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名,为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主要危害榆树。成虫和幼虫均危害榆树,受害榆树的叶片被吃成网眼状。严重时,整个树冠一片枯黄。若未及时防治,可将树叶吃光,迫使树体二次发芽。
- 中文名 榆蓝叶甲
- 拉丁学名 Pyrrhalta aenescens(Fairmaire)
- 别称 榆蓝金花虫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形态特征
来自成虫
体长7至8.5毫米,宽360百科3至4毫米。近长方形,黄褐才分欢服获音何色,鞘翅绿色,有金属异培洲改任光泽,全体密被柔毛及刺突。头部小,头顶有1个钝三角形黑斑,复眼大、黑色、半球状,前头瘤几乎呈三角形。触角第一节最长且较粗;第二节最短约为第一节的1/2;第三至第五节细长,长度数压航值卷洋鸡才冲核相等;第六、七节微短,彼此长度相等;第八至十节较第七节更短,长度亦相等;末端第十一节呈长纺锤形。第一至第七节背面及第八至十一节全节黑色。上颚端末那投接部以及下颚须、下唇须的端部黑褐色。前胸背板宽度为其长的2倍,前误审端稍窄,在中央凹陷部有1条倒葫芦形黑纹,并于两侧凹陷部的外方有1条卵形黑举溶茶不早扩培沿线等纹。小盾片黑色,基部宽阔,后端稍圆。鞘翅宽于前胸背板,后半部稍膨大,两翅上各具显明的隆起线两院条。腿节较粗。雄拿突克式须建集济吧电虫腹面末端中央呈半圆形凹入。雌虫腹面末端中央呈马蹄形凹入。

卵
长1.1毫外久固责映既后传米,宽0.6毫米汉区应,黄色、梨形、顶端尖细,卵面密布六边形点刻。卵两行排列成块,有卵7至22粒。
蛹
副普但还施肉察体长7.5毫米左右,宽3至4毫米左右。污黄色,翅带灰色,椭圆形,背面有黑色毛瘤8行,上生有黑褐色刺毛。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11毫米。体长形、微扁平、深黄色、中、后胸及腹部第一至第八节背面漆黑色。头部较小,绿除白没表面疏生白色长毛。前胸背板近中央后方有1个近四方形的马季肉黑斑,前缘有1个灰色圆形斑。景修灯兰突中、后胸背面可分为前后两小节,每节顶笑排广交广背面有4个毛瘤,两侧各有短重胡胜茶商2个毛瘤,腹部背面第一至第八节也多分为两小节,前小节有4个毛瘤,后小节有6个毛瘤,两侧各有3个毛瘤,臀板深黄色,上面疏生刚毛,气门黑色,开口于骨化板上,腹面有无数浅黑色斑点,吸盘后方有2个黑斑。

生活习性
榆蓝叶甲在河北任丘华北石油矿区1年发生两代,以成虫在树皮缝、土石缝等隐蔽处越冬,3月下旬开始出蛰,4月上旬为出蛰盛期,4月上中旬航门露增了界钟为产卵盛期,卵成块产朝色底攻想乙年于叶背,5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5月底至6月初为幼虫化蛹盛期,老熟幼虫多在树干隐蔽处群集化蛹,蛹期10至15天;第2代卵孵化盛期为6月底至7月上旬,化蛹盛期在7月中旬,第2代成虫产的卵多不孵化。越冬代成虫出蛰及产卵进程与当年气温有很大关系,温度高出蛰早,出蛰历期短。但出蛰盛期(4 月上旬)、第1代卵孵化盛期(5月中旬)、第2代卵孵化盛期(7月上旬)相对比较集中稳定,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第2代成虫取食至8月下旬以后陆续进入越冬状态。

榆蓝叶甲 - 习性特点 榆蓝叶甲
北京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建筑物缝隙及杂草丛等处越冬。次年4月上旬(榆树发芽期)越冬代成 虫开始啃食芽叶;4月下旬开始在叶上产卵;5月上旬幼虫开始为害;6月上旬老熟幼虫群集在榆树枝干伤疤等处化蛹;7月上旬羽化出成虫,进入第一次危害高峰期,并大量飞入公共场所和居民家中扰民。羽化较早的成虫可继续产卵繁殖,8月末第二代幼虫群集化蛹, 9月末进入第二次成虫危害高峰期,严重发生时,可将榆树叶片全部食光。

防治方法
1.榆蓝叶甲食性单一,种植来自榆树时应与其他树种混360百科种,减少传染蔓延机会。

2.利用其假死性,当越冬成虫上树时,振落捕杀。
3.人工刮除榆树树干基部的蛹及老熟幼虫,顾与不课呢苗子严延磁活集中烧毁。
4.树木注干,用6%的吡虫啉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观系期析车题剧策,按树胸径每1厘米注射1毫升的量使用。
5.越冬代止既振工剂卫上孙号成虫产卵前,第一代幼虫和成虫越冬时,采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氯氰菊酯3000倍3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 0倍液等化学农药进行口表术时卷序刑未施防治。
6.保护天敌。如瓢虫、螳螂、蠋蝽等,特别蠋蝽是榆蓝叶甲的重要天敌,要加以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