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武二帝庙

大埔文武二操许杀口促飞帝庙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太和市中心(即现今的大埔富善街),是中式的庙宇。 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大埔七约乡民集资兴建,于光绪十八年(1891年)落成,文武庙标志大埔市集的形成

  • 中文名称 文武二帝庙
  • 地理位置 香港新界大埔太和市中心
  • 建造年代 光绪十七年(1891年
  • 建筑风格 典型的古式建筑

建筑风

  大埔文武庙是典型的古式建筑,四周建有围墙以保持环境清静,庙宇的入口以青砖和磨光花岗石块筑成,两道侧墙及屋脊均有灰泥悬饰,屋顶边缘的檐板更是典型新界建筑物的特色。中庭两侧共有八个厢房,入口两侧的厢房,曾是乡绅旅客途经大埔时度宿的地方。庙宇最初来自是大埔七约乡公所的办事处,是太和市的行政中心,内里亦设有公秤房出菜取阳帮苗名唱台,是太和市买卖公正的仲裁中心。至1954年新乡公所落成后,该庙改为奉祀文昌帝及关武帝,成为一个宗教信仰理林阶排中心。

  大埔文武庙采用对称布局,门额:"文武二帝庙",木联:"文昭日月;武镇山河。"内有光绪廿八年(1902年)铸造香炉。中轴两旁共分三部分:第360百科一部分为正门入口,走进庙的正门后,可看见庙内还有一对门,称为"中门",这对门在普通日子是关闭的,只会在关帝及文昌帝取结曲染的寿诞,以及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才会"中门大开",在古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由中门进入,而其他人只能由侧面经过的;第二部分为露天庭园和偏厢;第三部分则是大殿,而两位道教帝君就是供奉在大殿内。殿内的文昌帝手执证验足独呢很们毛笔、身穿长袍在右;而关武帝则红脸长须、手加展义执关刀、身披凯甲在左。

  文武庙内供奉神像原为木牌,1984年5月11日香港政府将文武庙列作法定历史建筑,受古物及古迹条判支需例保护,这是新界首座受保护的建至展约能白温次即筑物。由于文武庙年代久远杆害示矿根宪,残破不堪,七约乡历届的委员都希望古庙重修,适逢政府当局发展大埔,政府遂在1985年拨款与七约合资七十余万将古庙重修,工程将庙内屋顶拆除,更换了腐烂的木梁桁,巩固墙壁上的青砖及堵封了墙上的附加窗户,庙内手工精细的雕花木刻和灰胶均以传统方式重新髹油及修补,并安放文武二帝圣像供后人敬崇,修葺后的文武庙不仅焕然一新,更使其传统中国式建筑物的形象更为突出。

文武二帝

  文昌帝:文昌帝姓张,名亚子,晋朝人。因居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又号"梓潼"。元朝时受封为"文昌帝君",历代均受朝福情希李廷加号封赠,是君民同祀即既诗台否动采消握延之掌管人间禄籍之神。农历二月初三诞期,为地方之文人学士所虔拜。

  关武帝:武帝姓关名羽,字云长,汉末三衡消雨况国人。宋朝始受朝廷封号,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尊名"关圣帝君"。关帝又称"协天大帝",俗称"武圣",民间商人尊其为"武财神",诞期为农历五月十三日再席言易停临务及六月二十四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累积网 » 文武二帝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fendou34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