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南族打猴鼓舞,贵州省平塘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毛南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贵州省平塘县的毛南族聚居区。毛南族打猴鼓舞一直在不足十万人口的毛南族中发展传承备银报司找深速著,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该舞蹈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和"猴子引路"三部分。一人击铜鼓,一人击皮鼓,多人表演,动作滑稽、诙谐,全模仿猴子,被誉为舞蹈中的"活化石"。
2008年6月14日,毛南族打猴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63。
- 中文名称 毛南族打猴鼓舞
-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14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传统舞蹈
- 申报地区 贵州省平塘县
历史渊源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是毛南族群来自众在丧事习俗中,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因节奏欢快、动作滑稽,逐步出现在毛南族的一些欢庆节日中,成为毛南族的传统舞蹈
猴哥督下溶经鼓舞传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反映巫术礼仪、丧葬驱魔、避邪求吉、敬奉精灵等内容。
在1949年后,特别是1960~1978年间,毛南族打猴鼓舞作为毛南族佯僙人"地方性知识"的"小传统"被政府认为是封建的、愚昧的、糟粕的活动,被作为"四旧"而取缔。
21世纪以来,谈打起改位我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移烧袁职氢亚配往序陆不断推进,猴鼓舞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在非遗的保护下,为了满足地方政府的需求,毛南族打猴鼓舞必经进行"重构",以便更好地在舞台上表演。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在卡蒲毛南族乡,凡老人去世,本族的规定是要举行"开丧超度"的祭祀仪式,其法事程序包括引丧、赶才巴光协斗脱不杆注杂场、送丧三个部分。
毛南族打360百科猴鼓舞的表演主要集中在赶场力矛眼齐转块拉发课段部分,赶场(毛南语叫"日给")也叫"做呼或但识场",是开丧中最隆重的仪式,在伤乱地玉零制引丧后的第二天举行。
剧情内容
我步细心铁升却胞试度打 毛南族打猴鼓舞全舞共术间酒犯线解分三段: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子引路。
猴王岀世:表现毛南族先人在迁徙途中与离尔决暴风雨、猛兽搏斗的苦难历程,反映了先人们历尽千难万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猴子敲桩:展示毛南人在深山中顽强生存的状况,表现了毛南人顽强勇敢、精诚团结、艰苦创业、繁荣壮大的情景。
猴子引路:表现了毛南人不忘祖先遗愿,继承先人生觉遗志,踏着先人足迹,奋勇前进的精神。
毛南族打猴鼓舞的表演,根据环境和表演者的情绪来安排,表演时间一般约10分钟。
演奏特点
伴奏乐器为打击乐,以铜鼓和皮鼓为主,表演前,先吹牛角,再吹大号,在鼓声中依次表演。
主要道具斤烧义空以木凳或竹编椅代表树桩,表演者在地上、凳上跳上跳下,在滚、翻时敲击木棒,动作幅度大,舞蹈语言丰富,表演幽默。
舞蹈在表演抗后要目没条消情情绪上呈现岀犴、野粗、灵的特点,体现生活在崇山峻岭间的毛南族人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不畏艰险、顽强生存的毛南人所具有的粗犷、质朴、憨厚、机智灵活等性格特征。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毛南族打猴鼓舞体现了毛南族人的艺背径虽让也笑少务具伯速术追求。毛南族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内心的情感不仅能用口头传说来传世,还能用形象化的舞蹈动作、舞蹈语言来表现,并且配上了铜鼓作为伴奏。这种流传方式的传播面广,艺术感染力来自强。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毛南族民风民俗和图腾文聚具讲欢测欢古结黄化的具体体现,具有民族学、艺术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毛南族从事民间法事活动的人都已年过七旬,无法再跳毛南族打猴鼓舞,年轻人又不愿学习这种动作难度较大的民间舞蹈。在此情势下,毛南族打猴鼓舞濒临灭绝,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石治禹,男,毛历满故南族,1959年5月生,贵州省平塘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南族打猴鼓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平塘县申报。
保护措施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胡低搞端岁们啊助帮员会、中国舞蹈协会向全国发出联合通知,决定成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组织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普查、收集和整理编写工作,毛南族打猴鼓舞被列入其中。
20基没妒球剂送服左达改板世纪90年代,黔南判六云校审斯夜个三预支州三位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搜司集关于毛南族"猴鼓舞"的传说。
2019年11月,《国家级九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平塘县文物管理所(平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开发中心)获得"毛南族打猴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360百科响
重要展演
2018年审液务车继黄所先5月,CCTV-10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赴平塘拍摄,毛燃值江互令空南族打猴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间功矛力皮虽居座终遗产的相关作品参与其中。
2019年6月4日,《打猴鼓舞》在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小学上演出,促进毛南族打猴鼓舞在校园中的传承。
荣誉表彰
2019年6月22日至23日,第十二届"贵青杯"系列活动"快乐律动,梦想飞扬"在贵州省青少年活动中心演谁体急尼套艺厅举行,《打猴鼓舞》获得小学组集体舞二等奖。
文化轶事
历史传说
传说在很刚所英怀下儿被金久很久以前,毛南人只有一父一母,生下三个儿子相依为命。老三因采青枫子迷路了,母亲涉过了99条河,翻过了99座山,在最后一座高山的密林中见到老三。这时,老三已经变成猴子的模样,不愿回家了。母亲郁郁而终。
哥哥将母亲安葬后,日日打铜鼓表达哀思。老三听到了铜鼓声,自己也随之颤动起来。几天后,老三自制了一个皮鼓,模仿铜鼓的节奏,敲起皮鼓来,他边敲边跳着有猴子动作特征的舞蹈。后来,人们又反过来模仿他。此后,毛南人为了祭祀祖先,就跳起了毛南族打猴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