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在江南一段快乐浪漫的生活来自,虽然是回忆,却写得栩栩如生,历历如绘,一位春衫舞风、春风得优意裂轻意的"年少",立马在横斜水面的桥头,英姿飒爽,风流自赏,引起满楼身的"红袖"为之倾倒。
- 作品名称 更漏子·水涵空
- 作者 苏轼
- 创作年代 宋
- 作品出处 《东坡乐府》
- 文学体裁 更漏子
更漏子·水涵空-原文
更漏子(送孙巨源)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更漏子·水涵空-词牌释义
题考
〔题考〕 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杜甫【江边西争由鱼整新乐诗】:『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来自浓。』许浑【韶州驿楼】诗:『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此调创于晚唐,而温飞卿最擅其词。【苕溪渔隐丛话】:『庭筠政企北征维调当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其词云:「玉炉香,红蜡泪,....」』本条飞卿传者有两首,而所咏又俱本意,调名创作,或即为温飞卿本人耳。毛氏【填词名解】亦云:『唐温庭筠做﹝秋思词﹞,中咏更漏,后以名词。』
作法
〔作法〕 本调为四十六字。起为三字对句,而平仄互异。第三句为六字句,第一、三、五字平输武交迅担操愿旧集银仄可以不拘。第四、360百科五句换平韵,亦为三字对句。第六句五字,第一田屋氧字宜仄。第三字宜平;虽有用平平仄仄平者,不足法也。后半起句即用韵,第二句不用对偶,「雾」「透」二字里程经烧界胞就教交术均可平。按后阕起加计青温养钢句用韵,独此作为然,宋人词,恒与前半起首相同,不复用韵。第三句以下,均与前同。
柳丝长,
●○○ (句)
春雨细,
○●▲ (仄韵)
花外漏声迢递。
⊙●⊙○⊙▲ 必语充字万济杨司积(协仄韵)
惊塞雁,
○●● (句)
装 起城乌,
●○△ (换平韵)
画屏金鹧鸪。
●○○●△ (协平韵)
香雾薄,
○⊙▲ (三换仄韵)
透关说张弱花重幕,
⊙○▲ (协三仄韵)
惆怅谢家池阁。
⊙●⊙○⊙▲ (协三仄韵)
防担但不留家鱼孔罪 红烛背,
○●● (句)
绣帘垂,
●○△ (四换平韵)
梦君君不知。
●○⊙●△ (协四平韵)
一、词牌释义 浣溪沙huàn xī shā
题考
《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原东德,即就原调结构破剂身护有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按脸阿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画处足方补心希子。
书籍介绍 载五代时南升升衣民唐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有三部﹕宋胡恢撰﹐已佚﹔宋马令撰王前二压复能群候资念﹔宋陆游撰。马﹑陆二书都记载静回析深基及液临更征提了南唐国自李代吴至李煜降宋间的兴衰史。
马令《南唐书》
三十卷﹐撰成於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该书仿效《三国志‧蜀书》之例﹐置先主(李)书﹑嗣主(李璟)书及后主(李煜)书﹐共五卷。人物列传十七类二十二卷。灭国传两卷汉化最资苏永分﹐略载南唐所灭之楚﹑闽二国及殷(王延政)政权事。谱一卷﹐其中建国谱叙地理﹐记南唐三十五州得失的情况﹐所记仅有军﹑州而无县﹔世裔谱考溯李之祖源。该书仿效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笔法﹐卷首文末多有序﹑论﹐以"呜呼"发端﹐各予褒贬。明嘉靖二十年(1541)姚咨抄本和嘉靖二十九年顾汝达刻本为现存最早的本子。
陆游《南唐书》
十八卷﹐内本纪三卷﹔人物列传十四卷﹔浮屠﹑契丹﹑高丽列传总一卷﹐分述南唐佛教盛行始末以及南唐与契丹﹑高丽往来诸事。该书叙述简赅有法﹐极为后人推崇﹐刊印﹑校注者甚多。元天历初﹐戚光为之音释(一卷)﹐程塾等校刊﹐赵世炎作序。清道光二年(1822)有绿签山房刻本﹐附嘉庆时汤运泰《南唐书注》十八卷﹑《唐年世总释》一卷和《州军总音释》一卷。1915年有刘氏嘉业堂刻本﹐附康熙时周在浚《南唐书注》十八卷及刘承干《南唐书补注》十八卷。现存最早本为明嘉靖四十三年钱谷抄本。
马令﹑陆游两书﹐互有短长
马令是宜兴人﹐其祖马元康世家金陵(今江苏南京)﹐谙熟南唐旧事﹐曾广泛收集旧史遗文﹑遗老传说见闻及诗话小说等材料而未及撰著。马令缵先志而著《南唐书》﹐史料来源丰富﹐叙述较为详备。陆游是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参加国史﹑实录的编撰﹐官至宝章阁待制。他认为马令之书未尽善﹐乃采择诸书﹐删繁补遗﹐重加编撰。其卷数﹑人物虽不及马令书之多﹐但史料多经考证﹐叙次简洁﹐实为南唐史之佳作。此外﹐后人多有合刻马令﹑陆游两书者。明代李清则以陆游之书为主﹐补以马令之书及诸野史﹐并详徵博引﹐为之考订﹐撰成《南唐书合订》二十五卷本。该书乾隆中收入《四库全书》﹐后因李清《诸史同异录》有触犯清廷的字句而同被撤毁﹐其提要亦从《四库全书总目》中删除。此后﹐除民间有抄本流传外﹐还有四库传抄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马令《南唐书·后主书》
呜呼,春秋之时,君薨,明年正月公即位,自桓公始,宣成而下,未尝革也。昭公薨于乾侯,定公于明年夏六月戊辰即位者,其故何哉?盖非常之变,起于不可测;非常之礼,行于不得已。古之人观会通以应世,则处非常之变,用非常之礼者,皆礼经之所不得而考也,义起于情而已矣。且诸侯薨于路寝,而昭公客死于乾侯者,非常之变,起于不测也。嗣君释冕反丧,而定公即位于明年六月者,非常之礼行于不得已也。元宗殂于豫章,后主留守建康,必待丧还,既殡而后即位,其偶合于定昭之事乎。且圣人制礼,立天下之大经,为天下之大防也。情伪之变无穷,而礼之所载有常,以有常之礼,御无穷之变,则亦随其宣而已矣。故礼不尽而义有余,则礼以义起;义不足而礼有余,则义以礼达。君子遭变乱而无旷于礼者,在审其义尔。夫丧,礼之大典,礼经载之详矣,而曾子之所问者,礼经有所不及也。变礼之不测,曾子问载之详矣,而国君薨于外,世子立于内者,曾子问有所不及也,非趋时而合义,其孰能与于此哉!德虽不竞,孰非天亡,日月俱照,爝火销光,作《后主书》。
后主名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元宗第六子也。少而聪慧,善属文,工书画。初封安定郡王。淮上兵起,为神武军都虞候、沿淮巡抚使,累迁诸卫大将军、诸道副元帅,封郑王。太子冀卒,四兄皆早亡,以次为嗣,改封吴王,拜尚书令,知政事。建隆二年,元宗南迁,立煜为太子,监国。六月,元宗殂于豫章。七月,丧还金陵,太子即位。尊母钟氏为太后,太后父名太章,故改号圣尊后。妃周氏为国后。封弟从善为韩王,南都留守;从益邓王,从谦宜春王,从度昭平郡公,从信文阳郡公。以右仆射严续为司空,依前平章事。大赦境内,文武进位有差。罢诸路屯田使,委所属令佐,与常赋俱征。(原注:初,南唐屯田,置使专掌,至此罢其使,而屯田佃民,绝公吏之挠。)八月,鄂州王崇文卒,以南郊巡检使黄延谦为武清军节度使留后。冬十月,以南都留守韩王从善为司徒,兼侍中、诸道兵马副元帅,以邓王从益为司空、南都留守。下令诸司,无职事官,四品以下至九品,日二员待制于内殿。泉州刘从效遣其子绍基来贡。
作法
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词牌由来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来自见于《花间》、《尊前》360百科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工范都之讨验货富孙空席字浣溪沙》)。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减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种异名。
浣溪沙亚伟台希值势及烈百(四十二字,沙或作纱,或作浣纱溪)
词牌格式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套切煤粒行审三句两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后阕头两句往往用对仗。)
示例
浣溪沙
韩偓
宿醉离愁慢髻鬟(韵)
可仄平平可仄韵
六铢衣薄们与配友视草曾惹轻寒(韵)
可宽平平仄仄平韵
慵红闷翠掩青鸾(韵)
平平可仄仄平韵
罗袜况兼个计训翻承天足十群金菡萏(句)
可仄可平平仄仄
雪肌仍仍景是玉琅玕(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骨香腰细更沈檀(韵)
可平平仄仄平韵
必春雨希耐医它化剧工变格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中仄仄平平仄仄, 中平仄仄平受措房肉平仄,平仄中中平仄仄。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中平中仅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仄。
更漏子·水涵空-作者简介
个人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快热轮跑同画,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调流居成石括按南甚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破卫妈间省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头括顶试导谁它台器电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将刑地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经历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留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肥着有《东坡全集》一象百十五卷,今存。
更漏子·水涵空-赏析
送别词
此为送别词,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作者楚州别孙洙(字巨源)时所作。仕途上,作者与孙洙均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为了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孙洙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这自然会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动。词中,作者将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与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达了极为复杂的心绪。
上片
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二疏请归,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举行盛大欢送会。(《汉书。疏广传》)"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下片
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
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洙,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