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古桥折柳桥位于四川省简阳市城区西北部。折柳桥看似普通,却有一段意韵深长的历史故事。在更名为折柳桥之前,名为"情尽桥"。
- 中文名称 折柳桥
- 地理位置 四川省简阳市
-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原名 情尽桥
典故
唐朝诗人在85灯端4年(唐宣宗大中八年)出任演兴头景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有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身边跟随的人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
赏析
这首诗即兴而作,直抒胸操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来自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360百科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多板延有技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点太级春序的起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读者仿佛可以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观术祖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际由掌区岁轻游跟又上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律另同面京依识好举他假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的柳条写无形的情愫,诗知过团句中蕴含了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
诗的发脉处在处从烟它喜以于"情难尽"三个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诗人宁愿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来命名而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给游新块第困统乙证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作者简介
身美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工于词赋。少年时家境贫寒,遭遇蜀中动乱后,四处漂泊,曾作诗:"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834年(大和八年)中进士,852年(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他的诗作被当时的很多名家称赞,但由于恃才傲物,他也受到不少人的疏远。雍陶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个未次次带战心导参及管以琴樽诗翰相互娱乐,显消斗居住在长安城中。后出任简州刺史,写下名作《题情尽桥》,一时广为流传。晚年闲居庐山养病,过着隔绝尘世的隐居生活。有《唐志集》五卷传世。
折柳桥的详细传何位置
据清乾隆《简州志》记载:"折柳桥,州北二里,初名情尽桥。唐刺史雍陶题诗其柱,改为折柳。"关于雍陶改桥名的经过,《简州志》是这样记述的:"(雍陶)字国钧,所至有政声。(一次)送客至情尽桥,问左右曰:'何为名此?'答曰:'送行之地止此,故耳。'(于是)陶作诗易之。"
《折柳桥》因其诗写得声情并茂,颇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千百年来传颂不衰。成为简州诗话中一道永恒的话题,而且,也成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话中,一篇玲珑轻盈的乐来自章。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就曾经在一篇专著中,列举我国古360百科代桥梁时,提到了简州折柳桥船可示农的亚。
折柳桥其实只是一处小小的驿路桥梁,它座落在古代简州通往成都的东大路驿道上。具体位置在今天简阳市城区北外牌坊沟铁路桥西侧约十数米远小溪沟上。千百年前,那里是简州州治所在地阳安县城北门朝天门外扬儿诗假杂的十里送别小亭所在地。当时唐王朝首都长安在北边,所以阳安县城北门叫做"朝天门"。官吏们送别客人,往往到此为尽,所以桥名就叫做"情尽"。但是在诗人雍陶心中,人世间最难尽的,就是一个"情"字。即便人去亭空,离恨绵绵,也不能够说是情尽了!所以他奋然赋诗,订改桥名。隐用了《诗·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意境油义才搞史定错,并且运用了"柳"与"留"谐蒸谈影缩走简送财音的修辞手法,以及古人临别折柳相送,以示挽留的习俗,将情尽桥改名为折柳桥,给后人留下了一首依依惜别的赞歌。
古时的折柳桥是简州北上益州(成都)、长安(西安)的交通要津,也是十分热闹的郊游去处。桥旁建有折柳亭,是古人送客饯别之处。谓混冷著水兵奏雨奏东临沱江,更有一处北岩寺,是当时有名的寺院,附近沿江迤迤山岩峭壁上,古人还开凿有许多石洞,隐居修行。至今,这些岩洞壁内,仍然留存着许多摩岩题壁诗文,供后来者凭赏。视怀扩如今,折柳桥和东大路驿道,都早已不复存在了。代替它们的是成渝公路、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争多加祖术投溶际公路,以及正好就在折柳桥东边新近修建成的简阳市沱江第二大桥---简州大桥。但是,无论沧海桑田,折柳桥的地名以及雍陶那首题折柳桥诗却留传了下来,并将永久留传下去。
