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技术》是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孙逢春。本书主要介绍了电传动履带装甲车辆纵向动力学和转向动力学及其控制等。
- 书名 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技术
-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
- 开本 16 开
-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约值 《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白般板按杂里越不电传动技术》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坦克互课得道几考表装甲车辆电传动领域中的研究成然尽条果与经验总结,是一本理论性较强,而又紧密结合研究工作实践的专著。《装来自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技术》主要内容有:装甲车辆电传动系统基本概念与分360百科类方法;电传动履带装甲车格精般字诗弦虽辆纵向动力学和转向动力学及其控制,控制理论;混合动力电传动系统内燃机一发电机匹配与控制;驱动电机以及控制;综合冷却系统设计;电传动综合控制与能量管理;动力电池成组应用与管理;电传动履带装甲车辆系统仿真与电传动系统试验技术等。全文阐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通识易懂。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技术集车辆、电力拖动、自动控制、新能源、计算机等领域最新技术于一体,是未来全电战斗车辆的一种重要动力驱动形式。
《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技术》可作为从事电动车辆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教学及参考用占书。
编辑推荐
《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技型架少象术》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部鸡田画政讲宁简介
孙逢春,博士,男,19过评讨编兴滑58年出生于湖南临澧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专家、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专家。长期在电动车辆、混合动力坦克装甲车辆电传动领域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李副艺季推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百项优秀专利奖各1项,还获GM中国科技成就奖、中国汽车工业优秀科技人才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著作129篇。
张承宁博士,1963年2月生于安徽太湖,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滑修激们缩导师,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自1994.年以来长思地怀底水成落话和期从事电驱动车辆电机驱动系统、能量管理系统、整车综合控制与数字化网络系统、充电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家"十一五"和"十五"某国防重点预研项目课题副总师;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车用驱动电机系统检测技术和快速评价研究"课题组长,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足医句方达让品氢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目录
第1章概论 |
1.给粒世划美置个季族1 电传动装甲车辆家思油担守冲危纸和发展简史 |
1.1.1 早期的电传动装甲车辆 |
1.1.2 电传动装甲车辆的冬眠期 |
1.1.3 20世纪末期的电传动装甲车辆 |
1.1.4 电传动装甲车辆的最新发展 |
1.1.5 我国电传动装甲车辆的发展状况 |
后1.2 电传动装甲车辆的发展出吧话宪茶问背景 |
1.2.1 高能武器的应用 |
1.2.2 电子对抗与攻防转换 |
1.2.3 节能减排与增大作战半径 |
1.2.4 现代战争发展的需求 |
1.3 装甲车辆电传动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
1.3.1 电传动系统结构分类 |
1.3.2 混合动力电传动系统结构 |
1.3.3 混合驱动电传动系统结构 |
1.4 装甲车辆电传动关键技术 |
1.5 装甲车辆电传动发展按六木趋势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电传动装甲车辆纵向动力学 |
2.1 纵向动力学 |
2.1.1 行驶阻力 |
2.1.2 驱动力 |
2.1.3 直线行驶运动方程 |
2.2 动力性能 |
2.3 制动性能 |
2.3.1 制动要求 |
2.3.2 最大制动力矩(功率)计算 |
2.3.3 电制动与机械制动分配原则 |
2.3.4 电制动分析计算 |
2.3.5 机械制动的分析计算 |
2.4 电传动系统效率分析 |
2.4.1 电传动系统功率流 |
2.4.2 内燃机一发电机组效率 |
2.4.3 动力电池组效率 |
2.4.4 电机驱动系统效率 |
2.4.5 机械传动系统效率 |
2.4.6 电传动系统总效率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电传动履带车辆转向动力学与控制 |
3.1 转向原理与转向动力学 |
3.1.1 转向原理 |
3.1.2 原地正反转向 |
3.1.3 B/2转向 |
3.1.4 小半径行进中转向 |
3.1.5 大半径修正转向 |
3.1.6 斜坡转向分析 |
3.1.7 转向控制策略 |
3.2 极限转向原理与控制 |
3.3 转速控制 |
3.3.1 控制任务及难点 |
3.3.2 驾驶员输入的定义与解释 |
3.3.3 转速调节控制策略 |
3.4 转矩控制 |
3.4.1 控制理论基础及可行性 |
3.4.2 驾驶员输入定义 |
3.4.3 转矩调节控制策略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内燃机一发电机组匹配与控制 |
4.1 电传动系统的动力源技术 |
4.2 IGPU系统及其组成 |
4.3 IGPU系统性能匹配设计 |
4.3.1 电传动系统能量传递的特点 |
4.3.2 内燃机工作特性 |
4.3.3 发电机工作特性 |
4.3.4 内燃机一发电机组的工作范围的确定 |
4.4 IGPU系统控制策略 |
4.4.1 内燃机一发电机组功率跟踪工作模式设计 |
4.4.2 IGPU系统功率跟随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4.4.3 基于功率的前后功率链协调控制 |
4.4.4 无电池参与的前后功率链协调控制仿真研究 |
4.4.5 电池参与的前后功率链协调控制仿真研究 |
4.5 IGPU系统反拖控制 |
4.5.1 模拟传统起动电机方式起动内燃机 |
4.5.2 电机高拖动转速方式起动内燃机试验 |
参考文献 |
第5章 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
5.1 电传动车辆的几种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
5.1.1 几种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
5.1.2 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中的功率器件 |
5.2 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
5.2.1 直流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
5.2.2 三相感应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
5.2.3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
5.2.4 续流增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
5.3 交流感应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控制算法 |
5.3.1 交流感应电机d-q参考坐标系数学建模 |
5.3.2 交流感应电机VVVF控制 |
5.3.3 交流感应电机矢量控制 |
5.3.4 速度控制算法 |
5.3.5 效率最大化控制算法 |
5.4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
5.4.1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5.4.2 永磁同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 |
5.5 续流增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建模与控制 |
5.5.1 续流增磁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驱动特性 |
5.5.2 驱动电机励磁磁场饱和状态分析 |
5.5.3 电机驱动转矩一转速特性计算分析 |
5.5.4 驱动时电机增磁绕组励磁电流一转速特性 |
5.5.5 驱动时电源电流与电机转速关系 |
5.5.6 最大驱动转矩Temax和最大驱动功率Pmax输出特性 |
5.5.7 续流增磁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综合冷却系统 |
6.1 电传动综合冷却系统特征 |
6.2 综合冷却系统的分类及构成 |
6.3 闭式高温冷却水系 |
6.4 综合冷却系统传热与流动分析 |
6.4.1 冷却系统散热量 |
6.4.2 循环水流量及流动阻力 |
第7章 电传动系统综合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 |
第8章 电池成组应用与管理 |
第9章 电传动履带装甲车辆系统仿真技术 |
第10章 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系统试验技术 |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