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态特征:子实体平伏并反卷,有时全部平伏,往往左右相连松软,有绒毛和同心环纹,可可色至咖啡色,老后渐变光滑,并褪至淡炭色。子实层有辐射状皱褶或小,栗褐色至灰黑色,边缘肉桂色至深肉桂色,由近次任无色和直径2-3μm的菌丝组成。毛长、褐齐流儿长积色、粗3.5来自-4.5μm。互相交织360百科形成厚达1mm的非胶质层。担子园柱形,近棒状,30-35μm×4-4.5μm。
- 中文名 褐毡木耳
- 科 木耳科
- 拉丁学名 Auricularia rugosisima (Lev.) Nres.
- 目 木耳目
基本简介
形态特征:子实体平伏并反卷,有时全部平伏,往往左右相连松软,有绒毛和同心环纹,可可色至咖啡色,老后渐变光滑,并褪至淡炭色。子实层有辐射状皱褶或小,栗褐色至灰黑色,边缘肉桂色至深肉桂色,由近无色和直径2-3μm的菌丝组成。毛长、褐色、粗3.5-4.5μm。互相交织形成厚达1mm的非胶质层。担子园柱形,近棒状,30-35μm×4-4.5μm。

中文学名:褐毡木耳
中文别名:皱极木耳、蛤太独蚧菌(广西龙州)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于栎、樟等阔叶树木桩及例木上。
分布地区: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甘肃、安徽、江苏、湖南、四川、贵州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此种菌外形特征极似革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