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带来自石斑鱼,躯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360百科1-2.4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略凹。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鳃耙数8完组青-10+11-14。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宜势滑。
- 中文名 七带石斑鱼
-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 门 脊索动物门
- 界 动物界
形态特征
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来自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63-71;纵列鳞数105-120。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3-16;臀鳍硬棘III枚,软条9;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体侧及各鳍浅褐至灰褐色评班班,体侧具9条淡色至白色横带,但项部及尾鳍基部上之横带通常不显;上颌沟暗色;尾鳍具白缘。体长可达155公分。

栖地生态
主要栖息在沿岸之礁区,栖息深度在5-30公尺之水层。主要以小型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及台湾等沿岸。台湾主要在北部、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均有分布。
经济价值
具经济性菜里凯留厂之食用鱼,现已可人工养殖。可以清蒸、红烧以及煮汤方式食用之,风味佳。
营养价值
七带石斑鱼的含肉率为76.7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来自9.60%,粗脂肪为2.70%,氨基酸360百科总含量为18.33%,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总含量为7.59%,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1.4%,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模式。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老亚变什紧沉带为82.38,5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为8.2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2.45%,其中EPA与DH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械减.11%和12.78%。七带石斑鱼肌肉矿物元素种类丰富,矿物质中钾含量(4561.02mg/kg)最高,在微量元素中锌含量跑你雨食关川尔燃宁没沙(4.20mg/kg)最与高。
人工繁殖
研究人皮条乡员对七带石斑鱼的人工繁殖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棉钟独求航料甲往质征 一、采用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了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冷冻精子与鲜活精子活力,卵子属攻杨界素形态结构以及精子入卵过程。观察结果表明:冷冻精子与鲜活精子在精子活力与受精率等方面两者并无明显的差异,前者对七带石斑鱼人工受精成功率和仔鱼培育等方面拥有和后者同样的能力。卵子上的受精孔管道螺反由生血期演影旋状,外宽内窄,受精孔前庭较其壳膜表面稍凹陷,前庭内分布着许多类似受精卵表面上的微小孔。七带石斑鱼受沉胞作取坏章迫离滑停先精过程较快,30s左右就可以观察到有精子进入卵子中,尾部留在受精孔外。精子进入卵子剂功权获料谓氢印后,受精孔内有受精锥形成,周围可观察到絮状的受精塞,关将受精孔封闭;所观察到的受距龙配固八成秋续精卵都仅有一个精子样米进入受精孔管道,未发现多个精子共同进入一个卵子的情况。

二、观察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septemfasciatus)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变化,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
结果显示:
1、在太陆板适断本水温20℃±1℃、溶氧7.5mg/L、PH7.96、盐度30±0.5的条件下就标尼志伤旧目培育,历时40h48min全部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仔鱼出膜六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4细胞等二十八个时期。
2、在水温(20℃±1)℃,盐度30±0.5,DO>5mg/L,pH8.0±0.5垂洋办周怀香好义的海水中,初孵仔鱼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油球残存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9d,七带析种项稳调石斑鱼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8d,稚鱼发育至幼鱼。除性腺尚不成熟外,外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成鱼无差别。根据营养来源不同,可将仔鱼生长阶段分为:内源营养期(卵黄物质、油球)-混合营养期(卵黄物质、油球、饵料)-外源营养期(饵料)。
三、人工繁育的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仔鱼,在水温23-24℃,盐度29±1,PH8.0-8.5条件下,通过饥饿实验研究饥饿胁迫下七带石斑鱼仔鱼摄食、生长、发育、存活的变化规律。
结果显示:内源营养期,对照组与饥饿组生长性能无明显差异,卵黄囊与油球利用率相似,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续几个时期。混合营养期,在得不到外界营养情况下,仔鱼摄食率、生长速率、成活率均会迅速下降。饥饿组在自身能量耗尽后,出现微弱的负增长,至不可逆点期时,负增长加剧,直至100%死亡,整个发育过程仔鱼平均生长率为正常摄食仔鱼的48.8%。
七带石斑鱼仔鱼PNR期,仅有2-3天,耐饥饿存活指数为38.78%。
饥饿条件下,仔鱼成活率与孵化天数关系式:y=-1.1201x~2-3.682x+111.99(R~2=0.9525),去除初孵仔鱼第一天,整个生长过程,全长与孵化天数关系式:y=-0.0186x~2+0.1408x+2.2326(R~2=0.8769)。
正常摄食组仔鱼生长模式: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期-外源营养期;饥饿组生长模式:内源性营养-静止生长期-微弱负增长期-PNR期。
四、在人工育苗条件下,采用轮虫与牡蛎受精卵两种开口饵料,三种不同的投喂方式:A开口单喂轮虫、B开口单喂牡蛎受精卵、C开口将牡蛎受精卵和轮虫混合投喂,分析对比不同饵料对仔鱼开口效果。通过观察5日龄仔鱼日摄食与4日龄至20日龄仔鱼消化道饱满度的变化,探讨仔鱼摄食习性及光照与摄食的关系。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孵化开口后,投喂3d牡蛎受精卵者比直接投喂轮虫的对仔鱼生长有明显的效果,10日龄前,B组在全长,肛前距、口裂宽方面都大于A、C两组,B组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为4.969%,分别是A、C两组的2.5与2.4倍,生长速度最快;5日龄仔鱼在9:00~10:00与13:00~14:00时间段,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期,光照强度分别为720~1018lx与865~923lx;4日龄仔鱼其饱食率较低,只有40%达到了3级摄食量,4至10日龄的仔鱼饱食率波动幅度较大,10日龄后开始逐渐上升,13日龄后基本可以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