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裂叶荆芥(学名:Schizonepeta tenuifol状出ia Briq.来自)草本。叶为指状三裂,先端锐尖,裂片披针形,全缘,草质。花序为多数轮伞花序组成的顶生穗状花序。花萼管状钟形。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省。
- 中文名 裂叶荆芥
- 学名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 别称 小茴香、荆芥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茎高0.记刘绍味之采面3-1米,四棱形,多分枝,被良末办每因灰白色疏短柔毛,茎下部的节及块冷来队新变足茶连走盟小枝基部通常微红色。
叶通常为指状三裂,大小不等,长1-3所危口校审茶领蒸测背.5厘米,宽1.5-2.5厘米,来自先端锐尖,基部楔状渐狭并下延至叶柄360百科,裂片披针形,宽1.5-4毫米,中间的较大,两侧的较小请了,全缘,草质,上面暗橄榄绿色,被微柔毛,下面带灰绿色,被短柔毛,脉上及边缘较密,有腺点;叶柄长约2-10毫米。
席硫杆目他引苦断四烈花序为多数轮伞花序组成的顶生穗状花序,长2城导严-13厘米,通常生于主茎上的较长大而多花,生于侧枝上的较小而疏花,但均为间断的;苞片叶状,下部的较大,与叶同形,上部的渐变小,乃至与花等长,小苞片线形,极小。花萼管状钟形,长约3毫米,径1.2毫米,被灰色疏柔毛,具15脉,齿5,三角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汉族张几先端渐尖,长约0.7毫米,后面的较前面的为长。花冠青紫色,长约4.5毫米,磁活放调乐那测维评算怀外被疏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向上扩展,冠檐二唇形,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雄蕊4,后对较长,均内藏,花药蓝色。花柱先端近相等2裂。
小坚果长圆按取映亚员为明能过飞吗状三棱形,长约1.5毫米,径约0.7毫米,褐色,有小点。花期7-9月,果期在9月以后。
分布范围
产中国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城口、南川)、贵州诸省均有野生,浙江、江苏、福建、云南等省均有栽培;生于山坡路边或山谷、林缘,海拔540-2700米。朝鲜有分布。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地均可种植,但在中等肥沃的地块上生长较好。如果土壤中含氮过多,茎叶易徒长,结果少,另镇氧它站实奏杂银产量低。涝洼积水土壤过黏的地块生长不良。
繁殖方法
播种方式
正播:
有冬播(包蛋)和春播两种方式。冬播在上年冬前将种子播入压好盐的适墒将冻农田中(喀什垦来自区11月25日~12月5日,也可用3厘氢血穿米地温低于5℃为指标),360百科第2年收获。春播在当年缺假站背演查派春天播种、管理、收获(春播时间的提前程度与收获茴香产量呈非直线形正相关性)。
演吃 套播:
利用茴香生育期短的特性,在春播地膜宽窄行作物列充就员酸他搞播种结束后,宽行套种茴香。套播以住它需拿洋销4月12日前或5厘米地温不高于15℃为宜。
栽培技术
播答那酸混还章础担前整地
选土壤肥力中上、保教乐晚水性较好的沙壤土或壤土种植。施足基肥,耕翻平整,浇足播前水,精等刘苏市相合际境细整地。每公顷施有机肥30吨左食把斗汽报右、尿素150~225千克、磷酸二铵100~150千克、硫酸钾或复合肥75~120千克作基肥。耕翻深度22~25厘米。灌足播前底墒水,压碱洗盐。适墒整地达到墒、平、松、碎、净标准。播前每公顷用2.25~2.7千克施田补,对水450千克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伯林从裂字胞往哪劳读。
品种选择
宜选择分枝能力强、丰产、抗倒伏且经提纯复壮、筛选过的籽粒饱满的莎车小茴香。
播种要求
正播茴香有穴播和条播两种。冬播以穴播(行距2进常0~30厘米,穴距9~12厘米)为主,春播以条播(30厘米等行距、株距5~8厘米)为主。套播用穴播。播深1.5~2.常沿厚记布调毛5厘米,播后镇压。每公顷用种量22.5~30千克(千粒重1.3~1.8克)。穴播每公顷30~50万穴,保府力引飞阿菜呼族却受苗140~200万株,条播保苗150~180万株。
田间管理
洲甲全夜 早春田管以增温保墒为中心。正播茴香在苗前宜进行浅耙镇压,苗前遇雨及时耙地,破除板结,以利保墒出苗早发。浅耙方向与播种方向垂直,耙深不大于2厘米,且带碎土镇压器。

苗期田管以化调为主,辅以人工拔草和间定苗。茴香幼苗2~4叶期板,喷施叶面肥1次(1%~2%的磷酸二氢钾+0.5%~1%尿素)。幼苗5~8叶期,对生长过旺田块局部喷施0.况视病迫15%~0.3%缩节胺,增强旺苗基部节间粗度,降低植株高度,防止后期倒伏。
府端快双做助扬花果期田管以防积雨淹害为重点,养根保叶,促粒实,增粒重。小茴香较耐旱但不耐涝,5~6月份如遇降雨,田间积水超过8小时,会形成淹害,造成植株死亡,甚至绝收。故遇中至大雨,及时排涝。茴香花果期虽对水肥要求不高,但重叠期较长。气候异常、土壤干旱会对开花、受精以及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可叶面喷施浓度为0.2%~0.4%的硼、锌微肥,提高结实率。茴香生长中后期,有脱肥早衰(叶色发黄)的点片,可喷施1.5%~3%尿素叶肥,提高植株根叶吸收养分的能力,促使果实正常成熟。对叶色浓绿、有贪青晚熟趋势的点片,可喷施0.2%~0.4%的磷酸二氢钾,提高千粒重,达到整体收获期一致。
适时收获
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冬播茴香较春播茴香成熟早7~12天,正播较套播成熟早3~7天。适期收获的形态标准:田间70%~80%茴香单株整体叶片呈橙黄,果皮微黄。过早收成熟不足,过晚则果实种子易落造成损失。收获通常采用人工拔除后集中晾晒,碾压后机械除杂质清选,装袋储藏,防止受潮。
病害防治
立枯病、菌核病的发生,对提高产量影响很大。因此,抓好小茴香病害的防治,是提高小茴香产量的重要保证。
立枯病、菌核病在土壤含水量高。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温度超过18℃时易发病,严重的可造成成片枯死或绝收,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现将防治小茴香立枯病,菌核病的主要措施介绍如下:
一、进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等。
二、土地整平采用畦灌,小水轻灌,水深不可超过地面30厘米,且要早晚浇水。
三、种子处理用10%盐水浸种10分钟,再用清水洗干净晾干播种,防治苗期立枯病效果佳(防治效果达90%以上)。
四、药物防治发现大田有零星病株时即喷药。用70%代森锰锌100倍液;菌核清500倍液,连续喷2~3次,间隔时间8~10天,防治菌核病。
主要价值
入药部分
地上部分入药。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地上部分(荆芥),摘取花序(荆芥穗),晒干,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蒙药生用。
药材鉴别
性状茎方柱形.四面有纵沟,上部有分枝;表面淡紫红色或淡黄绿色,被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一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枝顶端着生穗状轮伞花序,花冠多已脱落,花萼宿存,黄绿色或淡棕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色浅绿、穗长而密、香气浓者为佳。
鉴别 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96一112微米: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l一2细咆;柄单细胞。非腺毛l-6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粘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 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微直径14-43微米,壁平直或微波状。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柠檬烯,还含薄荷醇、胡薄荷酮。最近,从裂叶荆芥中分离得到的两个酚酸类新化合物Schitenoside A和Schitenoside B。
综合价值
全草及花穗为常用中药,多用于发表,可治风寒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月经过多、崩漏、小儿发热抽搐、疔疮疥癣、风火赤眼、风火牙痛、湿疹、荨麻疹、以及皮肤搔痒。又全草富含芳香油,可提制芳香油。
药理作用
人工发热家免,口服荆芥煎剂或浸剂2克/公斤,有微弱解热作用。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炭疸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哝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小鼠和家兔实验表明,荆芥炒炭后有止血作用,体外试验尚有微弱抑制癌细胞作用。
性味功能
中药味辛,性温。疏风解表,透疹,止痉;炒炭止血。
蒙药味苦,辛、涩,性燥、温、糙、轻。杀虫,去腐,愈伤,祛“巴达干”。
主治
中药治感冒,头痛,咽痛,麻疹不透,荨麻疹,皮肤瘙痒,破伤风发痉,痈疮初起;炒炭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出血过多。
蒙药治阴道滴虫病,梅毒,肠寄生虫病, “巴达干“病,创伤,跌打肿痛。
用量用法
中药5—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蒙药单用1.5一3克,或入丸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