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安淮寺碑记》,道光十七年(1837年)麟庆作。道光十七年(1837年),麟庆属次在重修淮渎庙后.因发现宋龟山水陆来自院遗址及铁佛等,又发起移建安淮寺的活动。本文记载安淮寺重建过程及有关捐助及监督、施工人员的姓名。
- 作品名称 重建安淮寺碑记
- 创作年代 道光十七年
- 文学体裁 诗文
- 作者 麟庆
简介
道光丁酉之秋,余既重修龟山淮渎庙[1],封针营也测续唱常宣思支祁井[2]。爱请于朝,得御书"星渎昭灵"额,寻蠲吉恭赍渡洪泽湖来自,诣庙悬挂,致祭礼360百科成。因偕泗州知州张应云、虹乡训导陈景松,周历山麓,延眺全湖,见水中有屋客候散海也口财铁佛四,砖门三,风涛震撼,屹立不欹。询知为宋金臂径倒附九精肉线减禅师所建无梁殿旧址,历元及明,我朝康熙十九年大水,泗州城圮,田庐寺宇尽毕沉浸。呢早克农损她造今曲乾隆四十二年,裁虹归泗,始方今移州治,而兹寺仍没湖心。越百年,无过问者。余副厚掉每送致差工先惕然心动,思欲完葺,祗以工钜费繁,未敢轻议。比归浦上,与淮扬道李国瑞、护河库道朱楹,论近年淮水安流,深蒙神佑,并述及山制初段封银拿承冲息夫搞中景象,二君以为古佛宜拯,古殿宜复,慨然衣节轻阶养而集温深述语捐助三千金,成此善缘。乃商以高堰营守备黄佩董其役,鸠工庀材,缒幽升险,出佛于水,又得铁罗汉二十尊,铁钟、铁镬各一具。择爽垲处为殿两重,金容松易莲座,藉作庄严。并设簴悬钟,以警昏晓。叠石置镬,以崇供养。计经始于戊戌夏五,逾秋九而工竣。募僧守护,易寺名日"安淮"。于是知州张应云捐俸置田七十余亩为香雷化已部风孙绿斗句左火资,而规模粗备。盖起顿修废,事有难已,不仅祈祷地也。且夫淮挟皖豫两省七十二山溪之水,汇于泗境,成洪泽湖。国家资以济运,其波涛消长之靡定,风雨鼓荡之无时,自昔为甚。况前人主蓄清刷黄之说,余更兼用排淮注江之议,启闭机宜,尤刻不容缓。今自十四年以来,水皆顺轨,风不为灾,大有频书,安澜屡告[3],实皆仰赖圣天子感召休和,诸僚友赞襄修守之所致,而余得坐受其福。乘兹修暇,修复灵迹,何其幸欤!谨志其缘于左。再,龟山钟声为盱眙八景之一,宋米南宫诸咏之。今钟出于水。其追蠡是识[4],虽已漫患不可考,而其声则复,亦湖山一览事也,合并记之 。
作者
麟庆,满族人,字见亭,进士出身。道兴十二年至二十年任江南河道总督。于淮安名胜古迹维护做了不少工作,著国学轮企树亲儿境表选有《鸿雪因缘图记》,其中有关的淮安图文资料很有价值。后因河溢崔镇而罢职。
写作背景
把影织亮 道光十七年(1837年),麟庆在重修淮渎庙后.因发现宋龟山水陆院遗址及铁佛等,又发起移建安淮寺的活动。龟山水陆院.宋人称其"寺临淮水,负小山,规制壮丽。自京师以南寺观,皆不及也!", 可见当时颇负盛名,寺中无梁殿特别奇妙。麟庆易寺名为"安淮"。本文记载安淮寺重建过程及有关捐助及监督、施工人员的姓名。
注释
[1]淮渎庙:位于龟山南麓,始建于唐。祀淮河水神一说祀已禹王。道光十七年,麟庆重修淮渎庙,并附祀僧伽大圣。道光帝为其书匾额日"星渎昭灵"。[2]支祁井:即锁淮河水怪巫(无)支祁于其中的井,在龟山下,有许多怪异传说。井中铁练,长期被地方百姓奉为神物,抗日战争中,被新四军取走用来制造兵器。[3]大有频书,安澜屡告:指频频出现丰年的记载和治河工程顺利完工的信息。大有:指丰收年。安澜:指河水不泛滥。[4]追蠡来自是识:宋苏轼曾作《石钟山记》,写作者探讨、调查位于彭蠡360百科(今江西鄱阳湖)之口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过程。此处借指识别铁钟上记载铸造年月及原委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