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葡萄球针壳菌丝体两面生,展生,易消失;子囊果生叶背,散生,扁球形,直径187-277(平均 220.6)μm;附属丝5-14根,多为7-10根,针形,顶端钝圆,基部膨大成球形
- 中文名 蛇葡萄球针壳
- 门 被子植物门
- 界 植物界
- 目 葡萄目
- 科 葡萄科
基本信息
拉 丁 名: Phyllactinia ampelopsidis
中 文 名: 蛇葡萄球针壳
办定 名 人: Yu & Lai
参考文献 :Acta Microbiol. Sinica 19: 14. 1979.
形态描述
菌丝体两面生,展生,易消失;子囊果生叶背,散生,扁球形,直径187-277(平均 220.6)μm;附属丝5-14根,多为7-10根,针形,顶端钝圆,基部来自膨大成球形,挺直或微弯,长166-372μm,为子囊果直径的1-1.7倍,多为1.3-1.5倍,无隔膜,透明;子囊8- 33个,长椭圆形或卵形,有柄,78-98×29-42μm;子囊孢子2个,椭圆形或卵形,29.5- 35.0×15.0-24.6μm。

讨 论
来自 葡萄科上的球针壳,在我国曾先后在蛇葡萄属Ampelopsis和爬山虎属Parthe- nocissus上采得,并被宜么查泽田(Sawada,1919)和戴芳澜(1979)定名为Phyllactin院社时微ia corylea (Pers.)Karst.,但此菌的子囊较大,子囊孢子总是360百科2个,寄主也不同而有别。
生于爬山虎上的菌在子囊的数目与大小上,围与生于?叶蛇葡萄上的菌区别明显:前 者每一子囊果内的子囊数目为8-15个,大小83-98×31-42μm,子囊孢子较大为31- 39×22-25μm;后者的子囊较多(13-29个),子囊较小(78-84×29-39μm),子囊孢 子也较小(29-白济般即配纸32×15-20μm)。良鸡刚稳手心响但是,由于它们的其它性状较接近,而且寄主同属一 科,因此将它们暂归于同一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