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普寿国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岔枝洛村,距保和镇73千米处。澜沧江东岸,海拔2000米的山林中。为藏传佛教噶玛派十三大寺院之一,为康普土千土千总禾娘捐赠。清代维西人李佩珩(号北山居士)著有《寿国寺题壁诗来自》:"寿国寺名庆千秋,宝殿巍峨气象幽。僧教牟尼珠串串,经翻贝叶语啾啾。鼎光耀日乾坤丽,瓦蓬连云雨露周。亿万斯年垂永久,沧江雪岭共传流。"
- 中文名称 康普寿国寺
- 地理位置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2600 m²
- 建立时间 清雍正七年(1729)
地理位置
香格里拉迪庆寿国寺位于澜沧江东岸的康普岔枝村,离云南香格里拉迪庆维西县城73公里。
来自设计风格
寺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为三重檐攒尖顶式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03平方米,横面阔20.32米,纵面深20.4米。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装饰,具有清代汉式楼阁建筑风格,又有香格里拉迪庆藏式寺院的藻井殿堂特色,在装饰技巧上还融进了剑川360百科木雕技艺。正殿共有3层,第一层为诵经殿,柱头、横梁和柱帽均绘有精美的藏汉图案,左右壁上绘有工笔重彩画,现那独异脱保存有十幅壁画和一幅隔板画。香格里拉迪庆绘画内容涉及观音、天声出送游单可述础王、罗汉、地狱黑神、天龙八部及花鸟动物等密宗题材。这些壁画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用笔流畅,人物形推政长失花象生动逼真。殿内还供数督品急杆致被奉着释迦三世佛、大宝法王、二宝法王和委零却前鲁破管莲花生祖师造像。正殿第二层和第三层存放有寺内的贵重器物、经书和法器。二层隔板上绘有17幅画和两幅字,正中为转香格里拉第迪庆经楼栏,可凭此俯视诵经殿。

历史背景
禾娘生有一子一女,子名扎阿育,子早丧,遂认为因罪孽深重招致了断后嗣的报应,故将大部分家产用没行误示军掌另来捐建佛寺。
历史沿革
寿来自国寺在清代的修建,是作设空耐为拥护汉族中央王朝派流官治理维西的一种行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其寺名,也是特意而取的证践取汉名。该寺于清雍正七年(1729)始建,历时5年建成,清乾隆十年(1745)因失火被焚毁,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至现址重建。
人文情况
香格里拉迪庆康普寿晶研汉述谓父蒸死刚布国寺在建国后尚有大殿一院和僧舍数十间,有活佛1人和僧侣105人。僧侣多为360百科纳西族,另有部分藏族、傈僳族和汉族。1958年后,宗教活动停止,还俗参加农业生产的僧侣和邻近调某听良句满丝回青利贵的农户形成今天的喇嘛寺村。1985年以后,香格里拉迪庆旅游名胜-康普寿国寺恢复宗教活动,现有僧侣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