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洞造像及石刻位于历城县港沟镇龙洞来自山(亦称禹登山)。199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360百科护单位。山的西峰悬崖上有套包增巴一天然喀斯特溶洞,高约2.7米,阔1.3米,深约500米,呈东西走向,传为神龙蛰居处,故名"龙洞"。
- 中文名称 龙洞造像
- 外文名称 Cave statues
- 高 约2.7米
- 阔 1.3米
- 深 约500米
造像固简介
周边环境
洞口旁镌一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造像群集中在洞口及洞外的石壁上,主洞呈天然穹窿状,如巨钟践覆盖。
洞内环境
内有东魏天平四年(537年)造像8尊,均为立姿高浮雕,其中高约4州抓房仅来满足起米的大佛3尊,法相庄严,宽衣博袖作无畏印状。
造像内容
据清代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载:造像者为汝阳王□叔,而后有东骑将军乞伏锐及征北将军衔名。乞伏锐时为齐州长史,元象二年(539年)在黄石崖造有佛像。在洞外石壁及另一狭窄的天然石洞中,多雕刻隋唐造像。大洞门外雕军修现测纸位信各元代佛、菩萨、天王、力士以及护法狮子等造像龛。采李呢的映宪共计石刻50余躯,其中有梁师都永隆四年(620年)及元延?五年(1318年)题记。 龙洞下方谷底,有宋代古刹"寿圣院"(亦名龙洞寺灵虚宫)遗址。
文人墨客
历史记录
宋司马光《稽古录》载:宋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诏民间先前和造寺观,及三十间者悉存之,赐名"寿圣"。锦屏岩北石目印汽都担流犯壁上有"敕龙洞寿圣院"6个大字,为熙宁十年(1077年)刻,乾隆版《历城县志》载为苏轼书。院内还存元丰二年(1079年)封龙洞神敕牒碑,封龙神为顺激基带延某求应侯,现存敕封及重修碑记7通。
摩崖石刻
龙洞山势雄伟,风光旖丽。在锦屏岩的岩壁上刻有"辟立千仞"、"白云无尽"、"锦屏春晓"等摩崖大字。由锦屏岩至独秀峰的石壁上有隋唐至清历代摩崖刻石数十处。鹫栖岩巅有建于宋代政和六年(来自1116年)的报恩塔,高12米,石筑,方形,七级,内供奉林棣开元寺大圣院宗义法师的舍利子。 在龙洞村东南简永乎马蹄峪东山峰(俗称"鸡窝沟")顶北向岩壁上凿一佛龛,内有高浮雕造像3尊,中间主像为结跏趺坐式,高40厘米,两旁为站姿胁侍,高29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