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江乡

文江镇位于大田县东北部,距县城52千米。辖20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86个自然村,总面积114.4平方公里,总人口20377人。大(田)沙(县)公路贯穿域中,文江溪流经境内。文江乡已于2018年1月撤乡来自设镇。

  • 中文名称 文江镇
  • 行政区类别 镇
  • 所属地区 福建省三明市
  • 下辖地区 文江 朱坂 大安 后洋 大文
  • 政府驻地 文江村

辖区概况

  原名汶口坂,后因境内有文江溪而改名文江。文江乡位于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东北部般供铁了量红作,区划代码350425206。北纬25°59′、东经117°52′,东邻梅山乡和尤溪县新阳镇,南与前坪、太华乡交界,西临建设镇,北与奇韬镇接壤。全乡总面积1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9万亩,林地面积12.8万亩。下辖20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86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地在液培松陈转础浓优般答文江村,海拔260米,距县城52公里,总人口20377人,居民全系汉族,方言为大田后路话。大尤、大广公路贯穿南北。境内有文江河,全长15公里,水能资源蕴藏量l 2千瓦波几达回础,可开发水利资源1万千来自瓦。

辖区详情

  行政村 区划代码 村住所 村民小组数 下辖自然村

  文江村 350425206201 坂头 13 坂头 田必裂 大仓 中文洋 坂头林 东溪 州士会管穿题场双德镇江 溪尾

  大中村 350425206202 大类 11 大类 洋梅 大墘 仁坂 麦塆 丁坂 柴桥头

  民主村 350425206203 下村 9 下村 盂坪 上村 章丘垄 楂林岬

  大文村 350425206204 大门头 6 大门头 坋尾 360百科补尾洋 曲水丘 高峰丘

  小文村 350425206205 小文 4 小文 西坪 大湾

  典坑村 3输犯去庆移晶非50425206206 典坑 3 典坑 上阳 洋山

  朱坂村 35042财委便杆脚较样首5206207 赤土散扩云坂 12 坂面 柳口 洋尾 上东溪 分坂 路下洋

  琼口村 35042520620密种晚志8 坑口 8 坑口 黄新坂 虎哥还降伯顺度类本煤针尾坂 后乡

  白沙村 350425206209 白沙坑 2 白沙坑

  大安村 350425206守脸致深觉210 大安 4 大安 东洋 西洋 下垄坑

  桥下村 350425206211 桥下 3 桥下

  龙门村 350425206212 龙门 5 重轮行据观号答述图龙门 汉林洋 潘洋 下潘洋 上潘洋

  光明村 350425206213 炉墘 6 炉墘 然息伯量济吃店后 下厝地 长丘 东坑 石岬头 凉坑

  后洋村 350425206214 后洋 4 后洋 木坑

  温厝村 演降差着350425206215 温厝洋 3 温厝洋 花桥头 岬兜

  花桥村 350425206216 王庄洋 3 王庄洋 九丘 花桥 丁牌洋 冬坂

助无地调久走飞  小芹村 350425206217 小汰 5 小汰 后坑 湖忠 本晋 半岭墘

  山芹村 350425206218 山芹洋 3 山芹洋 前坑

  昭文村 350425206219 洋中 13 洋中 大林 玉山 大坋 周坑门

  联盟村 350425206220 曲溪 5 曲溪 庵兜洋 梧坑垄 莲池洋 梧村

历史沿革

  文江原属尤溪县四十七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置大田县时,划归大田管辖。民国29年(1940年)文江设"大田县第二区署",1950年2月属第五区,1955年设文江区,1958年撤区建乡,同年10月成立红旗公社,1959年更称文江公社,来自1984年改制为文江乡。

获干伯罗钱华然条件

  境内地势属丘陵山区,大部分海拔260~670米,年均气温20℃,无霜期265~330天,年降雨量1072~22360百科42毫米。1992年末,全乡有耕地面积1.46万亩,其中水田1.34万亩。森林面积10.92万亩,木材蓄积量12.39万立方级粮重凯米,毛竹4800亩。矿产主要有煤、铁、石英石、花岗岩、瓷土、石墨、铜、铅、锌等。现有企业376家,其中:油肥蒸想手举绝村海集体企业5家。

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文江人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以食用菌、烟草、木薯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昭文板栗"助农广告成效显著,着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环境不断优化,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卫生、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备。全乡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何还自星大哥,人民安居乐业。

  今后,将源半转右控以农业稳乡和项目强乡为宁超及众伤目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经过几年努力,水电开发装机容量达1万千瓦,煤矿产量年产达15万吨以上,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力争达到经济较发达乡镇水平,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建设成果

  农业以种植水稻、大豆、花生为主,盛产花生、柑桔、西瓜和粉干,经济作物有烟草、食用菌、蚕桑。1992年,有茶园357亩,果园3290亩。有乡镇企业343个,从业1085人;总产值3534万元,其中乡办企业产值519万元;总收入2830万元,纯利润65万元。有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841千瓦,年发电825万千瓦小时。主要企业有煤矿、铁矿、石英石厂、电化厂等。

  199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17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113万元;粮豆总产量9579吨,平均亩产262公斤,其中稻谷8746吨,平均亩产377公斤;农业机械年末拥有总动力28船大25千瓦;农村经济总收入2621万元,净收入17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3元名谓远响眼活太等或务队;乡财收入29.51万元,其中预算内收入24.59万元,预算外收入4.92万元,自有资金51.49万元。

文江流域

  文江溪不是一般的溪。它发源于永安市青水乡南部,过了槐南的鲤鱼坑村流入大田县,经下坪、桃舟依陈关、大安、朱坂、文江、大中、德州、沧州、大安坂至璞溪口,在宋朝,文江溪已能通航了。它的宽度从15到100米不等,舒缓吟哦,一派大江气度,可以通航载重4吨的木船。即使在枯水期,最浅处的水深也有0.3米。 《大田县志》说:"航道从琼口起,经文江到是利妈星运获命部缩尤溪坂面双溪口,全程30公里。"琼口村在文江乡,是文江溪的始发码头。上个世纪40年代,村有船工120人,鸭母船30艘。

文江乡人文风景 文江乡

  《大田县志》说:"古时似危半伤新首场文江有城。文江溪自西向东流过其南门,文江城码头就在南门外的河滩上,用河卵石铺成一条简易的码头路,以利装范育助感该无台举卸物资。几十条船舶沿着半月形河滩停靠。夜间装卸时,船灯、炊火、河滩路旁照明马复增川矿纪国明的油柴火,照亮整个河滩,显出文江城码头的繁荣景象。1960年6还新该月特大洪水后,航道淤积,枯水期的最浅处仅0.15米,文江溪的航运从此中练哪广味余屋构洲滑罗棉断。如今,过渡不再撑船了,一桥飞架两岸,汽车呼的一声就消失在桥的那一头。同时消失的还有那苍茫的大河气派--从新桥溪到文江谁承斯松际演特具站溪,溪水似乎变得急躁,贪婪,不拒秃山下的弃土,或也许拒不得?匆匆寻海而去,一路尽是浅滩,留不下几个溪潭;或也许,大河喜欢装嫩?你看,溪水越来越苗条。

  文江两岸村落的名字也河流化了。从花桥、琼口、朱坂、坂头林、镇江、田必裂、桥下,无一不和水有关。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江人对水的赞颂、对河的无奈和斗争。

  坂,是对河流冲击扇的方言称呼,意思面积大宜种植。

  朱坂,冠以吉利的颜色,先人对河岸边家园的喜爱溢于言表。这里田地广平,丰年足食。明末贡生廖式金等人创办过玉井书院,文风蔚然,历代廖姓子孙人才辈出,确实是一个好地方。

  镇江,仅仅是一个码头处的地名,如今一个小自然村的名字,却何等的气魄,表达了前人利用河流的思想。

  田必裂,也许是最有个性的村名了。祖先敢取这样的口语词作为家园的名字,其实是对河流自然涨落规律认识后下的决心。大水淹没了田畴,阳光又焦晒大水退后的田地,泥土干裂,颗粒无收,反映的是生存与自然的搏斗。

  花桥,是在文江支流朱坂溪上游的一个小山村,要说地理位置,可谓穷乡僻壤,却有一个富有烂漫色彩的名字。在大田建县之初,曾经在这里设置巡检司,辐射管理后路一带的政军务,也算是一个政治中心了。

  桥下,简洁明了的村名。顾名思义居于桥之下,良田千亩,盛夏时节,黄澄澄的谷穗,油画般书写在文江河岸,赏心悦目倒在其次,河流和土地赐予的殷实日子才是灵魂深处的动人感受。

  文江岸边还有两个村名也甚有含义。一是 "大同",一是"大中",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古代儒家思想倡导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以及和"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有关,若是有这样的取名道理,那真是让人更加钦佩。

  到文江,不能不说到支流上的村庄"龙门"。这似乎也没有脱离水,高峰山脉的谷地汇集的水,蜿蜒几十里,从龙门村拐个弯,朝花桥方向而去,注入文江。鲤鱼跳龙门,龙门似乎是一道坎。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龙门在行政管理上很重要,历史上多有管辖局部区域的建置。这个小小的村庄,历史上也有过与一些事件交臂结缘的事。大田地下党游击队为补给弹药,攻打龙门保安队,事出意料之外,被省保安团和大田、永安保安队合力夹击,成为游击队存亡的转折点,撤退到桃源后,多数队员牺牲。大田地下党游击队受到重创。龙门,似乎成了宿命的地方。

人文历史

古代名人

  文江朱坂的廖宪号廖盘峰,官至赣州府通判、惠州府同治,著有《文集》若干卷和《四书学庸释义》等诗文。明朝时期与田一俊号钟峰、广平的郭鹤峰的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闽中田阳三峰才子"。

  朱坂村余延戈,宋咸淳年间授九江节度使统摄总管使;余元泮,宋宝佑年间进士,将仕郎秘书省校书;余孝强,朱坂村人,宋景定年间进士;余朋良,琼口村人,清顺治八年廷试进士;余觉斯,琼口人,清康熙四十六年进士;余日升,清乾隆己巳科进士;陈汝魁,文江人,清道光乙酉武举人;陈兰芳,文江人,清道光丙午武举人,漳州守备恩赐世袭云骑尉;廖祥,朱坂人,明嘉靖丁亥任严州府教授;廖恕,朱坂人,明嘉靖己未任武昌楚王府教授;廖泷,朱坂人,明嘉靖丁酉任乐会训导摄知县事;廖宪,朱坂人,明嘉靖己酉任赣州府通判,迁惠州府同知;廖中复,朱坂人,明朝署东莞县知县;廖中孚,朱坂人,明朝授武学教授;廖续,朱坂人,清雍正癸丑任福宁府教授。

当代名人

  爱国华侨李发课。上世纪三十年代,大中村一个叫李发课的小孩,9岁时被土匪抓去卖给德化县一农家,后被转卖给泉州杨宝娘为子,改名吴记文。民国31年(1942年),35岁的李发课从泉州返乡探望父母,不料父已去世,母改嫁尤溪。目睹家破人亡的惨景,他萌发了图强宏愿。返泉不久便出洋谋生。几年后,他生意发达,在香港娶亲成家。婚后,在妻子全力协助下,返南洋办铁厂、织布厂、橡胶厂,成为富裕之人。李先生致富不忘家乡,解放初曾给村民每户汇款十元、给县医院赠送英国产"澳斯汀"车一辆、给大田一中钢琴一架。六十年代后,又给文江公社捐赠化肥一百吨,支持农业生产。六三年捐款三万元,在大中村建设"华侨发课小学"一所,包下教师工资、学生学费和日常用品费用,让近百名的孩子上了学。在文江他开了华侨捐资助学的先河。六十年代,朱坂村接纳了一位知识青年徐伟福,村民的厚爱让这位年轻人认定了第二故乡。四十年后,已是香港南益集团高管的徐先生回到第二故乡,出资五十万元,捐建两所希望小学。近年来文江兴业的盛鑫矿业公司,也先后为中小学校、贫困大学生入学和文江中心卫生院捐资超过五十万元。在桥下村,土生土长的私营企业主陈兴光爱心满怀,为汶川和当地道路、教育等公益事业捐款超过五十万元。也许用金钱的贡献来记录一些人和事,味道上有点功利,但也是最能表白的方法。自己的财富用于公众事业,让别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带来的效用,这是大江大河的境界。

现代名人

  文江村陈斯喜现为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廖世铢2016年6月起任中国海峡人才市场董事长兼总经理(正厅级) 。

民俗活动

板凳龙

  板凳龙,其实就是在长板凳上扎上透明的精美塑料面纸,装饰上各种彩花,并在内部安置两个蜡烛槽,两端分别钻上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孔,再用长约70厘米左右,直径同上的硬木棒将其串联起来,点上蜡烛在街上围着村子巡游。其历史之悠久已逾千年,灯龙何以,制作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于一炉!

  迎龙的习惯,都由龙珠、龙头、龙身(由家家户户的每一节龙组在一起)、龙尾组成。除龙身外,其余部位一般由乡村牵头制作并统一保管。龙身则由各户人家自己编制。在木板上用竹篾大体扎成框架,再用彩纸、透明纸、塑料纸等糊于外层,然后用笔画上龙鳞或者其他图案,或者是写上一些吉语,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龙头、龙尾、龙珠做法和材料大致和龙身相同,只是在样式上更加精致,点缀有鳞纹、龙须、彩灯等,形态上也远比各家的龙身要高大、威武。

  传说之一:有一条河里有一条龙,由于始终跃不过小河,便年年兴风作浪,致使村民每年都颗粒无收。后来,村里来了一位异地小伙子。小伙子不但聪明,而且会做一手木匠活,他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喜结良缘并生下一个女孩。小女孩经常在河边与龙玩耍,得知龙一直想要过河,就让她爸爸做了一条板凳,全家人把龙放在板凳上,帮助龙越过了小河。从此,风调雨顺,再也没有水灾。村民们为了纪念板凳上的龙,就用稻草编成龙状捆在板凳上,一有空闲,就舞起板凳龙,表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此后,村民们舞板凳龙相沿成习,绵延至今。

  另一个传说是,很早以前,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干旱,到处井枯、河干,生灵涂炭,人们祈求能天降甘霖。但是,由始至终不见有雨。后来东海的一条神龙对人们的悲惨非常同情,不顾违法天规,跃出水面,为当地降下甘露,解救了无数生灵。但神龙却因此遭罪,被剁成千万段丢向人间。人们甚感龙恩,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将龙体一节一节的放置在木板上连接起来,不分昼夜的相互奔走,告知所有的人,一起神龙复活。当时正好是元宵时节。从此舞板凳龙的习俗便千世万世的流传下来了。

庙会

  村民有过大年逛庙会的习俗,在这一活动中有支上百人放响铳的队伍,在领队的组织下,百支响铳齐发,场面很是壮观。 逛庙会的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穿着统一绿色和红色礼服的队伍就是放响铳的放铳手,他们每走一段路,就会停下来组织放一次响铳。

  上百支响铳在三到四分钟内,全部放一次,只见火光四溅,硝烟弥漫,轰响如雷、惊天动地。

  同样壮观的还有逛庙会的队伍。绵延几公里,从头看不到尾,而且在行进的过程中人数越来越多,到了乡镇中心的时候,人潮如织,行进都有些困难。,文江乡的逛庙会活动是传统过年习俗。村民参加庙会,以祈求来年平安,五谷丰登。小的每年一次,大的隔五年一次,从正月初十开始,持续好几天。除了祭祀活动如今又增加了舞狮、唱戏、厨艺表演等娱乐性项目。

民间信仰

朱坂阔公

  对于阔公的来源,朱坂村里世代相传着一个传说,朱坂村所在的大田县地处闽中山区,自古以来铁矿 煤矿等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到宋朝时候朝廷派一个太监来到朱坂村的所在地负责开采铁矿,太监希望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过来时便顺便从家乡江西,请来的保护神阔公,从此阔公信仰便在村里流传,除了每年的年节祭祀外,还每隔十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请阔公出面,邀请众多的地方保护神,庆赏元宵,并为地方祈福驱邪。戏剧的起源与古代的祭祀有关,无论是欧洲的神院戏剧还是东方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在神权支配人事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祈雨防火,消灾祈福,求子求财,都要依靠祭拜神明,以求得神明的保佑,因而向神献歌舞,也就成为一种风俗,早期的酬神活动,常常以歌舞鼓乐等形式举行,后来吸取戏曲的唱腔和表演方法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献神戏。朱坂村的阔公戏也和傩戏一样,是献神戏的一种,早期的人们为了祭祀阔公神,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歌舞形式,后来在传承中收到其他剧种的影响,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从而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阔公戏。

阔公戏(图片摄于福州凤凰影剧院)

  过年唱戏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如今在城市里看戏过年已经不常见了,自己恐怕很多人都没想过,这台他们自己上演的大戏就像他们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唱出了过大年的老百姓自己的演出了师父坐场、阔公请神、判官监察等八场戏。

  朱坂阔公戏已全面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冲天太保

  1文江冲天太保来自哪里

  在距离沙县县城26公里的南阳华村罗岩山,山里有一座庙,庙称罗岩太保庙,此庙始建年代,据庙内现存一古钟的铸文落款为"宋嘉庆六年",至迟可推断古庙建于公元1213年之前。但罗岩太保庙祈蛇的历史却可追溯至上古闽先住民原始的蛇神崇拜。

  2冲天太保如何成神的

  A:玉帝一日升殿,斑竹村中灶君出班奏说:"斑竹村中有三百灶火,百姓俱不行善, 恶人为生,作恶非常,不信天地。"玉帝闻奏大怒:"准奏。即宣行瘟使者钟仕贵,领旨降凡行瘟,灭了斑竹村一村 人民。"仕贵领旨出朝,下中界,土地迎接。 钟瘟神日:"玉帝闻奏大怒,说这一村人民不信善事,可灭,差某下凡,你可将我此药明日巳时,放于各井中,于众人饮水,则尽瘟死他一村 人民。"土地禀曰:"这里人果不信善,该灭,其中只有一人,姓雷名琼,卖豆腐为生。其人为人心好,常种善根。施舍心重,此人不可害他。使者日:"善人当救,余者不可卖放。"将药吩咐土地。 土地接了药,变一老人,去到井边等侯。正遇雷琼来打水作豆腐,土地于琼背后曰:"此水你多担些去,明日巳时,此水放药,吃人会死,吃不得。"琼听见回头一看,不见其人,琼大惊,心中付曰:"若天降之神,明日入药于井,害却一村之人,吾安可知而隐之。偷存自己性命?不若宁作我死,倘若救得一村人,亦是一件阴功。 古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次日自天光一起,直至井边等候。看果如言否?果见一老人,手拿一包药而来,正欲放入井中。琼向前一抢在手,土地大惊,正欲抢回,那男子一气吞下,即时瘟死于地,四肢青黑。土地大惊,即时带此男子三魂七魄 ,上天官去见玉帝。玉帝闻奏感叹,封雷琼为威灵瘟元帅,头戴百姓帽,赐金花一朵,金牌一面,内有四字"无拘霄汉",出入天门无忌, 下界助师。雷琼谢恩奏帝,赦一村人民。玉帝准奏。雷琼回转斑竹村,托村中人梦,个个改过行善。 这位瘟(温)元帅真是个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好汉!他死后到阴问担任要职,协助东岳大帝工作,应该是很称职的。

  B: 根据《沙县宗教揽胜》一书方金田同志所写的《池沧太保庙》一文中所描述的雷琼成仙过程与前面所述大体一致,只是投毒者不是土地神,而是五鬼。在我县大多太保庙中供奉的太保神像都以"五鬼"投毒的传说搠造的。

  传说,雷琼发现"五鬼"投毒时冲上前抢过毒药吞进口中,手持斧子劈向"五鬼"其中三个恶鬼被劈去头颅,雷琼将三个恶鬼头颅绑在腰间继续追赶另两个"五鬼"。就在此时毒药发作,雷琼两目瞪突,怒视前方,披头散发,左手持大斧,右手伸出两手指,脚下只穿一只鞋倒在地上,民间雕刻的太保神像就是这样。而罗岩庙的太保神像是以玉皇大帝过封时情形搠造的。

  3 神像特点: 黑脸-阴问担任要职 赐金花一朵 ---威灵瘟元帅 头戴百姓帽---舍身取义为民造福

  4 文江冲天太保其它道称:蛇神,又称"蛇岳太保",或者称 十极太保 俗称"罗岩太保" 又称 玉封太保英烈侯王。

余公佛

  小文村,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要举行纪念余氏先祖(俗称余公佛)的庙会,据说这天是余公佛诞辰。南宋淳佑十年(1251年),余氏先祖余寿从尤溪县新阳镇上井村迁居文江坂(今大田县文江乡),其后裔播迁到文江乡的朱坂村,又从朱坂村迁居小文村。余公佛俗名不详,自幼立志修行升佛,师从董公,终身吃斋,决不杀生,具有超凡入圣的神通。

  小文村余公佛诞辰庙会,依俗请戏班唱戏。之前的数日,小文、联盟两村的余氏子孙,家家磨豆腐煮米冻做油糍杀鸡宰鸭,过年似地置备可口美食,唯恐一不小心怠慢了亲朋,然后情真意切地专程去招呼亲戚朋友前来看戏。

  小文村至今没有影剧院,每年庙会期间都要把做好的台柱子等"拼积木式"地搭建成戏台,参与搭建戏台的人都是年内娶娘子生儿子建房子,家有添丁乔迁之喜的福主,符合条件的人引以为荣主动出工。

  十月半献神戏,以前演的多为汉剧,至少连演两天,所需费用先按余氏现有丁口分摊,演职员的伙食由本庄住户派饭分担。随后乡贤名人自愿认捐续演半天或一天甚 至多天戏剧。根据约定俗成的演出规程,头天下午戏班班主(俗称师傅)封场之后是热身演出(俗称洗脚戏),演的是《打金枝》。次日戏班上演《打家关》,穿着 宫衣戴着宫帽的女演员要到宗祠参拜列祖列宗。接下去演些如《龙凤阁》、《清官册》、《唐伯虎》、《天门阵》、《七星记》、《尧请舜》、《紫金彪》、《祭头 巾》等传统保留剧目。押后的是《双贵图》和《补锅》,《双贵图》演到范士贵乞讨的段子,演员声泪俱下,观众踊跃施舍零钱、冰糖、甘蔗或其他食物。而《补 锅》戏说的是得道天师假扮补锅匠蒙混过关勇擒女妖的故事,寄托人们对乡闾千灾扫去百福招来的美好期望。

  余公佛庙会期间,主事道士在余氏家庙(文革拆除家庙后改在宗祠)做醮为信众许愿抽签占卜,此前许愿的信众虔备果品酒礼谢愿。余公佛吃素不吃荤,不用猪头鸡公做供品,许愿金一般只要二三十元,非常省钱,是名副其实的礼轻情意重。

关公信仰

  五月十三是关羽"单刀赴会"和逝世的纪念日,是大田县文江乡的花桥村,同时也是拜关公的盛大节日。届时以旧花桥(隔兜、温厝洋、王庄洋、钓潭)为中心的铜锣坪、黄沙、锦溪、龙门、积谷山、甲魁、香厝坑、东埔、过坑等"十排村"的善男信女们,都来点烛、上香、烧金、放炮、打卦、抽签、许愿……人们还请来了戏班,在庙前的院子里搭起了高台,上演与之生前有关的戏剧,再现关羽当年忠孝节义和勇武的故事情节。道士在做醮,乡老敬献三牲、果品和美酒,儒生撰文颂缅"关爷公"功德,习武之人亦来拜师祖。许多相命犯克的孩童家长,则用篾条、红纸、麻线,糊成一张张的小弯弓,全部挂在塑像举起的左手掌上,以求得庇护和赐福。若逢年景大旱,大家在庆典上还会加上祈雨的仪式,人们深信此日关公会显灵下"磨刀雨"……活动举行得异常热烈,是时关庙被围得水泄不通。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文江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