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出家证果

《出家证果》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本经的第一章,说明沙门证阿罗汉果的程序,从这一章开始,以及后面所讲的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属于正宗分,即是本经所讲的主题。 &#来自8203;

  • 作品名称 出家证果
  • 作品出处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文学体裁 散文
  • 翻译 摄摩腾、竺法兰

作品原文

  佛言(1):辞亲(2)出家(3),识心达本(4),解无为法(5),名曰沙门(6)。常行二百五十戒(7),进止清净(8),为四真道行(9),成阿罗汉(10)。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11),旷劫寿命(12),住动天地(1点依织露粉田九基光具顾3)。

  次为阿那含(1来自4)。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15)。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360百科汉(16)。

  次为须陀洹。慢问呢临职题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17)。

  爱欲断者,如四夫练叫伤企结否海女困肢断,不复用之(18)。

朝期代或品注释

  (1)"佛言",是文言文,由于本经是在汉代翻译黑光的,跟现代的白话不太一样,以现代翻译的话,应该是"佛说","言",就是说的意思。

  (2)"辞亲",辞,就是辞别。亲,就晚细统采哪是父母亲或亲戚朋友,为什么远未火践境处准功生要辞亲,目的是要"出家",辞亲而出家,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辞别亲人,奉父母命出家:

  征求父母允许:佛在世的时候,一个人想要出家,必须经过父母压月没操操采无减的同意,才可以出家;要是父母反对的话,释迦牟尼佛也不会接受他出家的。

  父母授命出家:儿女在父裂否核职编母的安排之下而出家的。好像我,就是奉父母之命,出自母亲的意思才出家的。这句话,你们听了或许会觉得好笑,却是事实。因为我九岁就出家了,试想,一个九岁的小孩,如果说:"我出家要了生脱死,要成佛作祖。"简直是讲大科诗药核接话,谁也不会相信的。

  二、辞离亲族,以便断除缠累:家庭是一种拖结路累,往往障碍了我们道业的上进。我们要奉佛,想修学佛道,必须要远离家庭的恩爱,才能够一心一意地修学佛法、宏法利生。因此,出家一定要舍离所有的亲属。

  (铁倒创胜马息规方3)关于"出家"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起穿效同运径跳全车套察义:就是出离家庭,好像大家所看见的,离开了家庭,到寺庙过生活,负责佛事,修学佛法,就是出家。

  广义:有出必有入,可以分为两种意思来说明:

  出世俗家,入真谛家:就是出离了世俗之家,也是出"三界火宅之家",佛经中常常把三界看成为火宅,煎迫着我们,使我们买五家厚井征维虽乐市个痛苦万分。透过修行,我们的烦恼能够断除了,再也没有痛苦,不再受生死轮回,而进入殊胜的境界,那就是入了真空之家。

  出五蕴家,入法身家:五蕴,就是色、受、想、行新春息苗英略长形领身、识,它束缚着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流浪在生死苦海当中,经过了修持,我们不断苏乎由施城祖蛋想良地培植福德与智慧,滋润我们的法身,到了最后,断尽了一切烦恼,不再在苦海中生死浮沉了,这样,就是脱离了五蕴生死之家,而趋入法身之家。

  狭义的出家,属于事相上的出家,我们修学佛法,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广义的出家,从理性的修持上以期达到出离生死之家,获得大自在、大解脱。总而言之,只有事理圆融的出家,才是真正出了家。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以"四料简"的体裁,对出家说了四句话:

  在家在家,出家在家;

  在家出家,出家出家。

  供跟括核政研究香位手这是什么意思呢?莲池大师把出家分成为四种:

  一、在家在家:就是你们在座的诸位,身体在家庭,心心念念的,也是家,时时离不了家。现在你们坐在这儿听经,可是还是想到家里儿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跑到那儿去了?但是,有一首流行歌曲叫"今天不回家",有些人的的确确"今天不回家",实在是要不得。做父亲,做母亲的,应该每天晚上都回家才好,要知道,既然是"在家在家",做一个在家人,一定要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二、出家在家:这是正式出了家,人虽然住在寺庙里面,穿着圆领方袍的僧服,过着出家人的生活,可是心却是放在俗家里面,常常想到家庭;或者专门经营世俗事业,甚至于做买卖,与世人争利;或者行动举止,与俗人无异,这样的出家,只是外表出家,内心并没有出家,实在没有多大意义。

  三、在家出家:虽然外表没有剃光头,身上也未曾穿僧服,但是心心念念地想出家。佛教里面最有名的维摩居士,就是一位典型人物,他虽然是位居士,实在是位大菩萨,他是在家庭里面过出家生活的,所以在座诸位,假使能够在家庭里面,诚心奉佛,严持戒律,过出家人的生活,在家里面也就等于出家,这真是太伟大了。

  四、出家出家:外表形式上剃光了头,穿着圆领方袍,是真的出家了;内心也非常清净,脱离家庭,一心一意地精进学佛,用功办道,这就是真正一个出家人,称为出家出家,出家,本来就应该做到这一点。

  以上是莲池大师对出家的分类。

  (4)"识心达本",识,就是认识,是个动词,假使名词的话,叫做心意识,好像眼识、耳识、鼻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是名词,这里是认识的识,对我们的心、本性,应该有所认识。

  要知道,世间的一切法(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佛教称为法),从何而来?佛经说:"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可见心是个王,我们必须了解这个王。"达本",达,就是了达,或者通达,就是有所了解。本,指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出家?主要的是对自己本心的源头,对自己本来的面目,要有所认识。总而言之,就是对我们的本性、真如佛性要有所了解。

  (5)"解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而说的,有为法,有所作为,所以是无常的,无为法,无所作为,如如不动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永远永远不会改变的,叫无为法,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真如、佛性,所以经文说:"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辞别了亲人,出了家。出了家并不是吃饱睡觉,无所事事的,而是要修行用功,寻找自己本心的源头,我们本来的面目要把它认识清楚,把无为法,我们的真如佛性找出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沙门,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6)讲到沙门,沙门是什么意思呢?在印度,不单是佛教的出家人叫沙门,在当时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九十六种外道,只要是宗教师,都称为沙门。不过,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释种沙门",也就是所有的比丘,叫沙门,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勤息"。

  勤息两个字,把它分开说明白一点,勤,是勤修戒定慧;息,是息灭贪 痴。在积极方面,我们要用功,每天很精进地去修持戒定慧三学;在消极方面,我们要消灭内心贪 痴种种的烦恼。能够修持戒定慧,息灭贪 痴,就是真正的沙门了。

  沙门,在佛经里面有好多好多的种类,据《瑜伽师地论》说,有四种沙门:

  一、圣道沙门:这种出家人,解行都很殊胜,每天精进地钻研佛法,修行佛道,跟圣人一样地在用功,称为圣道沙门。

  二、说道沙门:对于经教下过一番功夫,能够通达,而且经常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叫说道沙门。

  三、活道沙门。活,就是生活,出了家做了出家人,以佛道维持自己的生活,好像一般替人家念经拜忏,接受供养的,就是属于活道沙门。

  四、污道沙门:虽然出了家,名称叫沙门,但是破戒犯斋,出家人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去做,反而污辱了沙门的名称,污染了佛门,这就是污道沙门。

  在律藏中,也有四种沙门:

  威仪沙门:这一种出家人的举止行动都能够如法如律,仪态庄严,具有摄服力,令人见了肃然起敬,称为威仪沙门。

  形服沙门:外表形态、服装看起来都是出家人的样子,却没有出家人所应具有的素质,内涵,叫形服沙门。

  名闻沙门:以名声远播,说起他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就是名闻沙门。

  实行沙门:奉行佛法,严持戒律,尽出家人的本份,老实修行,处处显现出家人的气质,便是实行沙门。

  (7)"常行二百五十戒",常常地修行二百五十条戒律。讲到戒,一般分为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要受戒的话,就是受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戒,象比丘就要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戒,还有沙弥十戒,这是一般所说的戒条。

  做一个佛教徒,最起码应该守五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比丘也好,比丘尼也好,沙弥(尼)也好,纵然受几百条戒,最根本的,还是这五条戒。五戒是:

  不杀生:爱惜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每个人都贪生怕死的,就是小小的蚊虫蚂蚁,你想要把它打死,它就会赶快逃,赶快飞。生命是最可贵的,所以佛教第一条戒不可以随便杀生,不但不可以杀人,连小动物都不可以杀死的。

  不偷盗:讲到偷盗,佛学称为"不与取",人家送东西给我们,另当别论。要是人家的东西,不经过他的同意便随意拿过来,就犯了盗戒。人家的东西,偷偷地取得,叫做偷;用武力去抢,就是盗了。不管是暗中拿人家的东西,或者明目张胆地去抢劫人家的东西,在佛教里面,都是犯了第二条根本大戒──偷盗。

  不邪淫:淫是男女的性行为,在家居士,正式的夫妇,为了传宗接代,行周公之礼,是正当的,佛并不反对,但既然有了家庭,有了夫妇关系,就不可以到外面"拈花惹草",或者"红杏出墙"。不三不四地乱搞,就叫做邪淫,佛教是禁止的。

  不妄语:妄语,就是随便说话骗人家,甚至于恶口骂人,都是不应该的。做一个正人君子,必须言而有信,讲出来的话,要很文雅的,那些粗话,不可以随便从我们的口中跳出来。

  不饮酒:酒本身是没有罪过的,问题是酒喝多了就会乱性,一个人失去了理智,往往为非作歹,什么坏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酒是要禁止喝的。

  关于五戒,依戒律说,前面四种是性戒,它的本质就是有罪的,第五种酒,是遮戒,遮,就是停止、不可以。佛教讲五戒,完全是做人的道理。不但佛教讲五戒,儒家也是讲五戒的,只是名词换了一下,说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不杀生就是有仁慈心,不偷盗是很有义气的,既是要帮助人家,怎么可以随便拿取人家的东西呢?不邪淫就是遵守礼节,不妄语是言而有信,不饮酒,保持清醒的理智,不随便吃麻醉神经的东西,所以儒家的五常,跟佛教的五戒是二而一,意思完全一样的。

  因为经文讲到"常行二百五十戒",在座的都是在家菩萨,所以我把你们该遵守的介绍给大家。你们也许要说:"佛教一开口就要我们守戒,这些我们都不容易做到,还是不要持戒吧!"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佛告诉我们:五戒能够遵守一条,就有一条的功德,要是五条戒不能全部守,守四戒也好,守三条、两条或者一条都好。

  二百五十戒是出家的比丘所受持的具足戒,也就是完全要遵守的戒条,有二百五十条。这二百五十条,共分成七类: 四波罗夷, 十三僧残, 二不定法, 一百二十舍堕, 四提舍尼, 百众学, 七灭诤法。总而言之,这是做一个比丘,应该遵守的戒条。譬如说杀盗淫妄四波罗夷,是根本戒,通于在家,也就是出家与在家同样的最根本戒条,其他的不是根本戒。所以犯了戒,并不是每一条都同等重罪的,但是根本精神是脉络相通的。在座除了心理法师是受比丘戒,应该遵守这二百五十条戒,你们都不必遵守,只要持五戒就可以了。再说,我们现在也不是专门研究戒律,只须大概了解一下就好了。

  (8)"进止清净",进,就是向前进;止,就是停止。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合乎威仪,合乎戒律,能够这样做到,才可以保持身心的清净。总而言之,二百五十条戒也好,三百四十八条戒也好,或者是五戒、八戒,主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止恶行善",凡是坏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去做,好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这是我们持戒的根本目的。

  (9)"为四真道行",四真,就是前面所讲的"四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是作为沙门所修持的一种行门(功夫)。

  (10)"成阿罗汉",假使能够观察苦集灭道,修持到家了,最后就可以证到四果的阿罗汉。阿罗汉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太多了,依《法华经论释》所说,阿罗汉含有十九种意义,不过,把它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应供:阿罗汉是真正应该接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二、杀贼:贼,指烦恼贼,证到阿罗汉的圣果,已经把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

  三、无生:阿罗汉既然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也断尽了一切染污的行为,这时候已经了生脱死,不会再来受生了,所以称为无生。

  以前,我曾经讲过,比丘也有三个意思:乞士、怖魔、破恶。也可以说比丘属于因,阿罗汉属于果。在因地能够修持乞士的因,就可以证得应供的果;在比丘的因地能够怖魔,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就可以杀灭烦恼贼;在比丘的因位能够断一切恶,到了阿罗汉的果位,便证得无生,所以比丘和阿罗汉的三种意义,可以相对待,有因果关系的。

  (11)"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成了阿罗汉果,就证得六种的神通。

  六种神通:

  一、天眼通:好像你现在看书,里面的字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那一边的东西,就看不到了。我们在房子里面,可以看到所有摆放着的东西,可是房子外面的,就看不到了,可见凡夫的视力是有限的。假如成为阿罗汉,证了天眼通,视野不受物质的障碍,就是几千几万里以外,都可以一目了然,所有的空间,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

  二、天耳通:大的,响亮的声音我们听得到,可是小的就听不到了。在房屋里面的声音,我们听得到,但隔壁的声音就听不到了。假如证得了天耳通,不但大声听到,小的声音也听得到;人的声音可以听得到,那些小小的蚊虫蚂蚁在讲话,也同样听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在几千里、几万里以外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的,这是证得天耳通的效果。

  三、神足通:或者称为如意通、神境通,证得这种功夫,就会有很多的变化,都是不可思议的。讲到神通变化,佛经中常常提到有十八种神变,譬如说在右胁可以出水,左胁可以出火;左边出水,右边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等等,都是在变化的,证到阿罗汉就具有这样的功夫。还有,走在水上,和在平地行走一样的;走在地上好像在水中一样的,可以钻进去;也可以在空中自在地行、住、坐、卧,甚至把自己的身体遍满整个虚空,也可以由大变成很小,这十八种变化,经典中称为十八种神变,是神足通所具有的变化。

  四、他心通:现在我们跟人家面对面,人家口里面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有的人嘴里面讲的是这样,心里面想的又是另外一套,别人都不晓得他内心的意念是什么,但是,要是证了他心通,别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了如指掌,一看就知道了,这就是他心通的功夫。

  凡夫所有的心理状态,证了他心通是可以知道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运用定的功夫,把心理活动停止了,那就什么通都用不上的。

  五、宿命通:证到宿命通,对于前生,以及多生多劫,甚至未来世的一切遭遇、成败,都能够了解。不但是对自己,连所有的众生前世一切的生活状态,都看得清清楚楚的,这就是宿命通。

  六、漏尽通:漏,好像一个杯子可以盛水、盛茶,要是有了洞,水就盛不住,漏掉了。那么,我们人生为什么要漏到三界里面?就是一切的烦恼业障,因此,这里"漏"就是指烦恼,你假如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就可以证到漏尽通。证到这种神通,生命就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大解脱。

  经文中"飞行变化",就是刚才说到的十八种神变,属于神足通。

  讲到变,就是转变;化,是把没有的变成为有,好像变魔术。

  六种神通,除了最后的漏尽通,前面的五通,不只是阿罗汉,就是一般的神鬼、外道,有功夫的都可以证到前五通,只有漏尽通,象阿罗汉、佛、菩萨,已经证了果的,才可以证得。

  (12)"旷劫寿命",旷,很宽广的意思。劫,印度话叫劫波,形容时间很久远。旷劫寿命,就是长寿。就是说能够修持,有修定的功夫,得到生死自由,可以常住世间,寿命要长就有多长,要短就有多短。想要离开世间,马上就可以离开,要久住世间的时候,也可以住久一点。

  证得阿罗汉果的人,他的生死自如,寿命长短也是自由的。佛在世的时候,很多阿罗汉都有这样的表现。譬如说,他希望赶快灭度,能够自身出三昧火,把自己的身体焚化;他假使要常住世间,好像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叫大迦叶的,还不想灭度,他发愿要等到当来下生的弥勒佛降生成道的时候,亲自把释迦牟尼佛的袈裟献给弥勒佛。因此,依佛教历史的记载,大迦叶现在还在鸡足山入定,就是要等待弥勒菩萨出世成佛以后才圆寂的,──证了阿罗汉果位是有这样的功夫。

  (13)"住动天地",证了阿罗汉果,由于他有许许多多的修持和功德,能够在他住的地方,感动所有的鬼神,这说明了阿罗汉的威德,是非常伟大的。

  在小乘的果位,四果阿罗汉,已经证得无学位,前面的初果、二果、三果,称为有学位。还有,初果,称为见道,二、三果称为修道,这是小乘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修学的层次,有这些等级。

  证得阿罗汉果位时,必定会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这是什么意思呢?阿罗汉在这一生当中,已经修持到了无学的地位,一切烦恼都断尽了,所有该修持的一切梵行都建立了,所应该办的工作,都已经办完了,不会再到三界六道中轮回受苦。

  (14)"次为阿那含",第二个是讲阿那含。阿那含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做不来,或者不还,这是四果当中的第三果。什么叫做不来呢?就是修证到三果的境界,不会再到欲界(人间)来受生死了,所以称为不来。

  (15)"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阿那含是什么呢?当他寿命终了的时候,他的灵神,灵神就是一般世俗所讲的灵魂,佛教称为神识,或者阿赖耶识。唯识家在《八识规矩诵》中说它是"去后来先作主翁",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死的时候,它是最后离开身体的,而一个人来投生的时候,它第一个来入胎,因此说是去后来先作主人翁,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这个神灵,我们平常所讲的灵魂。

  不过,阿赖耶识和灵魂是有差别的。一般所谓的灵魂并不会改变,而阿赖耶识却是储藏着我们从生到死,不断地造业所留下来的业种子。这些业种子如果碰到相应的因缘,就会再发芽结果,也就是感受报应。由于每个人所造的业不一样,千差万别的业种子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成熟的时候,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同的阿赖耶识牵引了各种不一样的生命境遇,这是跟灵魂不同的地方。我在一开始就说过,本经是最早传译到中国来的,也是一部很古老的经典,当时为了适应国人的风情习俗,在翻译上也就随顺着国人的思想和语言了。

  或许有的人会怀疑,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神识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当然一个人上生天堂也好,下堕地狱也好,完全由他在世的时候所作所为来决定,因果是丝毫不爽的。人在世时,生命可以保持不坏,全靠寿、暖(气)、(第八阿赖耶)识,假使一口气不来,第八识离开了身体,于是身体变成冰冷的,这个时候就一命呜呼了。另一方面,断了气,并不是一了百了,我们的神识虽说已经离开了身体,却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躯壳,就象我们作客的,换了一家旅社。

  在《杂宝藏经》中,有一首偈,说明一个人断了气,可以依着身体的温暖,到最后在那一部份冷下来,决定死后到什么地方去投生,这首偈说:

  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

  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顶圣",假使一个人死的时候,身体所有的部份都冰冷了,最后头顶还有温度的话,他一定是出生在好的地方,一定是去成佛作祖,或者去西方了,所以叫"顶圣"。"眼生天",假使是面部眼部最后离开的,将来会生到天上去。"人心",胸部心脏最后没有温度,一定再来做人的。"饿鬼腹",最后的温度是在腹部,将来是要做饿鬼的。"畜生膝盖离",要是温度是从膝盖离开,这个要堕入畜生道里面去。"地狱脚板出",整个身体都已经冰冷,最后一双脚还是很热,是最不好的,恐怕要堕落到地狱里面去了。这是《杂宝藏经》中告诉我们,一个人死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可以作为参考。

  阿那含(第三果),最后神识到那里去呢,是到十九天去,而后再修行,证得阿罗汉果。

  依佛法讲: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层天。欲界有六个天,色界分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四禅有九天,四禅四天向上的五个天,通称为"五不还天",又称"净居天"。如果你们念诵《地藏经》,或者其他经典的话,对这五个天的名称一定很熟悉的,就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证得第三果阿那含的,神识就是到这五不还天去,然后再加功用行,修持禅定。而一般用功修持者,如果生到这五天来,也比较好用功,到了那里,就不会再来轮回生死了。

  (16)"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接着讲斯陀含,斯陀含,翻译成中国话,称为一来,这是第二果。他死后再到人间来受一次生死,就可以证成阿罗汉果。

  (17)"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须陀洹,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称为"预流",或称为"入流",这是初果。为什么称预流?他已是预入圣者之流了,但是和儒家所说的圣者并不相同,他是已经超越了人天的圣人。因此,证到初果,就不会再堕入三恶道去了,等于考上了大学,已经取得了入学的资格,只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进,一定可以获得学位的,所以称为预入圣人之流。不过,须陀洹还要经过七次生死,才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跟一般的凡夫也不一样,凡夫在六道轮回里面,初果须陀洹只是到人间天上来修行,不会再到三途里面去了。

  以上所讲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小乘的四个果位,它必须经过修学证悟,到了什么阶段,证得什么样的果位,断了多少的烦恼。佛学中有所谓"见惑"和"思惑",就是对事理两方面所有的烦恼,都把它给断除了,一步一步的,才能够证得。所以,证了四果,不是容易的,而是有层次地慢慢修持。

  (18)"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要修持、证果,但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能够把爱欲断除。爱,就是情爱,欲,就是贪欲。能够把情爱和贪欲断除,才能够免除生死之苦。说个譬喻,好像我们的四肢──两只手和两只脚,假如用刀把它斩下来,就不能动了。虽然现在科学发达,发生了车祸、意外,手脚断了,马上就可以把它驳接上去,或者装上义肢,但是在古时候,佛在世时医疗是很原始的,所以作这样的譬喻。四肢断了,就是没有用了。"不复用之",起不了作用了。意思是说,我们要出家、要证果,首先必须把情爱和贪欲,所谓"财色名食睡",这许许多多的烦恼,欲望都断了,才能够证果,不然,由爱欲而造业润生,招感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那里能够解脱、自在,证得圣果呢?

作品译

  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恒常受持二百五十条戒律,修行四谛真道,精进志向,内心清净,成就阿罗汉。

  佛说,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寿命长久,震动天地

  其次是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后,灵魂往升至第十九层天,并在那层天界证得阿罗汉果。

  其次是斯陀含。斯陀含者,历经一次往生,再历经一次返还人间,即证得阿罗汉,即证得阿罗汉果。

  其次是须陀洹。须陀洹者,先后历经七番生死后,即证得阿罗汉果。

  爱欲已经断了的人,就如同四肢已断,不能再使用。

译者简介

  摄摩腾(?年-公元73年)、竺法兰(生卒年不详),皆为中天竺(古印花不春格时音较鸡长度)人,东汉明帝时受邀来到中国,在都城洛阳长期居住,翻译佛经,同被尊为中国佛教鼻祖,皆卒葬洛阳。

  摄摩腾,亦称迦叶摩腾,能解大小乘经,以宣扬佛理为己任,经常四处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国的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正遇敌国入侵。摄摩腾舍生忘死,亲自项跟突敌延出面调解,终使双方和来自好,他因此显名。

  东汉永平初的一天,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询问,知为西方360百科之佛。于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国,去寻访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国(钟景程站今阿富汗至中亚一带)几束宪积巧遇摄摩腾,就邀请他到中国。

  公元67年(永平十年),他们一行以白玉粒自马驮经,来到洛阳。明帝隆重接王香局待,先将其安置于鸿胪寺,后又专门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白马寺。此为中国国家设立僧寺之始。摄摩腾遂成为中国第一位沙门,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

  摄摩腾为了弘扬佛法,首先开始翻译佛经。他翻译著名的《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法。《高僧传》将他排列首位。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摄摩腾圆寂于白马肉欢寺,葬在寺内。墓前拱形券顶的石碑上刻有"圣旨"、"敕赐"、"汉启道圆寂通摩腾大师墓"字样。

  竺法兰本为天竺学者之师,自言能诵经论数万章。他也是蔡愔一行在天竺国遇到的,受邀请后,却被佛徒挽留,后也辗转来到洛阳,与摄摩腾同住白马寺。

  竺法兰博闻推抗细仅究味求强记,在洛不久即学会说汉语,很快就投入译经工作之中,先后译出《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后竺法兰卒,葬于白马寺西院,与摄摩腾墓东西相对,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出家证果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