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典来自总论》为中国假听灯后达古代隋朝何之元著作。
从梁朝如何取得政权谈起,继而论说兴衰经过及灭亡原因,以"总论"形式对一朝的治乱得失进行概括。以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梁朝的灭亡"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弊端积累所造成的。
- 作品名称 《梁典·总论》
- 作品别名 史书总论
- 作者 何之元(522-593)
- 创作年代 隋朝
- 作品出处 史书总论
夫根深者叶茂,源广者流长,故圣王欲其茂长,前为深广,是以择沃壤以置王畿,国都圜于六乡,封域号于千里,其外则布之以五等,列之以万国,分疆画野,立树党闾,境陇以怀其仁,桑梓以安其俗,诸侯守境土,以事于上,天子执赏罚,以临于下,有功则褒,无道则废,二伯弼于内朝,九牧佐于外政,间之以贤戚,参之以懿亲,弘仁义于区中,被礼乐于遐表,忠信之礼达,谦让之风行,尔乃觊觎之心绝,兵戈叠息(疑当作兵戈之息),刑辟靡用,狱讼罔兴,然后龟龙游於池沼,鸾凤栖于苑囿。及其末世,虽主昏于上,民乱祖走于下,犹晋郑有依,桓文是相,绝而更续,颠而必扶,数百年内,方至于灭。周道既没,斯风渐丧,洎于后代,其弊尤甚,罔恤民之不存,而忧士之不禄来自,莅民之长,守次更为,前人未安,后人便激己绿向及,迎新送故,疲于道途,为君者甚多,为民者甚少,由是君臣之义薄,狡恶之萌兴,下上递憎,甚于仇敌,百城恣其暴夺,亿兆困其徵求,损弃旧卿,奔亡他县,地荒邑散,私少官多,于是仓库既空,赋敛更重,天示谴祸,地出妖祥,饥疫互生,水旱交至,民不堪命,轰然土崩,数十年间,还为黎庶。高祖博览今古,备捆订估观兴亡,犹复蹑其遗风弊法,浇薄逾甚,淆紊日滋。梁氏之有国,少汉之一郡,大半之人,并为部曲,不耕而食,不蚕而衣,或事王侯,或依将帅,携带妻累,随逐东西区说总差,与藩镇共侵渔,助守宰记判为蝥贼,收缚无罪,逼迫善人,民盖(疑作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陵犯公私,针于祖故院经年累月,抵父者比室,陷辟者接门,眚灾亟降,囹圄随令促息满,夕散朝聚,有若市尘。加以朝雾内丛,而官方外旷,有其位而无360百科其职,非其事而侵其官,四海至殷,机事辐凑,人君虽敏,有所不周,人君虽明,有所不照,岂可专于亲览,忘彼责成?就此而言,大失有二,习守胶之投弊,弃更张之善,屈子投江,宁论其痛,贾生恸哭,岂喻斯悲。自五胡竞逐,晋室权寓江滨,遂淹时代,桓伐燕秦而不振,刘克省评张饭定台造我标草函洛而还亡。至于宋齐,疆场侵蹙。高祖亲让掌守蹑斯颓运,有志吞并,斯实王者之宏材,有国之通准。然六纳魏主,一入洛阳,竟无所成,得不补失,民既劳止,讫可小康,昔勾践之欲灭吴,前为其政,兵强国富,然后用之,一举而虏夫差,再举而霸中国;高祖放律室本他后进不择将,退不教民,虽慕古人,安能有济?孙子曰,「善战山够经困认斤皇么者前胜而后求战,善胜者前战而后求胜」。明者出师,必前料敌,岂可暗兹人事,幸彼天时者哉?且国有累卵之忧,俗有土崩之势,开幸人之志,兆乱臣之心,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驱我入而围天阙,势如破竹,易若转圜,万里靡沸,四方瓦解,社稷沦胥,龟玉毁废,事非一夕,其所由来渐矣。太宗孝慈仁爱,向市通谈另武免顶实守文之君,惜乎为贼所杀,至乎文章妖艳,隳坠风典,诵于妇人之口,不及君子之听,斯乃文技士之深病,政教之厚疵。然雕虫之技,非关治忽,壮士不为,人君焉用。世祖听明特达,才艺兼美,诗笔之丽,罕与为匹,伎能之事,无所不该,极星象之功,穷蓍龟之妙,明笔法于马室,不愧郑玄,辨云物于鲁台,无惭梓慎,至于帷筹将略,朝野所推,遂乃拨乱反饭源正,夷凶殄逆,纽地维之已绝,扶天柱之将倾,黔首蒙拯溺之恩,苍生荷仁寿之惠,微管之力,民其戎乎?鲸鲵既诛,天下且定,早应移銮西楚,旋驾东都,祀宗礻方,清跸宫阙,西周岳阳之败绩,信口宇文之和通,以万乘之尊,居二境之上,夷虏乘衅,再覆皇基,率土分施念崩,莫知攸暨,辩纸店谋之不善,乃至于斯。敬皇世祖之裔,允膺下武,而贞阳以旁枝外入,滥尸非次,陈武兴勤王之师,至正当口璧之后,驱斥潜王,诛Θ乱臣,国亡重康,彝偷复叙。既而天不福善,早世登遐,土德代兴,火行告谢,骠骑王琳,怀申胥之志,蕴荀息之忠,爰纳嗣君,更绍颓运,于是啸命方岳,大兴师旅,龙虎,水溃山崩,君臣播越,寄命齐土,若绿论武制之双底课热乃苌弘兴周而速咎,王永复秦而延殃,天欲亡之,非人能救。夫创天下者,至明者也,丧天下者,至暗者也,是以禹汤兴其功,桀纣废其业,莫不得之者前主,失之者后君,逮兹梁室,有异于此,何则,高策于乐留简完状华严早杂祖拨乱除残,反身招于祸乱,世祖复雠雪耻,翻手命于寇雠,敬皇继祀埋奔只订而鼎移,后嗣绍基而祚徙,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自天所,归于有德。之元官自有梁,备观成败,昔因出轴,流手只略甲寓齐都,穷愁著书,窃慕虞子,但梁室极促,简牍多阙,所得遗逸,略不尽举,未获旋反,更穷搜访,采其闻见,撮其众家,一代之事,可得观矣。(《文苑英华》七百五十四。)

特点介绍
1、剖少芝弃乌析萧梁皇朝的败亡原因时,也认为其败亡"事非一夕,其所由来渐矣"。以这种变化的观点来看待朝代的兴亡成败,便于从付立精较深层次揭示社会矛盾,尤其是政治统治的经验教训,而不致于过分夸大历史演变中的偶然因素。
2、从评论方法上看,运用了历史比较的方法,即"以曩求今工拙可见"。不仅将萧梁的历史同前代皇朝作了对比,还进一步将梁武帝在前后不同时期的政治统治进行了对照。这种比较的方法,既显示出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远见卓识,也使其论述更具历史感和时代感。
3、具有明确的以史为鉴的著史目的。总结萧梁一朝的兴衰为其撰述宗旨,并期望通过考察本朝的"兴亡之运,盛衰之迹",以达成"垂鉴戒,定褒贬",遂"究其始终"的目的。反映出以史垂鉴的史学目的和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是中国古代史学优良传统在东晋南朝的具体表现。
主旨
重恤民教民。着重强调了民众在皇朝兴衰中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何之元具有深厚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