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学法论》是2009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于素梅。本书主要是对体育学法知识的概烈括,着重讲解了体育学法的现况及发展。
- 书名 体育学法论
- 作者 于素梅
-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年4月1日
- 页数 195 页
内容简介
《体育学法论》讲述了:学段划分形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之外,关于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来自生的体育学习能力360百科。"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难负问才片七早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理论、途径和好的训足重限开方法。体育学科也已逐前副句华和岩凯了渐意识到研究学生学斯法的重要性,而且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学法的探索工作。
作者简介
于素梅,博士,1969年出生。河南省周口市人。19871年考人河南大学,1991年本科毕业后办且古音鲜龙茶拉在周口师范学院任教。2007年调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座朝次空居造雨请型章方南大学体育社会科学0f究所兼职研究员。2002~2005年,考入河南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2005~2008年,考人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进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基建界铁约什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沦著20余部;主持并完成12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七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2003年荣获"全国体育新菡奖"。管呀苦星影含由怎口六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7年所著论著《中国体育旅游研究)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毛振明,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6月出呀视杆也白按孙这生于北京,197刘孩9年考入北京体亩学院,1984年赴日本广岛大学学习体育教育理论,1990年获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其后就职厂日本中京女子大学任讲师并进行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后就职们则降首快短心象村过场于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首郎体育学院等单位。2002年调入北京咖石范大学。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各种国家级体育教材10余套种,曾主持过旧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所研制的《国家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被国家推行,并列入2003年要脸液各觉新华社十大新闻第三条内容,所主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现担任教育部中小学体井祖蛋专送家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小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固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体疗学科组专家等社会工作,担任清华大学等十几专植连味学子前露粒配为所院校的客座教授。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3年被授子"宝钢优秀教师奖",2005年,获得困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破评为"北京市高校教学发历子反聚信宗势游突名师"。2008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图书目录
来自 第一章 体育学法研究的意义与逻辑起点
一、为什么要研究体育学法
二、研究体育学法有何价值
(一)促进体育学法理论的建构
(二)加强对体育学法的有效指导
三、有哪些体育学法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体育学法本质的认识问题
(二)体育学法的分类问题
(三)体育教法与360百科学法的关系问题
(四)有效体育学法的指导问题
四、如何确立体育学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五、本径回决地段燃直划尽端研究采取哪些重要研究方法
(一)查阅文献确立了研究鸡宁范围
(二)课堂观察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
(三)访谈专家统和了研究主线
(四)问卷调查佐证了研究假设
第二章 体色育学法相关与相近概念辨析
第二章 体育学法相关与相近概念辨析
一、学习与体育学习
二、动作技能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
(一)动象步作技能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的座老须底容银差异性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及心理特征
(三)体育课堂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划分
三、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学习能力
四、体育学习行保频风露统聚为与体育学习方法
五、体育教法与体育学法
(一)关于学法与教法关系的几种认识误区
(二)体育教学中是否重扬攻毛心马包林犯快视教与学的方法的四种情形
(三)体育教法与学法的多维比较
(四)体育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动态关系
第三章 体育学法基本理论建构
乱消利一、体育学法概念的界定
(一)体育学法概念界定的依据
(二)体尽夫血装育学法概念的界定与表述形式
二、体育学法特征的分析
(一)多层次性
(二)外显与内隐的统一性
(三)个体差异性
(四)动态发展性
三、体育学法分类体系的建立
(一)体育学法的分类依据
(不从变政示身二)多层次体育学法分类体没事几况汉起卷令系的建立
四、体育学法内外层四要素动态结构体系的确立
(一)体育学法结构中的要素与层次
(二)体育学法内外层四要素动态结构
五、体育学法产生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体育学法的来源
(二)体育学法产生所需的内外条件
(三)影响体育学法产生的因素及分析
第四章 体育学法表现及个续组它李手将当灯丝体差异性
一、体育学法表现
(一)不同课型的学法表现
(二)体育课上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步骤和学习方略
(三)不同学习环节的学法表现
(四)特殊体育学法表现个案分析
二、体育学法表现个体差团临了灯笔待席棉怕通异性
(一)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损武常英跳章固放断(二)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三)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四)不同学习内容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五)不同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学额慢书耐陆盾做活盟新法表现差异性
第五章 体育学法指导
一、体育学法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
(二)理论上的体育学法指导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
二、有效体育学法指导策略
(一)准确把握体育学法指导的依据
(二)突出学法指导铁找言的针对性
(三)正确认识体育学法指导作用的相对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