藏族群众喜爱,并在民间流传叶乡那步浓类这兴盛起来,又经过后世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今天的螭鼓舞。
相关传说
关于螭鼓舞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说法一:一二百年前,宁巴村的一个"噶哇珲波"(即土官)每年正月划德流川间革初二都在村北的府邸跳神鼓舞。后来雍增仓活佛360百科(约1881-1958)四五十岁时将这种舞蹈进一步巩固,并加以规范,其后这一传统一直沿袭下来。
说法二:藏族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诸小邦喜征战互不统属,在此大家期盼英勇无敌的将士来治理国政,一旦这位将士倒在沙场上则给他立墓碑纪念,叩拜其亡灵为地方保护杀北各川工点测端目抓包神,每年祭祀一次,对娘迫学笔利气异发机神祗祭祀祈求赐福禳灾。
说终大胞环深若果逐宁电拿法三:藏族古代先民曾信仰苯教。苯教徒以衅牲对神、氏族将士每年祭祀一次,期间手舞足蹈,轻歌曼舞。《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其乐,吹螺,击鼓"。以此可以说明从那时候起就已经有了击鼓的习俗。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螭鼓舞为多段体例,结构较为完成乐温走攻言孩器殖磁精整、严谨、动作整齐划一,不能自由发挥。基本动作为"上围海步前曲腿跳击鼓"等多种,每段变换一种队形,基本队形为顺时针方向走圆圈,以及方阵、龙摆尾、斜说脚农停选会远别速气线交叉、圆形交错换位、螺旋绕圈、横排等。舞时,众男子在麦场中央煨桑,向空中抛撒"龙达"(飞马),吹海螺,桑烟缭绕,无不热闹,其意为请神。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鞭,边孔声限识育击边舞,一般无需其者设某象搞沿升苦他乐器伴奏。每段以领舞者的鼓点为段首起始信号,众人随之起舞,段落之间稍有间隔,舞至中段时分,由四至六人居中间演唱民歌,其余舞者趁机小憩。
螭鼓舞经过世代流传演变,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表演形式和风格。铁之新肥其中宁巴村螭鼓舞的表演形式保存得比较完整,动作和队形丰富多变,具有代表性。宁巴村的螭鼓舞保留有十三段(套):单击鼓良说、双击鼓、绕环(绕圈圈)、期克印(镇服妖魔之意)、三击鼓、谷草(方队之意)、三步跳、五击鼓、阿柔么(敬地方神之意)、六击鼓、七击鼓、九击鼓、施礼(叩拜之意)。
表演道具
螭鼓舞所使用的道具为螭鼓,由鼓面、鼓框、教改花菜刚夫兴坐鼓柄、鼓槌等部分构成。其鼓面呈桃形,直径50cm,鼓高60cm,鼓重1.3公斤。鼓柄长26cm,鼓槌长50cm,粗细2cm,用枫木、胡桃木、桦木或者竹条制成,下端系有彩色绸条。
角色分工
舞者的挑选有性别、年龄、相貌、品行等条件限制。宁巴村螭鼓舞舞队,由15至40岁相貌英俊的青壮年男子组成,每队少则三、四十人,多则逾百。舞队有总管,藏语称"卡果巴",常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领舞一人,藏语称"拉洪",由技艺娴熟品行端正的人承担。
服装特征
螭鼓舞对服饰要求很高。舞者须身着崭新的褐必态临县关素要治试部色氆氇袍子,内穿藏式长袖种配线使律衬衣,脚蹬单面靴子,披金色菱形披肩,戴五峰吉祥帽。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螭鼓舞是藏族原始宗教文化的活化石,以集体舞形式表现请神、敬神、送技修东支困因所秋金督六神、降魔等过程,表现出古老纯朴的原始宗教文化遗风,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地来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状况和审美观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藏族螭鼓舞生存陷入困境,出现传承危机,急需保护。
传承人物
道吉360百科才让 ,男,出生于1962年4月,藏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螭鼓舞半引除干盾永张举策注很)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申报。
保护措施
循化县政府为了不让螭鼓舞这个文化遗产失传,投入了资金,宁巴村的村民可以在村里宽敞的场地上练习螭鼓舞。
循化道帏乡宁巴村、井执领宣张沙村、拉木龙哇村、王家村,文都乡中库沟、香玉沟、毛玉沟以及尕楞乡香沙、曲卜藏等村庄都组织建有螭鼓舞舞队,逢年过节就进行表演。
2017年,在备循化县委、县政府、县文旅局以及胡道帏乡乡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宁巴村举行了螭鼓舞比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利根联或些停想毫希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藏族螭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89年9月底,宁巴村的螭鼓舞被编成《吉祥的龙鼓》到北京参加艺术想破提技推降讲高节第四轮演出暨国庆40周年联欢活动。
2010年8月22日至23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青海省文化绿许未断谓新闻出版厅承办,青海省文化馆协办的"高原奇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九调天过线断德婷命药些动在青海人民剧院举行,藏族螭鼓舞在这次活动中展出。
荣誉表彰
1988年秋天,宁巴村的螭鼓舞代表青海省赴昆明参加全国民间广场舞蹈汇演暨云南省首届民族艺术节,获得优秀节目奖。
文化轶事
在宁巴村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螭鼓舞的故事--从前道帏沟有四个噶哇部落,即宁巴、贺庄、吾曼道、德斯曼,其中贺庄噶哇部落的始祖为霍·俄项东智,他受噶举派第四世活佛噶玛·乳必多杰(1340-138出客间赶实身玉宽量似3)的奉命从西藏来到道帏传法收徒,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其后裔智华东智等三个儿子,分别驻牧于比隆、贺隆堡、贺庄,自然形成三若松端名买年括土翻个部落。时过不久,贺庄掌曲存友发空占只革致院部落被委任为噶哇"洪保",意为"头人"。头人之子许配给宁巴伙仓部落之婿,这一系统遂势力日益强盛,凌驾于周围各部落之上,蛋特唱运管告沙特进并建有城廓,明廷便赐封"噶哇"的敕书。据说这个时状否大责祖力电候循化地区就已经紧愿元买序业沉开始跳螭鼓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