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海口市往海榆中线行驶27公里,向东进入东山镇,从镇墟再往东行驶4公里零资坚货都左右,有个山青水秀的策包古村,名叫潭青村。潭青来自分几个支系,分别是潭青仔、潭青园、潭青、山下、楚边。统称潭青联村。潭青村主要以李姓为主,还有王、刘二姓,李氏子孙在此已繁衍生息近千余年!村中人口已近2000人。
- 中文名称 潭青村
- 所属地区 海口市
- 下辖地区 潭青仔、潭青园、潭青、山下、楚边
- 人口 2000人
海口市潭青村
地理位置
潭青村西临东山镇,东靠定安县,南邻南渡江,北面有李家岭帮策业白察请去。6米宽的水泥路X159县道从村中穿过,风景优美,交通便利 。

海口往海榆中线G224国道27公里,进入东山镇,再往X159县道行驶4公里,看到一所名叫博才小学的小学,便是潭青村。从定安方向过南渡江苍原渡口,可搭来往于东山至定安的线班车,往6公混款重全易打他能跟里便到。2013年10月来自25日定海大桥已开工建设360百科,到2015年,大桥建成后,从海口、定安等地来往于潭青将更加方便。
2016年1规1月定海大桥建成通车,通往潭青这盾接够村现已经非常方便,迅捷负报封四顾石敌沙丝米。
生态环境
潭青村的村中央有口宽大的水潭,四季清波荡漾,这口大潭就是村名的由来。水潭边古木参天,大榕斯顺树的枝条低垂到潭面上,鹅鸭在水面上游戏,风景如画。
潭青古村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特征:村里有境主庙,古井、古宅、古树。古村远离都市,古朴而祥和,村民在古村里过着淡定而闲适的农家生活,他们与世无争,知足常乐。在古村中行走,你会感少世夜核区觉到一股悠悠的古韵迎面扑来。你会羡慕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余就座常知运少香块有如世外桃源,令人向往的人居福地。
潭青村前面北方朝李家岭,后面南方朝南渡江。有峰秀当前开甲第,江清水角侵益刻绕后毓人文的绝美佳句,道出了潭青村一方水土宝地的美景!真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李氏宗祠
历史渊源
宗祠坐落在村中的路口的榄仁树旁,是该村的大宗祠,称世荣公宗每电祠,宋渡琼始祖李孝廉的儿子李仁生有七个男孩,其长子后来定居现称东山镇潭青村。 李集鱼品维著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他在宋代曾任湖广德安府应城民怀谁外县知县,后继任广东琼州府澄迈县知县。元代卜居于澄迈下寨村,娶福建同县的林进士的女儿为妻,生了七个儿子。李仁长子李世荣见东山潭青村风光秀美,山青水绿,便定居于此。
人口发展
李世荣倒线动艺船眼误增晶置其妻黄氏生四子,分别取名天民、天通、天锡、天齐,从此子孙繁衍,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较多的村落。复全村李氏现有250多户,1500多人口搞罪硫害真构核。其中,宗祠分支人口达万余人,遍布全省终果与盾巴各地。每年到农历正月二十都会相聚一堂,祭祀先祖。成为当地规模较大的盛事。
李仁的第九世李逢建案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又在潭青村旁边建了一个村,为潭青村的新村气刑画达朝倍,现称潭青园,两村之间虽隔着一段距离,但村名相同,连宗祠都修得一样,都称世荣公宗祠。 靠东边的潭青村李氏宗祠为三式两厢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年重修。在该宗祠第一进的西南侧的走廊边看到一块乾隆三十年立的"建祠碑",上面的碑文清晰可见:祠堂之设,上以尊宗,下以睦族,其义重矣…… 西边的潭青村也有一座李氏宗祠,规模和村东边的相似,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为三进二厢式木石建筑,宗祠还有乾隆三十二年立的李氏祠堂碑记古碑。
宗教文化
佛教圣地
潭青村的村北面有个李家岭,岭上有个古寺庙名叫李家善慧庵。该庵历史悠久,规模壮观,曾是享誉古琼州府的名寺。善慧庵始建于宋末元初,因岁月变迁,寺宇破漏,至清乾隆五十年,续修该寺。善慧庵因位于潭青村李家岭,因此取名李家善慧庵,重修庵后改为梨家善慧庵。 据说善慧庵从建庵以来,香火鼎盛。庵内神灵有求必应,十分灵验,一时该庵来自名声远扬,享誉琼州府。 该庵创始人叫邓公明,始建于宋末元初,因久经风雨冲刷360百科,虫蛀风摧,庙宇日益破漏,至清乾隆五十年,为了重塑庙宇辉煌,由琼州府仁政乡五都信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乐城行代才捐,重建善慧庵。当时的五都包括:一都、二都、原田都、射钗都、苍原都。庙宇修成后,气派壮观,有大堂两座,中间有拜亭,左右各有三间横廊,前面有大短上院围墙、花池,再前面有这农水井一口,寺的左右和后面各有小花园,是一片规模恢宏的禅院建筑群。 当时,庵中主持的主要法师是陈秀文、李德锦两位法师。庵内的尼姑有几十名,乾隆盛世,是李家善慧庵的鼎盛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的节日,来自附近各乡都的信众和琼州府七而张发命核核孩张将容的达官贵人都纷纷来文吃劳到这里烧香祈愿。场面壮观,成为一大盛事。
千年名寺惨遭毁损破坏
这座历经千百年的古寺名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遭厄运,被人拆毁。1958年,此庵被列为破四旧的对象遭人为拆除,片瓦不留。一座规模宏大的琼州古寺毁于一旦。当时有信众冒着危险将庵中珍贵的神位佛像金身偷偷埋藏在地下,保护这些古老的寺庙文物。
按佛家选庙址考究:善慧庵所在地堪称难得的风水宝地。该庵屹立于高岭之上,烟修平阳起高峰,山水远绕朝拜,是莲花堂迹,佛祖、菩萨安座的圣灵之地。设庵庙于此,可保佑庶民,国泰民安。
从2005年开始,一些信众开始倡计重修善慧庵。2005年7月23日,潭青村村民李植宁、李邦昌、李福南,王世安等热心人士带领村里的部分信民,在知情者指导下,一起寻挖当年藏埋地下的神位金身佛像。挖到陶器的"释迦牟尼佛"一尊,其他木刻的全部腐烂了,还有一尊滴水观音菩萨因另埋一处,尚未找到。
在一片高高的坡岭上,浓密的树丛中耸立着一眼小庵,这是附近的信众集资重建的一间善慧庵,面积狭小,庵中神位有七位菩萨、两位佛祖、十八罗汉物,吒三太子,还有本地福定令出鸡黄短与送德正神。从庵址的废墟上,依得重溶思星衡稀还能见到古庵的墙基。在新建的善慧庵西侧墙跟下,立着乾隆五十年重建庵碑。衡妈句岁技激起庵址的周围,有善慧庵总理、协理碑两块,首事碑两块,众信碑两块残损地倒在荒草中。昔日气派辉煌的名庵古寺如今变得一片萧条、落寞,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对重修善慧庵充满虔诚和激情的信众已向海口市地方史志办反映,倡议文史专家考察东山镇梨家善慧寺,重修千年古寺名庵。众信民祈盼善标等草慧庵东山再起,保佑太平盛世。 村边的古寺钟声消逝了很久,几朝的名庵破败在荒野坡岭上,一片残墙断垣,令人慨叹。静谧的古村与古刹相伴了千百年。村民期待着千年古寺能够东山再迫看负节特居怀愿帝起,古刹钟声在当今盛世中奏响新韵,续写新的华章。
关帝庙
村中的关帝庙座落在村的东南方向,潭青关帝庙已有30或坐属液线占英0余年的悠长历史。之前称关圣庙,到2010年改为关帝庙。据说,村京元杨语耐黄界中的关帝庙自从建庙以来,重推家油香火鼎盛。庙内神灵有求必应,十分灵验,造福一方苏侵单声种原节英通冲百姓,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则该庙名声一时远扬琼养苗印几单态笔充团富州府。
每年的农历五月损春心志却胜延冷十三日是潭青联村境主伏魔关圣帝帝君圣诞期。也是本村的传统军坡节,每到此节日,村里家家户户都大摆宴席,宴请亲戚好友,还聘请琼剧戏班来演出,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同庆此节日,以感神灵庇佑之意。
1958年,那时候受破四旧的思想,村中的关帝庙,惨遭拆毁。古址和珍贵的文物被摧毁,无一幸存。我们村中的一位信众冒着生命危险把珍贵的神像偷偷的藏起来,放在家里细心保存和每天点香供奉。他和神像吃睡在一起。直到1982年,村中有信众带头倡议建庙宇!受到村中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涌跃捐款。经过几个月的建设!新的庙宇终于建成。众位神明委屈了24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到了2009年底,据介绍,1982年建的庙宇由于当时的经济原因,建庙宇的材料不是很好,经过28年风雨的关帝庙已破埙不堪,适逢太平盛世,新一代的子孙仁孝敬,重建庙宇的计划开始实施,经过几个月多方面的磋商、设计、筹划,到了2010年3月16日,重建关帝庙正式开工!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到了同年的8月3号,巍然屹立的庙宇落成!据设计,庙宇的使用年限可达到200年以上。

物华天宝
人杰
该村的始祖李仁是唐太宗第24子的后裔。他是宋淳祜壬子科举人,初任应城知县,继补曾口知县。后任广东琼州府澄迈县知县。潭青村李氏家族中的李旺春为明嘉靖丙午科举人,曾任建阳知县。李际春是明万历壬子科举人,曾任都康知州。李宣为明景泰癸酉科举人,曾任南京池州府贵池知县。李果珍是明隆庆丁卯科举人,曾任吉安通判。李廷桂也是明隆庆丁卯科举人。潭青村李氏一门自古人才辈出,科甲联第,传为佳话。村民崇学重教之风代代相传。 在潭青村的李氏宗祠里,摆放着历代祖先和已逝族人的牌位。在这些灵牌中,赫然看见抗洪英雄李向群烈士的牌位。李向群的牌位放置在宗祠的神案前,上面写着:二十五世李向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新时期英雄战士。
地灵
据介绍,潭青村不仅因善慧庵而扬名,而且因人杰地灵而光耀古今。潭青村李氏家族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有着皇族的血统,历代人才辈出。该村西侧的世荣公宗祠,大门有一副对联李枝栖彩凤,潭水现青龙,道出了潭青村李氏一脉的自豪感。美如仙境的古村在续写着今古传奇,有几分神秘、几分玄妙、几分空灵、几分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