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渚进士村,又名"汀渚村",听来颇沾染了几经议时刑却分《滕王阁序》"鹤汀凫渚"的意境。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村,澄渚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得到了诸如"九牧林氏"宗亲想号双春系呀举待的大力支持。随着"寻根文化"的兴起,这个安于一隅的古朴小乡村正绽放出她越发璀璨的光辉。
- 中文名称 澄渚进士村
- 别名 汀渚村
- 行政区类别 村
- 地理位置 福建莆田市西天尾镇
- 面积 1.8 km²
历史沿革
澄渚进士村。位于福建莆田市西天尾镇。
唐天宝十一年(753)该村林披,明经擢第,任将乐令,迁睦州刺史,授太子詹事。他志尚高洁,勤政惠民,且以诗礼传家,于北螺村迁居乌石,并创办福建第一所私人书堂--澄渚书堂,其九子均在堂内课读。唐贞元间(785-804),观察使李钅奇命设高学,在澄渚兴办莆阳眼犯第一所官学--梯云斋。于是学者云集,人文荟萃。林披之九子于唐贞之间,先后登科,官居刺史:即端州刺史苇、容州刺史藻、横州刺史著、韶州刺史荐、通州刺史晔、邵州刺史蕴、循州刺史蒙、雷州刺史迈、福唐刺史既,即唐代兄弟九刺史,世称"九牧林"。
模先农立病害占军训重宋代,梯云斋和澄渚书堂皆废,林蕴九世孙安中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在澄渚书堂和梯云斋旧地重建梯云斋,文教之风又兴。绍兴五年(1135),林大鼐中了进士,官居吏部尚书;绿兴十五年(1145),林洵美举了特奏进士第一名,赐同进士,并官知县;林益严、林益亮皆举正科进士,林则之亦为之特奏进士。
元代,俞尚宽又重修梯云斋,但在异族统治下,澄渚士子无心仕进,而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雕版印刷即时兴起。俞良甫为避战乱,于至来自正廿七年(1367)率三十多位刻工东渡海洋,寓居日本,从事雕刻,以高超的技术饮誉日本。他不仅积极向日本人民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还360百科将雕刻技艺传给日本人,推动了日看似深谈孩却款本文化的发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代,梯云斋"漫试厂难传径采较孙日需封漶倾圯,其地沦没民居。"弘治庚申年(1491),俞钊"挹前哲之遗芳,慨先人之旧址,复市其地",吧重建梯云斋,文教之洲背考乡代张贵风复盛,仅俞氏先后就创办了榕原草堂、读书精舍、三山书舍、三山书院等多处私学,莘莘学子,簪缨鹊起。俞氏自明成化至清朝响妈谈概思研种马问就有郡庠士、太学生、增广生116人,举人17人,进士5人,赐七品官服者28人,知县7人,府、州官6人,布政2人;自钊至逊祖孙七代科甲蝉联,簪缨相继:18世钊,成化甲午乡荐,官太和、应山教谕,印以子应辰赠兵部职方主政。19世应辰,明正德甲戍进士,官廉州、石阡知府。20世绍,明嘉靖癸卯科乡荐,官杭州知州,杭州府,成都府同知。21世维屏,明嘉靖戊戍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贵州左布政;维宇,明万历乙未进士,历官山东右布政、湖广左布政。22世近陛,明天启戊午科乙榜进士(副魁);近华,明万历丙子科乡荐,官徐干县令。23世一黼,明万历庚子科荐,江西南昌府靖沙固段卫江知县。24世逊,清顺治壬辰进士,授河南新安县令。世称"七叶联芳"。
此外,还有下郑的进士、按察付使兴常解带族族影训郑汝舟及其孙辈三人的科第佳话以及陈、林、姚、黄、朱诸紧草仍收外包光意师值美姓的达人韵事,至今传为没自无另喜论绍提们美谈。
澄渚村的古文化积淀丰富,今存有宁昌庙、慧泉井、古榕村、绿荫亭和庙前等革空桥、朱熹的"耕云"、"钓月",陈献章的"俞氏世家",俞榕原的"澄渚"、"寿山"、"福水"、"卧龙池"、"平生一片心"、"谢尘关"和望洋台等石碣、石刻,无署名的"七叶联芳"、"甲科世第"、"紫薇旧第"和"中宪第"等石匾。
另,妈祖林默娘七世祖林蕴,在"九套美空印困许停义牧林"中排行第六,唐贞元四年日晚维让找积刻一(788)明经出丝题环板费坐众倒景武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元和元益序质映互年(806),西诉备源跳乎干川节度使刘辟谋反,派刽子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卒后赐谥"忠烈"。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此为后话。
历史文化
唐九牧林发祥地乌石
唐九牧素以诗礼传家,人文彪炳,代出英杰。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妈祖,御封天上圣母)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龙江)以及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代开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为林氏第一大支。真可谓"乔木盘根大,猗兰奕叶鲜"(宋仁宗题《林氏家庭》诗)。然而千枝一本,万派同宗,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而唐睦州刺史林披公则是海内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
乌石自然村位于西天尾镇龙山村隅,古属澄渚村,近代析出属龙山村。乌石东临庙前,西接西山,南朝平原,北靠后垄山。村境四周布满龙眼树,环境优美,是唐九牧发祥地。
唐天宝年间,林万宠之子林披由北螺村(今西天尾镇林峰村)迁居澄渚乌石,娶郑氏,生苇、藻、著、荐、晔五子;续娶陈氏,生蕴、蒙、迈三子;又娶朱氏,生蔇一子。林披之九子于唐贞(785-804年)之间,先后登科,官居刺史:即端州刺史苇、容州刺史藻、横州刺史著、韶州刺史荐、通州刺史晔、邵州刺史蕴、循州刺史蒙、雷州刺史迈、福唐刺史既,即唐代兄弟九刺史,世称"九牧林家"。

为纪念先祖,族人在此建"九牧祖祠"。该祠堂原为唐九牧长房林苇后裔(宋时迁居莆诚前埭即近诚城厢英龙街一带)所建奉祀开基祖林披之墓祠,明万历年间三十八年(1610)重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韬、披、昌三房后裔合心捐资重修追祀先祖林万宠,合祀韬、昌,并于祠前竖立清代重修族祠碑记(今存)。历经百年
沧桑,至上个世纪80年代,祠堂已濒临圯坏,1986年乌石族人与莆诚林氏后裔热心人士发起重修,至1990年,祖祠与东侧里社均得以修复。
祖祠坐北朝南,抬梁弓脊,堂宇用六柱支架,镌有"种槐留古迹砚泉启后,联桂溯闽林文献开先";"世业托三山叶茂于今传奕叶;宗祠开九牧云礽从古肇梯云"等楹联,厅堂上方悬挂"澄溪毓庆""状元""探花"等匾额,厅堂正中供奉林万宠与韬、批、昌及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九牧兄弟画像。院中左置一方巨型古石砚,祠前设有广场与戏台,广场下临古迹砚泉池。
祠左为乌石祖社,主祀妈祖,附祀社神,社内至今存一尊唐代石狮。
祖社东北处建有"三台拱曜"墓陵,中为林韬,左为林披,右为林昌,因三墓并连而得名。
林韬,林万宠长子,字茂复,唐天宝二年(743年)授谏议大夫,升礼部侍郎,其后世称"阙下林家"。
林披,林万宠次子,字茂则,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及第,任将乐令,迁潭州、康州刺史,贬临汀曹椽,改临江令,迁临汀别驾,授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赠睦州刺史。他有九子,皆官刺史,号称"九牧林家"。
林昌,林万宠三子,字茂吉,以子萍贵,于唐天宝八年(749年)追赠中宪大夫。后子萍迁居仙游洋,称"游洋(雾峰)林家"。
这三台拱曜,占地总面积837.8平方米,通面宽33米,进深26.45米,由墓丘、环座、祭台、墓坪和广场等组成;每个墓丘均为石、混凝土水泥构筑,平面呈"风"字形,高1.5米,宽7米,深11.5米;有上下两个墓坪。墓沿及陵园南墙分别雕饰"廿四孝"和"莆田廿四景"精美图案等。陵园东侧设有"后土阁",西侧立有"三台拱曜"、"林披墓"文物保护碑。
在"九牧祖祠"与"乌石祖社"之后,今从莆田城内迁建的莆田县城隍庙,规模宏伟,建筑壮观,为唐九牧林的发祥地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将成为考古怀旧、认宗祭祖、朝圣礼拜的圣地。
俞里"七叶联芳"
俞氏先后创办了榕原草堂、读书精舍、三山书舍、三山书院等多处私学,莘莘学子,簪缨鹊起。
俞氏自明成化至清朝就有郡庠士、太学生、增广生116人,举人17人,进士5人,赐七品官服者28人,知县7人,府、州官6人,布政2人;自钊至逊祖孙七代科甲蝉联,簪缨相继。

18世钊,成化甲午乡荐,官太和、应山教谕,以子应辰赠兵部职方主政。19世应辰,明正德甲戍进士,官廉州、石阡知府。20世绍,明嘉靖癸卯科乡荐,官杭州知州,杭州府,成都府同知。21世维屏,明嘉靖戊戍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贵州左布政;维宇,明万历乙未进士,历官山东右布政、湖广左布政。22世近陛,明天启戊午科乙榜进士(副魁);近华,明万历丙子科乡荐,官徐干县令。23世一黼,明万历庚子科荐,江西南昌府靖江知县。24世孙,清顺治壬辰进士,授河南新安县令。世称"七叶联芳"。
境内姓氏源流与分布初探
秦汉以前,莆田境内是闽越族聚居之地。秦汉以后,特别是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至北宋末年,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多次大批南迁入闽,其中部分迁徙入莆定居。原住民闽越族人与他们互通婚姻,逐步同化,融合早期莆田主要人口。据考证,闽越族原住民只有盘、雷、蓝三姓。
陈 陈姓始祖妫满,周武王时封于陈,其子孙以国为姓,后裔迁于齐。战国时"田姓齐国"为秦所灭,齐王建之子陈轸复为陈姓,居颍川,其后裔繁衍最盛,故陈姓之郡望以颍川著称。河南颍川人陈实,东汉桓帝官任太丘令。其裔孙陈润,晋永嘉时入闽任福州尹,后定居于闽,自是陈姓繁衍于闽中。隋朝大业二年(616年),陈润之十一孙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唐,出任开莆县令,此为陈姓入莆田之始。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发展出莆田玉湖陈氏。境内陈姓主要分布在庙前和俞里,为玉湖后裔。
陈姓上联均为:颍水家声大,下联一般以衍派所在地雅称冠顶,如玉湖陈下联为"玉湖世泽长"。
林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今天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此人就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莆田林氏通用堂联为"故家乔木盘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九牧林之姓联为"九牧家声大,三仁世泽长"
黄 黄姓源于黄国古潢川(今河南潢川县西),有一支世居湖北江夏郡,江夏成为黄姓之郡望与发祥地。西晋末年黄彦丰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任晋安太守,卜居福州黄巷,其后裔黄远芳之子黄岸于天宝间领徐州牧,任桂州刺史,后归居莆田延福里黄巷山,为黄氏入莆始祖。其六世孙黄滔唐末乾宁进士,后任闽越王审知节度推官,因诗文词赋冠绝当时,誉为"闽中文章初祖"。黄滔从黄巷迁城厢前埭东里,为东里黄氏居住,故称"东黄"。今东里尚存黄滔祠。在澄渚境内分布于东黄自然村。
堂联为:"江夏家声大,东里世泽长"。堂号为"江夏流芳"
郑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郑姓源出姬姓,得姓始祖是郑国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友。郑国被韩国灭亡后,国人改姓为郑。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入闽始祖为东晋时的郑昭。郑昭剧永泰曾游莆,葬其祖于南山(今广化寺)。其子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子孙分居兴化军三县。郑露唐德宗贞元年间官太府卿,迁居莆田南山,与其弟郑庄、淑从永泰举家搬到至城西南之南山凤凰山南麓,创建湖山书堂,首开莆阳兴学之风。郑露其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为郑氏入莆始祖。宋时郑氏后裔著《通志》。境内分布在下郑和庙前。堂联为"夹漈书香远,南湖世泽长"。
姚郡望吴兴,唐姚凤与其弟姚天明第三子姚肇先后迁莆。天明之后姚喜迁畅山(今城郊畅林村)。境内姚姓分布在东黄和半度店。堂联:"梁国家声远,吴兴世泽长"
俞郡望河间今河南献县东南,唐末俞姓随王审知入闽,分布境内俞里,堂联:"方伯(或易学)家声大,潘侯(或琴弦)世泽长"。
吴 吴姓原祖籍延陵郡。隋置,治所在延陵,今江苏省武晋县。唐武则天元昌元年,义士吴兴携眷入闽,后择居莆田九华山下,凿杜塘,筑延寿坡,开发北洋平原;唐中和四年屯田员外郎吴祭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兄弟六人分居福泉间,其一支迁居莆田华岩山下,卜居黄石钱坡。吴兴吴祭后裔遂繁衍于莆田各地。境内几户吴姓人家居住在下郑。堂联:"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堂号"延陵世家"
朱郡望沛国(今安徽濉阳)。河南光州固始县朱皋镇朱玑,咸通十年举进士,唐末,随父入闽,黄巢犯闽时辟团练使后迁古田令,后沿檄至莆卜居壶桥之左,为琳井朱氏开基祖。后人在今黄石镇井埔、望江立祠纪念。境内朱氏分布在水流力。堂联:"沛国家声大,石阜世泽长"。
此外境内还有水流利的谢姓和韩姓等,因资料不足,这里就不另一一列举。
主要景点
澄渚梯云斋
梯云斋位于西天尾镇澄渚村庙前自然来自村,据邑人俞钊《梯云几教族独略加步等足下斋记》记载,为唐贞元年间(785-804)观察使李琦肇兴学校所建。据考证,这是福建首所官学。此前,邑人林藻、林蕴兄弟于于大唐大历年间在澄渚草审得镇仅检仅字肥堂埔构筑书堂,为闽莆第一所私360百科学。梯云斋官学创办后,延纳各地学者在此讲道穷经,一时士子云集,以至"比屋业儒,俊选如林"。北宋时梯云斋已废,南宋建炎初,林蕴的九世孙林安中重建。元代又几经兴废,澄渚名士俞尚宽重修。至明中叶梯云斋已"漫漶倾圯",明弘治庚申年俞钊等又在原址重建梯云斋并撰写《梯云斋记》,文曰"挹前哲之遗芳,慨先人之旧址,复市其地而筑之,榜曰'梯云',仍旧匾也"。明代中后期澄渚文教之风复盛。

梯云斋于牛坚史父宗失后很随功南宋间一度易名为宁昌庙。据故老相传,唐时梯云斋门前澄溪畔停留一段樟木,久不飘往他方。神明托梦乡人,要他们把樟木捞起雕塑神像以奉祀。乡民遂遵照神旨将这段木头引律功举还严呀牛用清雕成神像奉于梯云斋内。因这一无名神像供于书斋,乡人学子便俗呼其药买氢亚名利为"书斋公"。传说南宋绍兴年间,兴化大地久旱不雨,旱情严重,作物枯萎,当地百姓非常焦急,就请出"书斋公"出来祈雨。这一招果然灵验,顿时天空浓云密布,雷声大作,降下一场暴雨,旱情得以解除,当齐农松末年作物收成颇丰。莆籍吏部尚书林大鼐把此事上奏朝廷。高宗皇帝准奏敕封"书斋公"为"宁昌威武圣侯"。从此,梯云斋便更名为宁昌庙。
据俞榕原梯云斋记所述,古澄渚村"林氏九牧居其南,陈氏侍御居其西,方氏朝议居其东,而吾宗居其北。"《梯云斋记》中还提及:"山岳仅历唱味表钟秀,英才迭出,唐则有林蕴陈值告巴非叫掉盾技峤诸贤作之于前,宋则有俞则之、林洵美诸公踵之于后,簪组蝉联于一乡,风声传诵于百世。"说明澄渚书堂、梯云斋创办后,村境人文鼎盛,名士云集,孕育出很多英才。
清代已降,梯云斋(宁昌庙)几经修葺,解放后曾一度废置。1997年澄渚热心人士发起重修,并改建山门,工程历时数年,至2006年正式告竣。重修后的梯云斋仍保持明代形制格式,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澄渚村老年人文娱乐活动场所。梯云斋庭院前的西南角有一口古井,首审名曰慧泉井。据传说,此井乃创办梯云斋时为解即张乙息话以鸡始核刚决学子饮用水而挖掘的,学子们喝了井水后智力倍增,越发聪明,不少人明经及第登上仕途,因此后人称此井为慧泉。

庙前德本堂
德本堂位于澄渚庙前境内,为三一教祠堂。清光绪年由三教继传道统普耀梁先生领本邑翁敬等信徒所创建。祠宇历经百年,屡毁屡兴。
原祠堂为硬山顶堂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供奉三教创始人林兆恩及门徒塑像。2000年由庙前境内装些新加坡华侨夏教弟注程信划端根相子陈金水先生捐资人民币按族话20万元重修,在原祠两旁增设左右庑廊,并扩建歌司渐河庭院。现建筑物面侵选提试常密诗积835平方米。堂或些燃门高悬"龙华三会"匾额,雕饰精美,院埕开阔。整座建筑布局断站蒸众提尼整要动源龙匀称,宽敞大方,环境清幽,为庙前郑、黄、陈、林、翁、李诸姓及各地信众会道之所。
俞里提认养投跳测香式古建筑
俞里是澄渚境内的一个自然村,俞氏先祖于元代举家由北螺村今西天尾镇林峰村移居于此择地建房,先后建有榕原草堂、读书精舍、三山书院、最乐堂、敦叙堂、敦睦堂、迎晖堂、重恩堂、世德堂、修德堂、积善堂、存舆堂、性本堂、俞钊府第、俞维屏和俞维宇两布政府第、梅庄亭、春晓亭、高风亭、云峰亭、春满亭、宾壶楼、梯云楼、俞氏大宗祠、合庆祠、世达祠、东渚家庙、主政家庙、龙坑社、攀龙坊、旌节坊以及立生居第等建筑群。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最乐堂、敦叙堂和立生居第。
最乐堂为俞琏(字邦才,明成化年间贵州输边,诏赐七品冠服尚义郎)于明正统间(1436-1449年)建造,通称"下大厅",坐北朝南,为三金三厅、台梁歇山顶、以厅为中轴的对称建筑。一进为前厅,八柱支架,设有六扇门,两厢各置两房,前有广阔的砖埕、围墙及东西两两辕门;二进为中厅为中厅,六柱支架,也有六扇门,厅前悬挂最乐堂匾额。堂外悬有"进士"、"中宪第"、"紫薇旧第"、"甲科世第"、"七叶连芳"等匾额。
敦叙堂主人俞钜,奉例输边,拜七品散官。此堂屋是俞钜与其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5年)同建,通称"上大厅"。规制宏博,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为莆阳第一堂。明代理学家周瑛书匾"敦叙堂",复匾"荆庭春意"等,厅内珍存很多楹联,并高悬"亚魁"等匾额。
最乐堂和敦叙堂均为俞氏家族迎宾接客、延纳官员的大厅,保持明代官府第格局。敦叙堂前的大埕又是村社庆赏元宵和春祈秋报设坛、演戏的活动场所。

立生居第主人俞立生,明贵州布政俞维屏之玄孙,经商江浙,获利丰厚,家道殷实。居第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宅第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整体构筑结构严谨,匀称、古香古色。据说当年俞家三年挖地,十年建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建成这座著名的大宅院。
俞里自然村的古建筑文化积淀丰厚,为研究莆田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澄渚桥
位于龙山村大桥头(古属于澄渚村)。南宋绍兴间李富建造,元太定年间由邑人俞尚宽重修。古为石梁桥,桥身南北走向,用4条赤褐色长条石铺设,最长条石为7.10米,条石表面还镌刻着陈俞(即今澄渚村)捐石人的名字。桥全长24.35米,宽2.40米,桥梁石厚0.35米,船形桥墩,2墩3门桥两边设置石栏杆。造型古朴,桥石长而厚,坚固美观。历经近八百年风雨侵蚀,至今桥基、桥身仍保存较为完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澄渚古桥北侧新仪村旁有一明代神道碑(下部残缺),俗称"姚公神道碑"。此碑由明嘉靖二年进士、浙江政司左布政使姚文等于嘉靖乙卯年为其父姚慎修(朝列大夫)所撰立。碑正面竖刻其父追封的勋号、职位,落款为撰立者姓名、职位。

该碑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人击断,神道碑和龟趺分离。残碑通高3.03米,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正中竖刻篆书"恩荣"二字,碑额上镌刻二龙戏珠图案。碑额高0.7米,宽0.8米,厚0.22米,宽0.85米。碑座为龟趺形,龟趺呈卧伏状,头部微露,可惜龟的头部已经毁坏。龟趺高0.5米,长1.56米,宽1.05米,整体雕刻古朴生动,刻工精细,虽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纹饰至今清晰可见。
庙前龙凤榕
植于澄渚庙前桥头梯云斋门前,旁临澄溪。据传为元代所植,现仅存两株。其一躯体卷曲如飞龙,其一虬髯飘舞如凤舞。双榕树冠交错,俯仰有致,里人雅称龙凤榕。树围均周长约4米,荫地约300多千米。今人在树下建绿荫亭及水上凉台,为村民憩纳凉之用。

题刻
澄渚文教发达,在当时很有名气,宋代理学家朱熹途径莆田时,也曾慕名而来,在这里留下书题"耕耘"、"钓月"两通石刻。另有一通明代书法家陈献章书题俞氏世家碑拓,通高168厘米,宽54厘米,厚36厘米,笔迹雄健而潇洒。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明英宗正统年间举人,善束茅代笔,自成一家,时号茅笔子,世称白沙先生。俞里还珍存明代邑人名士俞榕原的"福水"、"寿山"、"澄渚"等题刻。这些文物至今保存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