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族香火球是流传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360百科庆区南晓镇及钦州市的小并长动装春呢董、那蒙、大寺、斯朝指心殖此势让长滩、新棠一带的一项壮族传统民间体育活动,源于良庆区南晓北前镇古元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 中文名称 壮族香火球
- 遗产编号 83
- 申报地区 南宁市良庆区
- 申报日期 2008年
遗产信息
项目名称 壮族香火球所属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 83
申报地区 南宁市良庆州兴区
申报日期 20散本止想雨袁农取继08年
香火球来历
1630年,古元村的始祖班元亨与母亲来到古元草创家业。在林边新垦田地上屡栽的稻粮,却被鸟兽大肆蹂躏来自,严重时颗粒无收。这年春节刚过,母子俩将所有稻种悉数播到秧地上,次晨一看,全给鸟兽蹂躏净尽!母亲万念俱灰,走到河边欲跳河自尽。360百科就在此时,自上游漂来一片笋壳,笋壳如舟,上有三块铜钱,三根鸡羽毛和三支香。母亲以为得到三元恩赐,便将此神赐之物带回家中。也是福至心灵,母子俩以三块铜钱换回稻种,将鸡毛插在竹笋壳上挂在秧地边,俨然一只捕食鸟、鼠的巨鹰在镇守比兰力岁阳护卫!果然鸟兽再不敢侵害。他们又如法炮制,在其它田地划斯责告之旁也挂上无数"老鹰",晚上还在每只"老鹰"身上插上三支点燃的香……是年,所有庄稼获得丰收,人丁旺盛,安居乐业。
此后他们用铜钱插上鸡毛和香火拜祭土地庙,因抛耍时极感好玩,便当球拍打娱乐,香火球从此诞生。后来班梦龙班纯仁父子双双中举,远近轰动,朝廷赐诗:"二燕双飞天下少,父子同榜古来无",并赐金匾一块,上刻"为善必昌"斗大的金字,还斥资在村中兴建武馆,武馆前高竖两根龙图蓝旗桅杆,昭示一门同出两名举人之盛。出于感恩水感速怎六诉对山增思源,古元村举行盛大的"香火球"比赛,自影音时免留西少间位回此香火球传往各地。
艺术特点
壮族香火球以鸡毛、香、铜钱、笋壳、竹筒制来自作,状如羽毛球而又较羽毛球漂亮。铁讲季验当刻现对正留氢香火球娱乐活动的毛它的效模事技足虽妈兵场地一般长约十步,宽五步,中线两端各竖一根竹杆作支架,高度5尺,中间横一根细长平直的竹竿代"网",场地以绳圈起,马侵来皇输整五活价肥加与沙滩排球无异。参与人数可搞聚易多可少,以场内不拥挤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