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云乡话书

邓云乡先生的文字在读书界影响深远,而他的大部分著作却已经不声云装批切易觅得。河北教育出版社土它丝溶呀各自2004年1月起编辑出版《邓云乡集》成为最受来自人关注的图书之一。邓云乡著述浩繁,编辑文集工程颇大《邓云乡集》凡十六种十七按苦晶册,至2005年1月方始地晶怎采社战脱极出齐最后一册积怕训德续器持。这套书设计朴素大方,每册都以藏书360百科票一张制成标题,雅致之外更甚合邓云乡文字的风格。

  • 书名 云乡话书
  • 作者 邓乡云
  •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年11月1日
  • 定价 25.2 元

内容提要

  风俗是既有传统,又富有变化的;历史是时间的延来自续,不断前进的;文化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

  因为写了几本有关北京和360百科《红楼梦》的风俗旧事的书,又现晚力参加拍了一部《红楼梦》电视剧,挂了一个"民俗指导"的衔,便被朋友们一会儿叫作"红盾位报体行陈到温进搞学家,一会儿叫作"民俗学家",真是感到惭愧得很,只不过比年轻朋友多活了几年,杂七杂八地看了几本无用的书,照《儒林家缩干系宽编总台外史》马二先生所说,都是些无用的"举业",既不能做官,也个能发财,哪里数益则村定位配称什么"家"呢?只是爱好此道,喜欢结合书中所写,神游今古;结合善应分界刻爱量娘生活经历,留心俗事赏鉴生活而已,岂敢望成家哉!

 赶其 民俗学是很摩登的,因为外国人也讲求此道,大范畴来讲: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小范畴来讲:宗教学、民俗学……具体到实际上,饮食、衣着、建筑、礼仪、婚丧、娱乐等等生活习惯,因国家、民族、地区而异。中国过去说:百里不同风。各地区差别都很大,至于个同民族、不同国家,考解重达几那就各有传统,差异更大了。地区差异而外,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区之间,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不断变化着。距离越远,时代越长,差异越大,隔阂也越多,而人类又富于好奇心、求知欲,文化越发达,知识越广泛,来往越频繁,就越想多知道一些不同的奇风异俗,或以好古之心,想了解其历史;或以好奇之心,想探索其源流;或以爱美之心,鉴赏其表面;或以好善之心,雅爱其淳真……总之,人们对于这样一些知识学问感兴趣,去注意它,去研究它,出发点总是好的,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总是起到丰富作用的,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说来也是有益的

  民俗学来源于民俗,民俗来源于生活,这样说大概不会错。民俗按我国古语习惯,也可以说成是民间风俗,在历史传统上,虽然利强茶神仅盾帮认的值胜不大说民俗,而风俗却是说了有两千多年的老话。什么叫"风俗",汉书》中解释说:"凡民之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律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大抵人类的生活,总不外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前者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物产等等,后者如政治、宗教、教育、文化、战争等等。再加调功够志决训波米祖历史的因素,前者形成其传统特征,后者又促使其不断变化。这样"风俗"两字,概括的面味道心唱可毛财径换改省更全更广,似较民俗的内涵更有概括性,因此如把进口的"民俗学",转称为内销的"风俗学",不是也很好吗?

  广阔的世界、悠久的历史,要把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的各种民俗或风俗了解个大概,这真是比一部"不知从何说起"的《二十四史》,还要"不知从何说起",真所谓"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难免要望洋兴叹了。宏观既难,微观实也不易,有时候"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时某地风俗中的一桩事,尽管好多人在做,却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手头有一本六十二年前顾颉刚船曲雨考室力波接脚先生编的《妙峰山》,这是当时北京延续了几百年的最盛大的庙会,年年四月庙会开时,有组织的朝山赶庙的善病克号序集误须会以百数个计算,有组织的香客和自行前往的有多少万人。顾颉刚先生和北京大学研究所的同仁特地组织调查团,去妙峰山做了一次实地调查,参加的人都写了调查记或日记,详细记录了看到的一切。但调查虽然详尽,却也只是表面的纷繁的现象,只是留下了历史的实录,供后人去想象其盛况。本质的东西也很难了解透彻,如提到宏观理论上来看,那也就更难了。顾颉刘间受城视省础星固刚先生归纳了两点:一是虔妈掉张息就还水诚的迷信活动,"有了国家的雏形";二是风景特别好,"能给进香者满足的美感"。前者是宗教、政毫护治因素,后者是自然环境影响;前者是迷信的心理在支配,后者是愉快的感受在驱使东迫或过基太船角升争并。而在千千万万的进香者中,也并不完全是一致的心态,有的偏重于前者,有的偏重于后者,而其程度也各不一样,但不辞辛劳,朝山赶会的行动却是一致的,这就形成延续了几百年的妙峰山庙会盛况,作为民俗,它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作为风俗调查者,民俗研究者,就要微观它的表现,调查研究它的历史,想象分析它的成因,宏观它的社会影响,文化意义。或赞扬之、提倡之,或诱导之、改变之……我想这既是有趣的,又是有意义的,与然也是很难的,要踏踏实实读书、调查、研究、想象……总之,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风俗中每一桩小事,都有它广泛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群众基础,又有它岁月悠久的历史习惯,还有地理、物产、气候等等因素的良久影响,再有各种宗教、政治原因,在某些个时期,最后这种原因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我国历史讲,其特征政治总是主要的,宗教只是部分的,一直没有形成过全国的影响。)这些都能使好此者在某些小事上引起许多有趣的想象,比如近年发现的秦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是"俑"这一风俗的最大的表现,是极端迷信和专制政治的巨大表现,现代参观者有的人赞赏其伟大,这是人的某种本能迷信权势的表现;有的赞赏其精美,这是人的本能中爱美的感情的流露……这些感觉都是自觉不自觉产生表露出来的。如果以政治历史的知识看,就会联想到祖龙的暴政和专制,单为他个人修个坟墓,尽管埋的是泥人,不是活人,也不知动用多少劳役,掠夺多少当时活人的财富,才修了这样的坟,试想当时被劳役的、被掠夺财富的人的家庭,有多少怨恨、悲剧、诅咒……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参观,某些人可能唾骂之,又哪里值得赞叹呢?假如再从工艺上想象,则另有趣味,我先想那么许多大泥人,如果全是高手艺人去塑,那得要多少高手艺人,多少时间塑成呢?想象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想大概是模子脱的,先做成几十个模子,然后用胶泥去脱,这就可制造几百几千,方便多了。因此我联想到我小时候玩过的泥人模子,这小小的玩具,似乎和两千年前的秦涌,有着千丝万缕关系,在风俗演变,源远流长中,这样一个小事物,细想起来,也多么有趣呢?

  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人吃饭用筷子,欧美等国人用刀、叉、勺,亚洲、非洲有些国家人吃饭用手抓。我有时主观设想这一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呢?大概是最早开始在篝火中取熟食时,中国等地先民多吃芋栗之类干果,用两个木棍一夹就可取出,随便敲敲壳就可食用;欧洲先民多在火中取食渔、猎动物,要用尖锐有叉的硬的枝权叉出,用锋利的石片切割;而南业及非洲等处热带先民,熟食较晚,多以手采野果充饥,这样年代久远,世界上就形成用刀义、用筷子。用手抓三种不同的吃饭的形式。生活所关,风俗所系,如何形成,年代久远,尤法考证了,想象其原因也很难了。现代科学,促使人类交往日渐频繁,相隔万里朝夕可至,因而风俗的差异、互相的隔阂,也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隔阂也日见其缩小。即以用筷子而论,七十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时,他的房东老太太反复问他中国吃饭总是拿两根木棍吗?有一次吃通心面,又问他,难道吃面也用两根木棍吗?到此闻一多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一直以为用筷子也像用刀叉一样,是一只手拿一根。这就是风俗,也可以说是民俗的隔阂,,欧美到处都有中国菜馆,用筷子吃饭对在欧美大都市中的人说来,似乎已不稀奇了。

  民俗中不少活动,有迷信的成分,这和宗教的信仰是很难严格划分开的。如妙峰山庙会,便是这样。但对当时京、津二地手工业者及四乡农民,却是一种很健康的、有益身心的活动,不但使个人通过朝山的活动,身心双畅,而且培养了一种自觉热心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比强迫其做这做那,或空口说教,宣传其做这做那有效得多。因而重视、讲求、研究民俗,其意义更在于引导民众发展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

  民俗中落后的、愚昧的、甚至于很坏的、犯罪的成分都有,外国有,中国传统的也不少,要防止其沉渣泛起,就要从文化、教育入手,提倡、宣扬其好的方面,抑止,甚至防范、禁止其坏的东西。在提倡民俗学的同时,我想也必须注意到这点。

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人,著名的民俗学家。曾为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顾问。他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定居上海,任华东电力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其著作多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文笔隽永,富有情致,常道人之所未道。邓先生将其书斋命为"水流云在之室",以云为精神故乡,读邓云乡,手中捧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往昔的历史和衰老垂危的生命。周汝昌曾言:邓氏已矣,或许竟可以视之为中国某种文化传统的断绝。"邓氏文章,今后怕是不会再有。没有人愿意写这种文章了,而且也没有能写这种文章的人了。"

编辑推荐

  邓云乡教授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来自厚文史功底。退休后以其亲身经历的事件或与他有涉的人或事为诱因,或描绘与时代生活爱秋还任点重矛功策沙长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潜心著书。

目录

  二十四史

  二十记本夫显四史痴想

  关于《蜀碧》

  《清史稿》琐谈

  二百年前古书

  "小山"辨

  易安居士"送别词"蠡测

  禁书与太平歌词

  "青词"与"太平歌词"

  雍正的大批判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红"趣胜谈禅

  "红楼"茶事两则

  《红楼梦》《阴骘文》惠红豆

  《红楼梦》与《窕360百科言》

  《红楼梦》上海话"促狭"

  乾隆与"傻大姐"

  吴梅村《红楼梦》锦靴

  湖畔谈"红"(三则)

  两本"红楼"小书

  "石头渡海"和胡适

  "石头"的祝愿

  画意诗情蜠理

  汪辉祖及其著述

  遗老与《雪桥诗话》

  潘氏春闱诗旧构决用斗表乡

  一首连着今人命运的绝唱

  --读邓廷桢《月华清》词

  《清秘述闻三种》读后

  《王国维全集映信册》与《颐和七年园词》

  读《藏园群书经眼录

  谈《瓜蒂庵丛刊》两则

  谢国桢先生与《晚明史籍考》

  读《王文韶日记突图圆触你领全距首

  《忘山庐日记》声数清鲜重既够素方和角与北京

  李越缦与《苏园花事词》

  枝巢老人及其著述

  《胡适的日记》录趣

  胡、顾《水经注》书札

  顾颉刚与崔东壁

  鲁迅抄碑、抄书及《游仙窟》跋

  叶老论《说园》

 湖完喜 信里"红楼"

  --怀念平伯夫子

  《俞平伯书信集

  俞家老书

  家书抵万金

  读《俞平伯家书》

  俞平伯师与故乡

  再读俞师日记

  《冬夜》与《古槐》

  徐倍比余高完压航鲁聚而显志摩《府中日记》及罹难实录

  沈从文师的学术文章

  张伯驹氏原刊《丛碧词》书后

  容庚先生的《丛帖目》

研推甚手  石印《御制圆明园图咏

  一本破书,三种乐趣

  --商务珂罗版《曼殊留影》残卷书后

  杨小楼栠志辅《升平署档》

  --京剧史籍之一

  梅兰芳倠芟烟"剧学丛书"

  --京剧史籍之二

  金梁的书

  笔记而且大观

  才女写书

  晚明小品

  白话大师的文言文

  新诗人写旧体诗

  北京风俗画与日本

  北京乎

  读《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书忆

  著书难为稻梁谋

 关治说五 "书缘清话"八则

  书话四则

  稿费沧桑

  送书的烦恼

  为书打官司

  书边杂吗洋将决角

  "世缘"和"书缘"

  万里《寄情吟》

  谁知散木有乡根

  董桥与《董桥钱额属油责建格践露超文录》

  《留欧印象》与医生写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云乡话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